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鲁科版必修1 重力与重心 课件(26张)

2015-2016学年鲁科版必修1 重力与重心 课件(26张)

2015-2016学年鲁科版必修1 重力与重心 课件(26张)

2015-2016学年鲁科版必修1 重力与重心 课件(26张)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doc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希望考生们能在202X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开始前,积极准备备考,争取通过这最后一关!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重力与重心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物理与能源学院专业物理学实习生陈金莹学号 135012014042 本校指导教师林钦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刘玉树原任课教师刘玉树 3、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有不同,因此光知道力有大小,方向还不够,作用点不同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也不同,这三个因素称作力的三要素。这三个因素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所以要完整的表示一个力,必须包含这三个因素。 5.力的表示方法 师: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那我们可以用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把它们表示出来。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1)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箭尾 力的作用线:箭头所在直线 如图,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由于受到了大小为25N的拉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 师:请一位同学来画出力的示意图。 同学演示 1.师:我们可以发现,力的示意图用一根箭头表示力,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所在的直线为力F的作用线,只画出了力的方向和大小,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的作用。对于力的作用点,当物体可以看作一个质点时,力的作用点可以移到物体的中心位置(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力的大小:线段的长短 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箭尾 师:那老师现在介绍一个力的示意图的进阶版本—力的图示,可以同时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同样以F=25N的拉力为例,首先根据力的大小选取合适的标度,拉力的大小为25N,我取1cm代表5N的力,那么线段的长度应为5cm;然后确定力的作用点,用箭尾表示;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长为5cm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并且在线段上加上刻度;然后在线段的一端加上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目标导航] 1.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基础上认识物质和制备物质的一门科学。2.了解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 3.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1.化学科学的含义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2.化学科学的创造性 (1)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2)创造性的体现 ①发现并提取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 ②制造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 ③根据需要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新物质。 3.化学科学的实用性 (1)农业——合成氨的化工技术解决了人类面临饥饿的问题。 (2)医药——新药物的成功研制,使人类能对抗多种疾病。 (3)信息——以硅及其化合物为原料制成的芯片和光导纤维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请完成下列表格。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古代的化学实践活动 主要有: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炼制“仙丹”等。 2.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3.现代化学的发展 (1)现代化学科学的重大成就 例如: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创造新分子的合成化学的崛起、高分子化学的创立、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等。 (2)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例如:X射线、原子吸收光谱、紫外线和红外线、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4.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请完成下列表格 (1)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检测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先有施力物体,后才有受力物体 B.足球运动员一脚踢出去却没有击中足球,看来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C.飞行的子弹能水平前进,也可以存在没有施力物体的受力 D.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 解析: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答案:D 2.人用绳和水桶从深井中取水,关于水桶所受的拉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B.拉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 D.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桶 解析:对于水桶所受的拉力是直接作用在水桶上的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是绳子给水桶的,所以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 答案:C 3.关于重力,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解析: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重力不是,所以A不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公式G=mg,由于在同一地点,所以g相同,因此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答案:D 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 C.重心是一个抽象的等效概念,是将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集中于一点 D.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拿去物体的重心后物体将不受重力作用 解析: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是一个抽象的等效概念,是将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集中于一点,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答案:C 5.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物体的支持面

重力与重心

4.1重力与重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2、掌握用力的图示、示意图法表示力; 3、掌握重力的概念、测量方法、计算方法以及方向; 4、理解重心的概念,以及找重心位置的方法; 5、了解重心与稳度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物理现象。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薄板的重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归纳等学方法,使学生体验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3)对学生进行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事物本质,建立理想化模型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力的图示法; 2、掌握重力大小的测量、计算方法以及重力的方向; 3、理解重心的概念及确定重心位置的方法——悬挂法。 教学难点 1、用等效替换的思想得到重心的概念 1、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2、理解重心与稳定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四、教学用具

薄板、弹簧测力计、钩码、矿泉水瓶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2min): 前面两章我们就初步学习了运动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力与运动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到处存在力的现象,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新一章的学习,力 (板书:一、力)。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力的定义,它是物体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板书:1、定义:它是物体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符号F)。 力的描述(8min): 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板书:2、单位:牛顿,N。 我们还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板书: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 我们知道要完整地描述一个力就要知道它的三要素,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板书:4、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那么既然力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它就和之前学过的速度、加速度、位移一样,是一个矢量。所以我们求解某个力的时候,不仅要求出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反向。 那力具有哪些特点呢?从力的三要素我们知道力具有矢量性,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从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的作用,就至少有两个物体,如果只有两个物体时,一个称之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就是受力物体,这就是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物质性;最后,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力都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举个例子:老师水平向右推讲台,这时候老师是施力体,讲台是受力体。但是在推讲台时,老师同时感受到了讲台也在推我,讲台也对我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这时候讲台是施力体,老师是受力体。也就是说施力体和受力体相互转换了,这就是力的相互性。 板书:5、特点:矢量性,物质性,相互性。

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

3.1《重力与重心》教案 一. 教学内容: 重力与重心 知识重点: 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 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 特征: 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 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4章第1节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知道重心和稳定的关系。 ㈡过程与方法 1.会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运用重力和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重力现象的奇妙,体会重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力的描述和重力的学习是静力学的开端,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2.本节教学重点: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 3.本节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位置 三、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概念,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仍有必要螺旋上升,进一步扩展视野;对于力的描述方法,初中已学过力的示意图,本节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属于技能要求,不仅是本节的要求,也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容易出错,不仅要教给学生它的画法,还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错。

3.重力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重力无处不在,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的兴趣;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学习的要点,要紧扣这三要素进行教学。 4.重心是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但概念还是比较抽象。要通过与质点概念类比,以等效的思想引入,从而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重心位置及其确定难点在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要让学生知道“悬挂法”的方法及其原理,并自带材料进行测量。重心位置改变的现象很多,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举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5.重心与稳定是生活、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又一问题。为了增加稳定程度,可降低重心,也可扩大支持面积,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列举实例,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稳定程度小也有用处。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材料和ppt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练习 (2)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练习 A组(20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蒲公英被风吹走,蒲公英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 B.羽毛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羽毛球受力后飞出,羽毛球受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每个力都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解析:蒲公英被风吹走是空气和蒲公英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是空气,故选项A错误;羽毛球受力的施力物体是球拍,所以选项B错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只存在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所以选项C正确;重力、磁极之间的磁力不需要直接接触,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C 2.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大小总是恒定的 B.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D.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 解析:物体的重力的计算式为G=mg,物体的质量m是恒定的,但g的取值与地理位置有关.对同一地点,g的取值相同.随着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的升高,g值将增大,随高度的增加,g将减小.因此,不能认为物体的重力是恒定的,故选项A错误,B正确.由公式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及运动状态均无关,故选项C错误.用测力计竖直悬挂重物只有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物体的重力,故选项D错误. 答案:B 3.关于重力、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风筝升空后,越升越高,说明风筝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小 B.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的时候,其重心位置不断变化 D.浸入水中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会减小

确定重心的四种方法

确定重心位置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几何法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的重心就在球心,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的重心就在棒的中点. 二、支撑法 用手指支持一个勺子,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勺子水平地支持在手指上.手指上方勺子上的0点就是勺子的重心.这时勺子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上的手指的支持力FN、竖直向下的重力G.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这时勺子保持平衡,如果重心0不在手指的正上方,支持力FN和重力G将不在同一直线上,勺子就不能保持平衡了, 三、悬挂法 先在A点把薄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据二力平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再悬挂一次,同理可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点0,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四、理论计算法 物体的重心,可以依据杠杆平衡条件和支撑法原理,平衡时支点处即为重心位置. 即学即练 1.(单选)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形薄板,若将其中央挖掉一个小圆,则薄板的余下部分( ) A.重力减小,重心随挖下的小圆板移走了 B.重力和重心都没改变 C.重力减小,重心位置没有改变 D.重力减小,重心不存在了 2.如图3-1-11所示,矩形均匀薄木板,长AB=60 cm、宽BC= 10 cm, 在AB边上的E点用细线悬挂,板处于平衡状态, AE=35 cm.则AB边与 竖直悬线的夹角α. A.自由下落的石块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重力越来越 大 B.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 D.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 2.(单选)以下关于重心及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个物体浸没于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此,物体在水中时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 B.据G=mg可知,两个物体相比较,质量较大的物体的重力一定较大

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 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 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 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 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力是什么?——力的本质和两个作用效果——请学生举例说明 演示一细线使钩码上升演示二磁铁吸引铁块 小结:力的相互性. 并说明施受力体.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表示符号? 提问:仅说大小能否完整表述一个力?(方向,作用点) 正误判断: 1)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物体受到了力。 3)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4)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没有倒下,说明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5)同一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

初中物理 重心是重力的重要特性

重心是重力的重要特性 ��理解重心概括是正确分析重力的关键 重力是一种场力,相对弹力和摩擦力这两种接触力来说,它的作用规律较简单。学生对重力的分析一般感到较易,但并不是都没有问题。如在解物体平衡一类问题及跟重心概念相关的其他问题(如求摩擦力)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容轻视的错误和疑难。产生错难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重心概念缺乏正确深刻实质性的理解,因而没有掌握重力的作用规律和分析的方法。其中的原因,又跟学生对引入重心概念所根据的力的性质及所采用的等效替换抽象思维方法不甚理解有关。 本文意在围绕重心概念,提出若干在重力问题教学中应着重阐明并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方法。 一、关于重心的概念 物体由许多微小部分组成,这许多部分受到地球的引力,可视为垂向地面的一组同向平行力。这组分散的同向平行力共同作用的总效果,就整体看,与集中作用于某一点相当,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集中作用于重心上的一个等效力,自然就等于整个物体的全部重力��各微小部分重力的总和,这个总和称为合力。因此,重心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可见,重心的位置是根据重力的总效果去“想象”出来而确定的。 重心并非一个集中的真实力的作用点。它只是对物体重力作等效处理所得到的一个特殊点。重力本来是一组空间分布力,但根据力的性质,可以把这一组分布力代换为产生同样效果的一个集中力。这个集中的总重力只是对各个分散的微重力作等效的抽象,这个集中力的作用点(重心),也只是对物体重力作用位置的等效抽象。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大小等于物体全重的真实力作用在重心上。 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重心和质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是它们的内涵不同:重心是重力作用的集中点;而质点是代表物体的质量的集中点。其次是建立这两概念的抽象思维方法也根本不同:重心是从等效变换角度去考虑问题,等效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不同形态的事物具有相同的本质效果上把它们等价看待。以简单的形态去代替复杂的形态,从而得到便于计算有关物理量的最简形态;而质点是从理想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想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分清主次,突出跟研究的问题相关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构造出能清晰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的物理简图,从而得到便于研究其运动规律的简化的理想模型。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重力与重心教案鲁科版必修

3.1 重力与重心 教学目标: 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 2.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 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重力重心力的图示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4.力的矢量性: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 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 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 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这种表示力 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大小写在该 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便于作图计 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n为除“1”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 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④在表示力的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的旁边标出表示这个力的字母或数 值。 3.注意:①箭尾通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②若在同一个图上作出不同的力的图示,一定要用 同一个标度。③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示意图是为了分析受力而作,侧重于画准 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上没有标度,线段的长度只定性表示力的大小。 三、力的示意图 与力的图示相比,只要求在图中准确画出力的方向,表达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力即可,不要 求准确画出力的大小。 此时可引入例题具体分析 四、力的分类 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分类 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等。 ②效果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注意:正确区分性质力和效果力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如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性质不同的 力,可以叫同一个名称,如重力、弹力都可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都可叫动力,其作用效 果可以相同。同一个力,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用绳子拉小车前进,绳子对小车施以拉力, 又叫弹力、动力等。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物理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程实验鲁科版《物理1》的第四章《相互作用》的第一节。这章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基本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本章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等特点,强调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着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本节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深化力的概念,扩展学生的视野,学会用力的图示描绘力。重力是最常见的力之一,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及其测量,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进一步体会重力和重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但由于概念的抽象性,认识上还需加强;对于力的描述,初中学过力的示意图,因此本节重点是力的图示。对于重力与重心,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并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及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但对于重力的应用、重心位置的改变、重心与稳度等知识点则所知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点的穿插与处理,避免学生因旧厌新或学新忘旧。要充分体现重力的奇妙,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均匀物体的重心位置。 4、会用简单的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心。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重力的奇妙。 (二)、过程和方法 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探索重心与稳度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及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验重力的奇妙,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体会重力、重心与稳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高中物理题型荟萃:15.重力、重心和重力加速度

重力、重心和重力加速度 题型特色 该题型考查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考查理解能力, 考点回归 (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它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G= mg.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重力与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均整直向下,所谓竖直方向,就是铅锤线的方向或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般情况下.这个方向并不指向地心.质量在任何地方不变。 (2)重心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用悬挂法可以寻找薄板的重心。 (3)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随物体与地心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因此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典例精讲 例1.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B.规则形状的物体的重心是其几何中心 C. 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该物体上 D.平放的砖块被立起后,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不变 【详解示范】重心就是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即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才在其几何中心:形状规则,其质量分布不一定均匀物体的重心不随物体放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目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如均匀圆环、呼啦圈等.选项A.C.D正确. 【答案】ACD. 例2.病人在医院里输液时,液体从玻璃瓶中一一点一点地滴下,在液体不断滴下的过程中,玻璃瓶连网期中液体共同的重心将(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详解示范】当瓶中盛满液体时,重心在瓶的中部,随着液体的滴出,重心下降;当瓶中液面下降到某一位置后,重心又上升,当液体滴完时,重心又上升到原来的位置附近。 【答案】C 题型攻略

重心位置与物体平衡的关系

重心位置与物体平衡的关系 一个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相当于是物体各个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的位置一方面取决于物体的几何形状,另一方面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 物体的平衡问题是物理学中一大类问题,物体在重力和支持力下的平衡又可分为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三个类型。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如果重心升高,就是稳定平衡;如果重心降低,就是不稳定平衡;如果重心的位置不变,就是随遇平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重心的位置和物体的平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物体的重心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只有落在物体的支撑面内或支撑点上,物体才可能保持平衡。 (2)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的稳定程度越高。 对于重心位置和平衡的关系我们可以举出如下熟知的例子: 类型1:不倒瓮为什么不倒?如图1,有趣的不倒翁,不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翻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一松手,不倒翁又会站在你面前。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底面大而圆滑,当它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和桌面的接触点不在同一条铅垂线上,重力作用会使它向另外一边摆动。比如,当不倒翁向左倒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在重力作用下,不倒翁就又向右倒。当倒向右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又跑到接触点左边,迫使不倒翁再向左倒。不倒翁就是这样摆过来,又摆过去,直到因为摩擦和空气阻力,能量逐渐损失,减少到零。重力作用线此时恰好通过接触点,它才不会继续摆动。 类型2:来看一个不可思议的平衡表演. 将一把小折刀打开一半,把刀尖插进一支铅笔的一侧,距笔尖约2厘米。将笔尖放在手指头上,铅笔会稳稳地站立着。稍稍调整一下小刀的开合度,把笔尖放在任何物体上,你会发现,铅笔都不会倾倒。这是因为铅笔和小刀组成的系统,其总重心在笔尖支撑点以下的缘故,其道理和不倒翁有些相似. 类型3:一块水平放置的砖头,不论雨打风吹,总是稳稳地呆在原地。如果把它竖起来,一有风吹草动它就可能翻倒。这是因为砖头平放时,重心很低,接触地面的面积又很大,因此导致它的重心较低,不容易翻倒。其他物体也是这样,如果你到过工厂,会发现许多机器设备的机座都比较大,也很沉,目的就是防止机器翻倒,增加机器的稳定性。往车或船上装货物时,要先把重的东西放在底部。因为这样一来,整个车或船的重心较低,可以保证行驶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初中学习了力学初步的基础上对力的概念和表述进一步深化,为后面学习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基础。重力是一种基础力,了解重力的大小测量方法和方向,掌握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体会重力和重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了解重力的内涵,能用重力的概念和规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能对物体的重力进行分析,知道质疑和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能通过做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有学习物理的兴趣,知道实事求是和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知道物理学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判断。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理解;如何寻找重心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飞”的再高的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玩具会变形? 引出“力”的概念。

教师过渡:无论是被风卷起的沙尘、飞舞的落叶,还是被踢起的足球,最终都会落下来。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重力产生的效果。本节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力及其相关内容。 【新课讲授】 一、力的描述 1.定义: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球与球拍之间有力的作用。通过分析该力引出力的性质。 3.力的性质 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 相互性: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通过这三幅图引出“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

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 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 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 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 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 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 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 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 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 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 以教师先举例(图4-6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 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 来获取新知识。

《重力与重心》教案(1)(1)

重力与重心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测量。 3.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应用;探究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知道重心的概念。 给出练习,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知道重心的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和对比分析,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教学设计 (一)理解力的概念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复习初中有关力的知识,如说明力的例子,力是什么?等等。告诉同学们,下节课先以组为单位抢答:有关力的知识知多少。其次以组为单位必答:举例或实验解释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 [预期] 将学生回忆出的知识拣要点板书。 1.力的描述 (1)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学生收集、交流和教师补充的实例最好包括:人对物体的作用、动物对物体的作用、机械对物体的作用、无生命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尝试分析、抽象、综合、归纳,认识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理解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理解力的三要素。 (二)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教师]给出练习(课桌托书的力,大小3N),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 [预期]学生可能徒手作图,可能既画出了书又画出了桌子,作用点可能在接触面、书的重心或书上任意一点,可能画出标度或不画出标度,可能标出箭头、不标出箭头或位置不对,未用虚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等等。引导同学们比较、交流、总结之后,再让两个同学示范和其他同学练习(手压课桌的力,15N)既作力的图示又作力的示意图。

第五讲 重力与重心—鲁科版(2019)高中新高一暑期物理衔接讲义(机构专用)

第五讲重力与重心 [先填空]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3)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矢量性: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是矢量. 2.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按一定比例(或标度)画出线段,其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所在的直线表示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对线段长度没有严格要求.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再判断] 1.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2.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要想描述清楚一个力需要指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后思考] 1.只有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提示】不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在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提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力的图示中标度的选取. [合作探讨]

如图4-1-1甲所示,在足球场上,运动员把球踢飞,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乙图中,弹簧被拉长或压缩,说明弹簧发生了形变.结合以上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甲乙 图4-1-1 探讨1: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提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讨2:图甲中踢出去的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提示】踢出去的足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探讨3:图乙中,手压缩弹簧过程中,谁是手压弹簧的力的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提示】用手“压”弹簧,手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 [核心点击] 1.力的四性的认识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 新课讲解: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 (1)力的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 (2)相互性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 (3)矢量性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其大小有关,也与方向有关。 如何通过作图来表示力呢? 2.力的图示: 课本可以把力的三要素(大小、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 3.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4.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演示:竖直上抛一粉笔头,结果它会落在地上,粉笔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二、重力 抛向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地球在自转而海水不会洒向太空,都是地球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 1.重力的产生: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