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心肌炎 (2)

病毒性心肌炎 (2)

病毒性心肌炎 (2)

病毒性心肌炎 (2)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注意不同病期的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如症状明显、心脏已扩大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一段较长时间,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使心功能得到恢复。出院后继续休息2~3个月,半年~1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对转为慢性者,出现心功能减退、持久心律失常时仍应限制活动并充分休息。2、饮食调整:恢复期仍应注意营养以促进心肌修复与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心力衰竭病人应限制钠盐、不宜过饱,禁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3畅避免诱发因素:过劳、缺氧、营养不良、呼吸道感染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于侵入,并可诱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应特别注意避免。 4、坚持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

注射泵和输液泵的临床应用 一、注射泵的临床应用当临床所用的药物必须由静脉途径注入,而且在给药量必须非常准确、总量很小、给药速度需缓慢或长时间恒定的情况下,则应当使用注射泵来实现这一目的。常用注射泵注入的药物见表6-4. (—)结构与原理注射泵又称微量泵。其主要结构是一根制作极为精细的螺杆,螺杆上配有一个随着螺杆旋转向前移动的推动装置。通过设定螺杆的旋转速度,就可调整其对注射器针栓的推进速度,从而调整所给的药物剂量(给药速度为0.1~99.9ml/h)。(二)设置及换算方法由于任何一种注射泵所设置的计量单位为每小时毫升数,而临床所要求的用量及速度往往是μg·kg-l/min或mg/min等,这一转换过程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换算。具体换算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病情决定所需的药物及其用量。如要求给予多巴酚丁胺5μg ·kg-1/min,病人体重为60㎏,那么注射泵的设置应当为: 式中M为应设定的每小时毫升数,V为临床要求的药物剂量(单位为μg·kg-1/min),W为病人的体重(单位为kg),A为剂量单位的换算常数,K为液体药物浓度(单位为mg/ml。如500mg的药物置于50ml注射器内,则药物浓度为10mg/ml)。(三)操作步骤以3M AVI600型注射泵为例。 1、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2、选定某一厂牌的注射器(20ml或50ml),抽取药液后固定在注射泵的注射器固定槽中。 3、按Band键后,根据所用厂牌选择1~5的数字然后按Enter键输入。再按Size键后,用数字键选定注射器的规格,按Enter键输入。 4、按ml/h和按数字键输入所需给药速度,按Enter键输入。 5、按Start 键开始给药。(四)注意事项通常情况下,注射器及其管路应当每24h更换1

犬细小病毒论文综述

犬细小病毒与犬细小病毒病 摘要 1.犬细小病毒 1.1什么是犬细小病毒 犬细小病毒是世界上其中一种最小的病菌,由3个蛋白质组成,是极度简单的病菌。正是由于它是如此简单的生物,这意味着这种病菌很难被分裂,所以要消灭它是非常的难。一般来说他们对绝大部分的清洁剂品免疫,它们能在适当的环境中存活1年。这种病菌对氯胺和甲醛较为敏感,次氯酸盐钠(sodium hypochlorite),一般来说就是家庭用的漂白水是对付犬细小病菌唯一最常用的消毒剂。世界上有两种犬细小病毒,第一种是在1970年发现的,是不会引起疾病的犬细小病毒。。第二种在1978年发现,而这种是能引发严重疾病的。这种犬细小病毒能引起出血,肠胃炎,在成年犬中有很高的死亡率,还能引发心肌炎使8个礼拜以下的幼犬突然死亡。心肌炎现在已经很少见,这种疾病现今多数以肠炎感染的方式显现。像所有病菌一样,犬细小病毒本身没有复制能力,它们必须依赖一个母体细胞来提供养分。这种病菌通过排泄物和口腔传染。当病菌依附到母体,就是患病的狗狗身上,它就会在咽喉周围和扁桃腺还有淋巴繁殖然后通过血液散布到全身。犬细小病菌的潜伏期是2-14天,但是通常是3-7天。肠部是最易被感染的部位,从十二指肠末端到小肠中段,病毒会深入骨髓,然后不断大量繁殖。病菌依附在排泄物,呕吐物,尿液还有唾液,这些都是很有传染性的。康复的动物在两个礼拜里排泄物里还附带有病菌,但是也有可能长达一年之久。1.2犬细小病毒的预防措施 注射疫苗:幼犬遗传母体的抗体能阻止感染22个礼拜左右,但是为了确保安全幼犬成长到8个礼拜左右就应该开始注射他们生来第一次的疫苗,在疫苗没有完全注射完毕(第一次注射要注射2-3次,忘了不好意思)之前是要避免带狗出去玩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狗死于犬细小病毒,除了不断要用漂白水清理狗舍和狗日常生活的地方外,要记住这种病毒可以存活1年之久,所以最好等1年以后才养另外一只狗,以免悲剧再发生。如果因细小病毒感染狗入院,兽医一般会隔离管理,主人如果要去看望必须带上手套,面具和特定的靴子进入,以免把病菌带回家里。康复后1-2个礼拜仍然带菌,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还是应该隔离管理 2. 犬细小病毒病 2.1什么是犬细小病毒病 犬细小病毒病是犬的烈性传染性肠道疾病,它引起大的呕吐、腹泻、食欲下降、高热、大量脱水、以致使幼犬和老龄犬死亡。 2.2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现 犬接触细小病毒后在3-14天内出现体症,平均发病时间为5-7天。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下降、沉郁、发热、呕吐、腹泻。成年犬开始可不一定出现发热现象,而常出现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呕吐、腹泻(24小时后出现),有时反复剧烈呕吐、粪便稀薄,呈喷射状或出现血粪。成年犬死亡率为2-3%。幼犬(由于高度脱水引起休克)死亡率达25-50%。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3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3例,西药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组给予卧床休息,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联合用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自拟方),15 d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心功能、心电图。结果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4%。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P <0.01)。结论中药方剂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其总体疗效,减少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生率。 标签: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中药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的直接作用,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能痊愈,部分患者经过数周至数月治疗后病情可趋稳定但可能留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或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等,形成慢性心肌炎。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之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体检可有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胸部X光片检查可见心影扩大或正常。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示正常、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增大等。血清肌钙蛋白、心肌肌酸激酶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能排除影响心脏的其他疾病,如甲亢、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 1.2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7年4月~2010年10月门诊与住院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的6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用药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15~66岁,平均39岁,病程10~70 d,平均35 d,西药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70岁,平均37岁,病程15~80 d,平均40 d。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病毒性心肌炎的考试题

病毒性心肌炎的考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1 病毒性心肌炎不会出现的症状() A.心悸胸闷 B.呼吸困难 C.心源性休克 D.意识改变 2. 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健康教育错误的是() A.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B .出院后不需继续休息 C. 出院后需继续休息3-6月 D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3. 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不正确的是() A.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B. 只能将患者安排于单人病房 C. 注意监测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 18. 应观察患者尿量,意识及皮肤黏膜情况 4. 不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并发症的是() A.心律失常 B.心力衰竭 C.猝死 D.栓塞 5. 下列哪项是病毒性心肌炎不必做的辅助检查() A .心脏CT B .病原学检查 X线检查 D.心电图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很多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 B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及严重性 C.病毒性心肌炎可出现心源性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7. Fiedler 心肌炎病因是什么() A、细菌感染 B、真菌感染 C、原虫感染 D、CoxsackieB病毒感染 E、立克次体感染 8.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不会出现的症状() A.发热B、咽痛C、咳嗽D、呼吸困难 9. 关于心肌炎的预后哪项是错误的() A、急性心肌炎的预后差 B、多数可以治愈 C、可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或死亡 D、可能转为心肌病 E、可出现心功失代偿 10.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毒是() A. 柯萨奇A 病毒 B. 柯萨奇B 病毒 C. 副流感病毒 D. 流感病毒 埃可病毒 11. 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A .病毒对被感染的心肌细胞的直接损害 B .心肌间质组织淋巴细胞侵润 C.病变分布为局灶性和散在性 D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溶解 12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 A 保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体会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体会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成人;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肌炎,病人多以心慌、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与心律失常等相关的症状就诊,大约90%病例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虽然多数病人预后良好,但重症病例也非少见。现就我院近15年来收治的79例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9例临床诊断均符合1987年张家港、1995年武汉及1999年镇江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1,2]。均为男性,年龄22 ~63岁,其中25~40岁56例,25岁以下14例,55岁以上9例。发病季节全年分布,以5~8月份较为集中,计58例。近1个月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51例,肠道感染史19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9例。除外甲亢、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症等其它影响心肌的疾患。 1.2 临床表现:低热41例占51.8%,其中体温在37.4℃~37.9℃36例,38.1℃~38.3 ℃5例,头晕乏力79例占100%,胸闷气短70例占88%,有晕厥症状5例占6.3%,小腿肌疼痛12 例占15%,心尖区Ⅱ~Ⅲ级收缩期杂音23例占29%,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56例占70.8%,心动过速20例占25.3%,心动过缓18例占2 2.7%,心律绝对不规则3例占 3.7%,早搏21例占26 .5%,心包摩擦音、心影扩大呈烧瓶样、左心衰、肺水肿3例占3.7%,猝死2例占2.5%。 1.3 心电图检查:Ⅰ°房室传导阻滞10例占1 2.6%,Ⅱ°房室传导阻滞7例占8.8%,Ⅲ°房室传导阻滞3例占 3.7%,窦缓伴结性逸搏10例占12.6%,窦缓13例占16.4%,窦房传导阻滞2例占2.5%,窦速伴多导联S_T段抬高>0.2mv 3例占3.7%,窦速伴多导联S_T段水平下移>0.05mv占18.9%,频发房早伴短阵房速2例占2.5%,快速房颤3例占3.7%,频发多形性室早9例占11.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占2.5%。 79例中25例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及收缩舒张功能轻度障碍;30例进行心肌肌酸磷酸激酶(CK_MB)的检测,有21例不同程度的增高;79例中的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31例,血沉增高29例。 2 结果 患者均卧床休息1个月,严重病例卧床2个月,酌情吸氧、静滴青霉素、能量合剂、极化液及大剂量维生素C4-6g/日,丹参液、门冬氨酸钾镁液滴注等。根据病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小剂量洋地黄、血管扩张剂、硫酸镁注射剂、利

病毒性心肌炎科普知识

病毒性心肌炎科普知识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症。除心肌炎外部分病例还可伴有心包炎和心内膜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大多良好,病死率不高。半数经数周或数月后痊愈,少数重症爆发病例,因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部分病例可迁延数年,仅表现为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改变。据近年统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重症患者占少数,但是其发病率仍在上升。 很多病毒可引起心肌炎,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另外,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毒素早期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在起病前数日或1-3周多有上呼吸道或肠道等病毒感染的症状,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痛、腹泻和皮疹等症状。轻者患儿可无自觉症状,仅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一般病例患儿表现为精神萎靡、疲乏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气促、心悸和心前区不适或胸痛;重症者则爆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体格检查:心脏正常或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出现奔马律,安静时心动过速,伴有心包炎者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其分期如下:(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至一年;(3)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本病为自限性基本,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代谢和心功能,促进心肌修复。所以针对该疾病的护理,应注意一下几点:(1)休息,减轻心脏负担:急性期卧床休息,至体温稳定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时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仍需继续限制活动量,一般总的休息时间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有心力衰竭者,应延长卧床时间,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2)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心率、心律、呼吸、体温和血压变化。胸闷、气促、心悸是应休息,必要时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1)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痛。 (2)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心烦、头晕、纳差、口干等。 (3)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 具备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诱因、年龄即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2001年4月)。 症状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证候诊断 (1)邪毒犯心证: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闷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浮数或促。

(2)湿热侵心证:心悸胸闷,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不安,胸闷或痛,或咽红,自汗倦怠,疲乏无力,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弱。 (4)心阳不足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5)气虚血瘀证:心悸不安,胸闷或心痛,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或青紫,舌苔薄白,脉沉缓、沉涩、缓滑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 (1)邪毒犯心证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栀子、牛蒡子、丹皮、竹叶、桔梗、赤芍、丹参、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2)湿热侵心证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苦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黄芪解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

病的病机可归结为:气病及血,气血不和,乃致脏腑气血逆乱,乖违,而派生多脏腑病变。笔者按照气血同治的原则,采用益气养心,化瘀通痹治则,自拟三参通脉饮,党参、北沙参、白术、茯苓、甘草,补益心肺之气,柏子仁、酸枣仁、生龙骨养心宁神,丹参化瘀通痹,甘松理气醒脾、健胃。结合辨证,随证化裁。临床可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笔者体会在本病治疗的过程中,应着重恢复心气为治本的要害,并注意以脾胃之气是否强健,中焦健运则心肺宗气可及时恢复,心脉痹阻亦能疏通流畅。 参考文献 1 赵统兵,王一丽,王新莉,等.心肌疾病学.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113 2 颜乾麟主编.颜德馨医艺荟萃.第2集.启业书局1996∶329(收稿2004210210;修回2004211215) 黄芪解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 才向军 天津市中医医院(300140) 摘 要:目的:探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类中药配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入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分别给予黄芪解毒汤(生黄芪、丹参、赤芍、川芎、苦参、玄参、连翘、金银花)及常 规西药治疗,并观察其主要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 对主要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 示:本汤剂通过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改善微循环而达到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 主题词:心肌炎 中医药疗法 心病毒感染 清热解毒剂 治疗应用 补气剂 治疗应用 活血祛瘀剂 治疗应用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势,并有不少患者在患后出现后遗心律失常。而目前临床上尚未有公认的有效治疗药物。笔者2000~2003年用黄芪解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均系我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均符合1992年2月卫生部制订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中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并除外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病、中毒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炎。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2~38岁,平均20±3.5岁;病程3~12d,平均7.0±1. 8d;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2例,有腹泻症状10例,无明显诱因8例;心电图(ECG)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 °房室传导阻滞16例,2个以上导联S2T段呈水平型下移≥0. 05mV12例,2个以上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低平、倒置27例,房早11例,室早23例,窦性心动过速22例,窦性心律不齐31例。对照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3~40岁,平均18±3.7岁;病程3~12d,平均6.8±1.9d;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0例,有腹泻症状9例,无明显诱因11例;心电图(ECG)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 °房室传导阻滞18例,2个以上导联S2T段呈水平型下移≥0.05mV10例,2个以上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低平、倒置28例,房早12例,室早21例,窦性心动过速20例,窦性心律不齐28例。两组间一般资料分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黄芪解毒汤:黄芪、丹参各20g,赤芍、玄参各15g,金银花、连翘、川芎、苦参各10g。热毒炽盛加板蓝根、生地各15g;气阴两虚加太子参15g,麦冬10g;气滞血瘀加丹皮、桃仁各10g。每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静脉滴注能量合剂: 10%葡萄糖溶液500m l,辅酶A100U,三磷酸腺苷20m g,肌苷0.4g,维生素3.0g,每日1次。美西律0.1g口服,每日3次。辅酶Q1020m g口服,每日3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卧床休息,合并感染者予氨苄青霉素静脉滴注。均以4周为1个疗程,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 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修订后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标准: (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毒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T nT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亚单位,T n I是肌原纤维A T P酶的抑制亚单位,T nC是与钙离子结合的亚单位。心肌的T n与骼肌的T n各有自己的码基因,之间无交叉反应。心肌肌钙蛋白T(cT n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 n I)存在于心肌,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下不能透过心肌细胞膜,心肌细胞膜损伤时可通过损伤的细胞膜弥散到细胞间质,进入血循环。cT nT与cT n I分子量分别为37KD和24KD,均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K2 M B分子量(86KD)小,易于通过细胞膜释放于血中,轻微的心肌病变即可测得血清cT nT、cT n I升高。健康人血清cT nT含量为0~3Λg L,cT n I含量为015~7Λg L。患心肌炎时cT nT与cT n I含量升高,呈阳性反应。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2~3周渐降至正常,少数心肌炎患儿cT nT、cT n I阳性反应可持续2~3个月。因cT nT、cT n I几乎仅存在于心肌,且其分子量小,极易渗入细胞间质而使血清浓度升高。因此,目前认为cT nT、cT n I是诊断心肌炎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可靠指标。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王玉玮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 病毒性心肌炎(VM C)虽然是常见病、多发病,但目前尚缺乏一个理想、完善的诊断“金标准”。国外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并结合心内膜活检和PCR检测,以能得到相应病毒RNA确诊VM C。国内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对1994年5月在山东威海会议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新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诊断根据 111 主要指标 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②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③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 、 、avF赢、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④CK2M 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 n I或cT nT)阳性。 112 次要指标 ①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个月内有病毒感染史。②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不适、手足凉、肌痛和腹痛等症状(至少2项),小婴儿可有拒食、发绀、四肢凉等。新生儿可结合流行病史考虑诊断。③心前区第一心音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④心电图有轻度异常。⑤发病数月内血清LDH1、Α—HBDH或A ST增高。 2 病原学诊断依据 211 确诊指标 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12 参考依据 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 确诊依据 311 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312 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313 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314 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 分期 411 急性期 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412 迁延期 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413 慢性期 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总之,在无病毒学诊断依据时,我国小儿心肌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综合临床资料,基本上仍属于临床诊断,尚缺乏高敏感、高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心内膜心肌活检(E M B)虽可提供病毒学依据,但因所取得的心内膜只能反映局部病变,并不能反映心内膜病变的全貌。活检标本主要是病理学诊断,分离到病毒的机会很少,一般阳性率不超过10%。近年来国外常用E M B标本以PCR法或病毒基因原位杂交法检测特异性病毒DNA,阳性率较高。80年代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测定柯萨奇B组病毒抗体Ig M,90年代以来逐渐开展了病毒核酸检查。其中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法较准确,但需时较长,有的试剂尚须进口,一般医院尚难开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儿血及心肌标本中的病毒DNA,也有重要的病原学诊断价值,但假阳性或假阴性机会较多,均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炎的主要依据。 心肌酶学的变化是心肌炎诊断必不可少的依据,但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 ST)、肌酸激酶(CK)、Α2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酶类不仅存在于心肌中,同时存在于许多器官和组织中,因此缺乏组织特异性。目前临床上强调检测心肌酶谱同工酶,特别是LDH及CK同工酶。健康小儿血清中LDH同工酶有5种,其中以LDH2为主,依次为LDH2>LDH1>LDH3>LDH4> LDH5。一般认为,若LDH1≥40%,LDH1 LDH2>110,则提示多存在心肌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CK有三种异构同工酶,即CK2MM、CK2M B、CK2BB,其中CK2 M B主要分布在心肌内,在骨骼肌、脑等组织中也有少量。正常人血清中CK几乎全是CK2MM,约占94%~96%以上,CK2M B约在5%以下。若血清中CK2M B明显增高,则多提示心肌受累,一般认为血清CK2M B≥ ? 7 4 ? 2000年第40卷第10期山东医药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I40。001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就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得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得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与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与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得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与肺得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与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房颤与室颤,II度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

《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方法研究》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在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和主管校长直接指导下,在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前期工作的简要回顾 1、成立课题组(课题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主持人及 骨干成员人选。 2、依照《宁夏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向参考指南》,研究确立课题题目,学生年段,学科、申报书和实施方案。 3、组织课题成员加强学习,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内容及要求。 4、适时,积极地组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培训会。 5、依照制定的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进程表。 6、收集资料,系统整理并研究国内外与本课题相近课题开展情况, 撰写《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方法研究》背景资料综述。 7、制定学生问卷调查表及前测试题准备工作。 8、组织力量,集中备课。备课分两个层次:日常的课时备课和有针 对性的课题课时备课;研讨课一般采取这样的形式:(1)课题组在学期初制定研讨课计划,由上课老师准备;(2)上课老师提前一个)上

课老师听3(星期将课件、教案交课题组成员审查、修改、指导; 取课题组成员意见后对课件、教案进行修改;(4)上课老师上课,课题组成员听课;(5)课题组成员人员参加评课,提出改进意见;(6)上课老师写课后反思,课题组整理资料归档。 9、注重积累课题准备阶段的原始资料,编制并打印资料,填好课题活动纪实和培训纪实。 10、制订课题例会制。原则上,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或针对研究重点、难点进行研讨或举行观摩课进行研究,或收集资料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课题碰头会,主要是对课题执行与日常教学结合情况,展开讨论,进而提高科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课题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课题组时时思考着“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方法研究”这一核心,如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备课与教学环节当中。 1、组织力量,集中备课。 备课分三个层次:课时备课,备学生和课题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即基本的业务备课,主要从教师角度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系统梳理。 备学生,即从学生的现有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参与心理出发,明其所需,所困,所惑,“测量”出其对学习的“承重”能力,真实客观了解现状,为课题课时备课做准备。 课题课时备课确立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综述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综述 分别从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免疫调节、强心、抗病毒等方面对黄芪被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和总结。提示:黄芪作用显著,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疗效。 标签:黄芪;病毒性心肌炎;综述 据文献统计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为2.3%~5%[1]。其发病率较前十年有明显增高。现代医学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包括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免疫病理损伤作用和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介导的心肌损害[2-3]。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黄芪越来越被重视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目前,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黄芪总苷对柯萨奇B3病毒的抑制作用[4]。黄芪可阻止病毒侵入细胞,黄芪有益的免疫调节作用,黄芪改善心功能及抗细胞凋亡作用[5]。本文将依次阐述黄芪在这些方面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在为今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有益的帮助。 1 黄芪对CVB病毒有抑制作用 1.1 黄芪在培养心肌细胞中能有效地抑制CVB3-RNA的复制。在郭棋等[6]人研究中发现:在心肌细胞总RNA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病毒加黄芪组阳性杂交信号反射峰面积显著小于病毒对照组,可见黄芪在培养心肌细胞中能有效地抑制CVB3-RNA的复制。 1.2 黄芪对CVB3-RNA的抑制作用的机制如下:黄芪可以抑制病毒RNA复制,其保护作用与抑制STAT3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彭华等[7]人在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信号通路的影响的实验中有以下结论:(1)在浓度为100、300、500、700 mg/L的细胞形态和搏动均未受影响。(2)不同浓度黄芪组中P-STAT3表达不同,浓度越高表达越低。(3)黄芪浓度越大CVB3mRNA的表达越弱。(4)不同浓度黄芪作用于病毒感染的细胞时,100 mg/L 时细胞存活率为80%,700 mg/L时细胞存活率最高为96%。实验认为,黄芪可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而且黄芪通过该机制抑制病毒的复制,但不影响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 黄芪对α、γ-IFN的诱生并不是其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机制。在以往的许多报道中,黄芪具有对干扰素系统(γ-IFN,α-IFN)有激活作用[8]。但是,在彭天庆等[9]人关于黄芪对柯萨奇B3病毒核糖核酸作用的研究及机理探讨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培养大鼠心肌细胞中接种CVB前、后加黄芪注射液,其结果截然不同:接种CVB后加黄芪有保护作用,接种前加黄芪无作用,可见黄芪的直接抗病毒作用与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无关;而使用α-IFN,β-IFN在接种CVB前、后均有保护作用,而γ-IFN对此作用则不明显[10-11]。在古平等人黄芪总苷治疗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无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黄芪总苷总能较好的抑制柯萨奇B3的复制,停止核酸合成,并且能在体外较好

病毒性心肌炎症状表现有哪些

http://www.qiuyi.cn/ 1 病毒性心肌炎症状表现有哪些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症状一般有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痛,晕厥、惊厥等。心肌炎可分轻、中、重三型。轻型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感冒时或感冒后偶然发现心律不齐或心电图有几个导联的ST 段及T 波改变,有症状者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弱,食欲不振等,或有轻微的心悸、胸闷、憋气、气短,体检时面色稍苍白,咽部充血,心动过速或过缓,或心律不齐。病情较轻,经过休息,综合治疗数月后多数可痊愈。心肌炎大多数为这型。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具有轻重程度差异大,症状表现常缺少特异典型性的特点。约有半数患者在发病前(约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史。但他们的原病症状常轻重不同,有时常轻到易被患者所忽视,须仔细询问才被注意到。 一、轻者症状 常见的病毒性心肌炎症状有苍白、乏力、心悸、多汗、气短、头晕、胸闷、心前区痛、惊厥、晕厥等。心肌炎分为轻、中、重三个类型。病情较轻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感冒的时候偶然会出现心律不齐的现象,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表现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精神弱等,伴有轻微的心悸、憋气、胸闷、气短,体检的时候面色稍苍白,心律不齐。 二、中型者症状 中型的患者比较少,除了有轻型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外,还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起病较急,会出现多汗、头晕、胸闷及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明显。和成人的心绞痛有些相似,少数患者会出现关节痛、腹痛、肌痛。患儿会有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手足发凉的症状。肝脏会不同程度增大,有疼痛。 三、重型者症状 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多呈暴发型,起病焦急,1天内会出现心功能不全、源性休克的表现,患儿极度疲乏无力、呕吐、头晕、腹痛,有的患者烦躁不安,气喘咳嗽或咳血性泡沫样痰,呼吸比较急促,不能平卧。听诊的时候有心动过速、心律严重失常的现象,病情发展迅速,可在数小时内死于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等。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大多可在1至2周内有发热、咽痛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以后出现胸闷、心悸、疲乏、心前区隐痛、气促等症,严重时可并发心力衰竭。但也有一开始发现即为心肌炎后遗症者。青壮年发病较多,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由于心律失常可致心悸因排血量降低而感无力,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胸闷、胸痛、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严重者心功能不全。 原文链接:http://jibing.qiuyi.cn/xjy/2014/0807/190228.html

病毒性心肌炎试卷

病毒性心肌炎试卷 层级:N1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 1. 下列哪一点不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临床依据() A.心功能不全 B.室性早搏成二联律 C.心脏扩大 D.发病前1~3周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2.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最有价值的确诊依据是() A.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B.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病毒 C.从患者的心包穿刺液中分离到病毒 D.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 A.保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B.保证蛋白质的供给 C.给予易消化饮食 D.记录出入量 4.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张大量使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5.不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体征的是() A.第一心音增强 B.奔马律 C.心包摩擦音 D.心动过速 6.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体哪一种最常见() A.流感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埃可病毒 7. 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体征是() A.心尖区收缩期杂音 B.肺动脉区第二心音减弱 C.心包摩擦音 D.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和早搏 8. 病毒性心肌炎血象检查错误的是() A. 肌酸磷酸激酶增高 B.乳酸脱氢酶增高

C.心肌肌钙蛋白降低 D.抗心肌抗体可增高 9. 患儿男孩,10岁,上呼吸道感染后2周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现突 然发生烦躁不安,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及末端发绀。曾经心电图检查示各导联ST压低,T波低平和频繁室性早搏,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现最可能的并发症是() A.频发室性早搏 B.心源性休克 C.充血性心力衰竭 D.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0. 患儿女孩,8岁,因胸闷、心悸、乏力就诊。心脏听诊每分钟心率130次/ 分,伴早搏,每分钟3~5次。心电图检查示房性早搏,胸前导联T波低平。 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在治疗措施中,下列哪项不正确?()A.急性期卧床休息3~4周,心脏扩大或心衰者卧床休息3~6月 B.对有心力衰竭者,洋地黄剂量宜偏小。 C.急性早期病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静脉点滴大剂量维生素C 二.X型选择题(每题5分) 1. 下列哪些心电图的改变能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依据() A.窦房传导阻滞 B.多源室性早搏 C.室性并行早搏 D.窦性心动过速 E.Ⅱ房室传导阻滞 2.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A.心源性休克 B.心脑综合征 C.Ⅲ房室传导阻滞 D.严重心力衰竭 E.急性早期病例 三.K型选择题(每题5分) 1. 下列哪些血生化指标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最有价值:() A.LDH升高 B.CK-MB升高 C.AKP升高 D.cTnI阳性 2.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 A.病毒直接侵犯心肌 B.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激活细胞免疫,损害心肌 C.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激活体液免疫,损害心肌 D.病毒血症引起乙型链球菌繁殖 四.问答题(每题20分) 1.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期? 2. 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

药物过敏性心肌炎的诊治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药物过敏性心肌炎的诊治进展 作者:李孝远, 朱文玲 作者单位:李孝远(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科,100730), 朱文玲(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100730) 刊名: 北京医学 英文刊名:BEIJING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2006,28(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1条) 1.Arthur MD Myocarditis 2000 2.Fenoglio JJ Jr;McAllister F;Mullick FG Drug related myocarditis.I.Hypersensitivity myocarditis 1981 3.Gravanis MB;Hertzler GL;Franch RH Hypersensitivity myocarditis in heart transplant candidates 1991 4.Hagg S;Spigset O;Bate A Myocarditis related to clozapine treatment[外文期刊] 2001 5.Arima M;Kanoh T;Yamasaki A Eosinophilic myocarditis associated with toxicodermia caused by phenobarbital[外文期刊] 1998 6.Killian JG;Kerr K;Lawrence C Myocarditis and cardiomyopathy associated with clozapine[外文期刊] 1999 7.Kurt TL Hypersensitivity myocarditis with ephedra use 2000 8.Beghetti M;Wilson GJ;Bohn D Hypersensitivity myocarditis caused by an allergic reaction to cefaclor 1998 9.Fwrris JA;Rice J Drug-induced myocarditis:a report of two cases 1979 10.Coulter DM;Bate A;Meyboom RH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heart muscle disorder in international pharmacovigilance:data mining study[外文期刊] 2001 11.Taliercio CP;Olney BA;Lie JT Myocarditis related to drug hypersensitivity 198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灵芝.陈莹.赵建军心肌炎病人的护理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6) 2.贝文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心肌炎30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海南医学2009,20(9) 3.忻尚平.程志清.XIN Shang- ping.CHENG Zhi -qing通心络对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6,24(2) 4.吴定苏.詹美伶.吴建放感冒并发心肌炎治疗体会[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4) 5.喻玫心肌炎病人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22(6) 6.王霄.陈景开.陈满清.吴刚勇暴发性心肌炎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心室停搏1例[期刊论文]-东南国防医药2008,10(6) 7.杨巍.喻玫心肌炎护理初探[期刊论文]-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21(5) 8.王志永.于磊.王雪艳心可宁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3例[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 9.庄丽花.赵玉梅暴发型心肌炎一例成功救治与护理[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7) 10.尚东丽.曾垂义王振涛教授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中医认识与辨治[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 引证文献(1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