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秋天》公开课课件

七年级上《秋天》公开课课件

七年级上《秋天》公开课课件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供参考)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一、教学导入 ? 有这么一位儿子,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痛苦、绝望充斥在他的心中,命运的琴弦似乎已经断去。然而他的母亲,自己身患重病,却只是一味细心呵护沉浸在命运的打击中不能自拔的儿子,帮他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希望他坚强的活下去。母亲早已在那个秋天去世,多年之后的又一个秋天,儿子还好好地活着,然而直到此时他才理解了母亲对他的爱!怀念、忏悔、内疚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他用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地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儿子写的关于他和母亲在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板书“秋天的怀念” 这位母亲的爱我们是懂的,但对于儿子的痛,也许我们未必感同身受。下面请同学们静心聆听老师朗读,好好体会这个秋天的故事。 活动一:静心聆听,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一个么故事?(人物+事件) 生: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 病重的母亲,既要忍受身体的痛苦还要小心翼翼地照顾双腿瘫痪的我 母亲多次邀我去赏花,我拒绝了,最后同意的一次母亲因病重去世未能如愿,成为了终身的遗憾 母亲在去世前还在惦记着我和妹妹 秋天,妹妹推着我去赏菊,明白母亲要我和妹妹好好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找得很细致,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其实就是:文章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我双腿瘫痪 母亲邀我看花 母亲病重 母亲再次相邀看花 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

《秋天的怀念》 - 公开课获奖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秋天的怀念》,去感受作者对母亲那最深切的思念。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师:现在请孩子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到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生:两次。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 师;这是为什么? 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师:是啊,作为21岁的年轻人,本来是活蹦乱跳的年纪,突然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我们来读一读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句子。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双腿瘫痪后……”(学生读的好)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当时的史铁生仅仅只有21岁,多么美好的年华啊,有多少事情可以做啊!可是现在我却没有了双腿,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所以: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小结:是啊,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却突然只能坐在轮椅上,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发再大的脾气我们都可以理解。 6.那当时母亲的身体状况又是怎样的?请大家也找出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c.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d.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7.母亲得了肝癌,已经是晚期。有没有同学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 8.这些痛苦她的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疼痛,更重要的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即将要死去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第14课 秋天》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与春天的浓妍.①(yàn)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②(wú)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③(jí)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④(ě),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⑤(yùn)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⑥(ti āo)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⑦(jiān)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⑧(kuāng)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A.①⑥⑧B.③④⑦C.②④⑤D.②⑥⑦ 2.对作家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B.泰戈尔,英国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出自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所著的《秋天》 D.《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作者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B.《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秋天》为读者描写了农家生活,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D.“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告诉人们在春天的大好时光可以尽情游乐,不要急着做计划。 4.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秋天的雨》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秋天的雨》公开课教 案(精编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3.训练词语及口语表达,积累好词佳句。 一、复习导入 1.师:孩子们,炎热的夏天慢慢过去,秋雨带着温柔和清凉,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再次伴着绵绵的秋雨去感受秋天吧!(板书课题,雨声轻轻响起)听,秋雨来迎接我们了!来,轻轻呼唤她的名字—— 2.生齐读课题:11《秋天的雨》。【读课题】 3.师:看听到大家的呼唤,秋雨滴答滴答洒下来啦,变出了很多生字雨滴。来复习一下吧。 清凉留意炎热邮票凉爽菠萝气味丰收 扇子仙子柿子香甜粮食加紧杨树 生字:一起来、这排请女生读、男生来。【各种方式读】 师:雨滴还带来了一些很可爱的词语,谁能读一读?【指名读】轻轻地香香的甜甜的厚厚的油亮亮的 师:观察一下,这些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们叫做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词语更富有表现力。来,一起读。

谁能说一说类似的词语? 师:接下来这组词语也很神奇,它可以带动作读哦。做好准备,开始读:C.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 二、自读:整体把握 1.师:好了,通过了秋雨的生字测验,赶紧坐端正,向着秋天出发吧!打开书P42,认真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想象画面,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配乐朗读】 2.师:听完了,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秋天的雨( 生自由说:神奇、好玩、神秘) 3.师:哦,神奇你能用书中的句子告诉老师秋雨神奇在哪里吗(生寻找句子)还有吗? 4.师:诶,大家发现了吗?几位同学找到的句子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小诗哦!一起来读读吧!(齐读)【齐读】 三、品读:入境悟情 板块一:感悟秋色美 1.师:多可爱的句子呀。那如果老师说,其实呀,小诗里每一句话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秘密,你们信吗?不信啊,一起去找找!自己小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秋雨姑娘都给谁涂上了颜色?你最喜欢哪种呢?【自读】(学生读、划本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师板书:颜色)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季九上: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14 故乡 01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 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 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 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 (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 ..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 ②么? 的偶像 .. 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 (2)都如我的辛苦 ..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都如别人的辛苦 ..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 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当时我离开了儿时的伙伴,离开了大森林中的家,同时寂寥地想象着将来:我也许不会再住回到这个峡谷里来了吧(实际上,后来也确实如此),随后便第一次来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在北大附属中学的演讲词) 【示例】《故乡》结尾处富有哲理的语句令他喜爱,《故乡》中表现的回家乡又离家乡的感受令他有所感触,产生共鸣。 5.仔细观察下边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优秀 教案

包四十八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党员教师、“211课堂”骨干教师、校名师工作坊 示范课 《秋天的怀念》教案 赵竹青【教学目标】 在秋天的故事里,获得生命的启迪;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里,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怀念的秋天)同学们,读“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山上落叶、枫叶等景色。——景)那么, 读“秋天的怀念”,又有什么不同?( “秋天的怀念”是一种情感。——情)是呀,将秋天的人、事、景沉淀成一种情感,那就是——“怀念”(下划标线)。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板书生字:瘫痪 憔悴 生读 问: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谁呢?(板书:儿子 母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形声字:瘫痪跟病有关,憔悴跟心情有 关)“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而“憔悴”是说母亲急在心上、疼在心上! 四、细读体会,探讨母爱的内涵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暴躁无常)我的“暴躁无常”都体现在哪里?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是不想活了) 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史铁生很绝望)(品读体会)

(适时板书“砸、摔、捶”) 2、当史铁生的母亲看到儿子这个模样,心情怎么样呢?(很难过,恨不得瘫痪的是自己,希望儿子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可是,史铁生的母亲自己当时是怎么一种情况? “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吐:tǔ 可以控制 tù 不可控制 说明病情已经已经到 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史铁生的母亲得的是肝癌,得这个病的患者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越来越轻,尿根本排不出去,肚子鼓得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通过品读,感受母亲病情的严重。) 3、作为这样一位母亲,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但是,她有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儿子?(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她担心,不想增加儿子的心理负担)她有没有像她的儿子那样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她有没有狠命地捶打着自己,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没有)看到我 在“砸”、在“摔”、在“捶”,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学生进行圈点勾画) (1)“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史铁生把东西砸碎,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任凭悄悄地儿子摔砸?(儿子的腿瘫痪了,他需要宣泄)(适时板书“躲”)透过这个躲字,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对儿子的理解、爱)(学生品读)(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板书“扑”“抓”)母亲扑过来,这个“扑”字说明了什么?(母亲心急、担心,怕儿子不想活)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我的生命) “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哭声吗?(自身疾病的痛苦,儿子瘫痪对她的打击,儿子的抱怨)这样的忍,是为了谁?(儿子—史铁生)(品读,体会母亲此刻的心情)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运用加一加、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法认识“秋、会”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会写“人”“大”等4个字。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认识并学习标注自然段。 4、结合插图、视频及生活中的体验,初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产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教学重点 多种方法随文分散识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到大自然里找秋天画秋天,你把找到的秋天带来了吗,谁上台

展示一下?预设一:黄叶图。师:对,变黄的树叶告诉我们秋天来啦!对,秋天来了,树叶穿上了黄颜色的衣裳。预设二:果园丰收图。师:秋天里,我们可以吃到好多丰收的水果。预设三:大雁南飞。师:天气凉了,一群群大雁飞往南方过冬。 2.老师也去找秋天了,看看我找的秋天吧。配乐出示课件:法国梧桐的叶子变黄了,秋风一吹,一片片叶子从树上慢慢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3.天气凉了,同学们穿上了秋季的校服。 4、我们校园上方的天空,那么高那么蓝。 5、我们校园里的柿子树结果子了,一个个小柿子像灯笼似的挂满枝头。孩子们,秋天真的来到我们身边了。 6、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秋天。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秋:强调“秋”是本课要认识的生字。禾苗的“禾”加火把的“火”就是“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4页,自己出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

音拼一拼读正确。教师范读:听老师读,眼睛看课本,注意刚才是不是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 2.同桌互读: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同桌读不准的字音,你就帮帮他。 三、认识自然段 1.认识自然段:同学们,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自然段组成的。每一个自然段前面都会空两格,就是两个字的位置,下面的每一个自然段开头都空两格。 2.示范标自然段:记住了吗?那我来考考你,这里空两格了,这是第一个自然段,标1。谁能上台指出第二、三自然段在哪里?其他同学和他想的一样吗? 3.自己标记:那就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在课本上吧。小结:今后再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标好自然段。 四、随文识字感情朗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大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生字变红:气、了、树、也、片)这几个字是要认识的生字,你读的时候要特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与出生子并正确注音。 【自主预习案】 一、自主先学,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 —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2、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 —1933)。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 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 —1977),现代 ________ 、_____ 、______ ,原名_______ 。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 2、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栖息() 青鳊鱼()乌桕(枯涸() y OJ li 印eng shu 3、解释下列词语肥硕: 清冽: 背() 竹( 寥廓: 梦寐: 蟋( 枯涸: 4、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感情 6、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a.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b.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人教版七年语文第十四课导学案

课题:《秋天》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准、读懂、读好诗歌;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在小组内学习,在班级展示。 过程与方法分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师组织活动,穿插点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秋天的情韵,学习分工合作。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何其芳(名),四川万县人(地),现代(时)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评)。著有散文集《画梦录》(作),他的作品大多收集在《何其芳文集》里。 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以小见大等。【预习内容】 说秋:集思广益,倾听秋采(风采) 一、组内活动 1、用有关秋天的诗句,导入新课 2、组长负责了解本组的活动情况,推举一人准备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顺序:1) 组长组织本组推举一人代表诉说导语(可写在黑板上) 诵秋:展示技巧,体验美感 自读活动:建议你这样朗读诗歌 一、组内活动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 2、组内内讨论本节诗的朗读技巧,其中一人负责记录,一人准备代表小组发言,讲讲朗读本节诗技巧,发言内容可以涉及停顿、语气、语速、感情等,发言时间为1分钟。 示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一句的重音应放在“震落”和“满”,在“震落了”和“满披着的”后面稍作停顿,“清晨”一词应读得轻而短,语速为中速。 3、小组齐读,读出韵味。 4、组长负责了解本组的活动情况,推举一人准备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顺序:2)争取全组都有机会展示 1、组长组织本组推举一人代表总结本节朗读技巧。 诉说格式:我组认为第一节应这样读: 2、另一人朗读 3、组长组织全班同学齐读本组展示的一节。 唱秋:超越自我,表达美情 自读活动:建议你这样唱诗歌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秋天》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了”字,认识一种笔画“横撇”;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了”字,认识一种笔画“横撇”;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喜欢秋天吗?老师带来了几张秋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ppt)。 2.秋天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秋天》,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秋”字呢?(生说方法,儿歌帮助记忆)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秋天这么美,老师真想读一读呀!请你用右手食指指着课文,认真听老师读。 2.跟读。请你跟老师读,老师读一句,你读一句。 3.自读。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熟悉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认识自然段。《秋天》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文章是由自然段组成的,秋天有几个自然段呢。比一比第一行和第二行开头有什么不一样?少了两个字的地方,就是一个自然段开始的标志,我们在这儿标上1,这就是第一个自然段。再往下看,又空了两个字,标上2,这是第二自然段。继续看,这儿标上3,第三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开始的时候前面都要空两格,课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请你照样子在课本中标上段落序号。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秋天的变化可多了,瞧!(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想读给大家听? 2.学习生字(1)看图识字:气。这个字宝宝你认识吗?气,象形字,我们在哪里还学过象形字?由图形慢慢演变过来的字叫象形字,气,像流动的云气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气。组词识记:天气、空气、生气。(2)认识“树叶”,认识新偏旁“木字旁”“口字旁”,拓展“木字旁”生字:认识“叶”字,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出示实物:一片树叶)这是什么?多少树叶?(认读词卡:一片树叶)屏幕上是一片树叶吗?(一片片树叶),一片片树叶是多少树叶啊?很多。一片片拓展教学:一支支粉笔、一本本书 4.想象情境,指导朗读。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借助小手来帮忙,表演读(指导朗读,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句子回

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预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预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闻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讲〝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悲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然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欢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不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咨询题组:a.什么缘故讲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你喜爱这首诗吗?什么缘故?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讲明秋天的天气特点;提到农家:稻香、镰刀表达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宽敞;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女孩思恋图。 c.天的喜爱、颂扬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比图片展开想像,描画自己喜爱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咨询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画你喜爱的一幅图画,并讲讲什么缘故喜爱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讲讲你什么缘故喜爱,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爱的一节诗。讲讲什么缘故喜爱。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画画面。学生描画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欢乐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秋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2017秋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 《白杨礼赞》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通过梳理文章抒情线索,感知白杨树的“形美”,再充分理解文章写“楠木”的作用,在对比中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就是理解白杨树的“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

比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朗读感悟法、对比阅读理解法 配乐朗读音频资料;含有作者信息、散文常识、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领略过“大雪压雪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今天我们将走进挺拔的白杨树,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白杨礼赞茅盾)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2.语文知识——象征 象征指的是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作者对象征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出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还可以延伸表达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优质课教案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说一说课文 我们前边学过的课文都是诗歌,课文还有一种是自然段的形式。有的课文是由一段段自然段组成的。怎样找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都要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每一个自然段是由一句一句话组成的,怎样找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就要找这个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几个感叹号“!”,几个省略号“……”等。今天呀,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开始找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同学们可要细心呀。 三、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1、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2、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个)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课文里有3个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1个句号。) (3)天气怎么样了?(凉了) (4)树叶怎么样了?(黄了) (5)一片片树叶怎么样了?(从树上落下来)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让学生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2个句号。) (3)天空什么样?(那么蓝,那么高) (4)天空上有什么?(一群大雁) (5)它们怎样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 (6)大雁为什么南飞? 大雁南飞: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7)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呢? 这是因为大雁飞行的路程很长,它们除了靠扇动翅膀飞行之外,也常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的休息空隙,以节省自己的体力。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队伍。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让学生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2个感叹号。)

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示范课《秋天的怀念》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课前:放音乐《懂你》 一、导入 1、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洋溢着欣喜的季节。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记忆里,秋天却是萧瑟的,是凄凉的,是让人无限伤感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2、作者怀念的是谁呢?(板书:母亲)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一起读读课题二遍。 二、理解第一部分 1、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秋天,让作者多年来不能忘怀,在这个秋天里,作者的脾气变得怎样? 2、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表现出了我的暴躁无常?找一找,用“—”划出来。(板书:我:暴躁无常) 3、好,谁来把你划的读一读,表现作者暴躁无常的句子。 4、一齐读,你是从作者哪些举动体会到的? 5、透过这些词句,你体会作者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6、是啊,一个21岁的小伙子,原本是多么得青春勃发,多么得风华正茂,然而,此时的他却每天只能与轮椅为伴,连生活都无法自理,面对瘫痪的双腿,面对这残缺的人生,作者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7、体会作者心中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 三、理解母亲第一次说去看花部分 1、就在作者这样伤心欲绝,万念俱灰的情况下,母亲常常说推他去北海看花,母亲是怎样说的?我又是怎么说的?生自读课文。 2、抽生读。 3、儿子如此伤心地拒绝,母亲是怎样的? 4、一齐读(课件出示描述母亲的言行的句子) 5、联系上下文想想,母亲为什么会这样? 6、从“忍住”这个词看出什么? 7、是啊,看着儿子这样伤心,做娘的更是加倍的心痛,她多么希望瘫痪的是自己,多希望自己来为儿子来承担这份痛苦,她多么渴望儿子能好好地,快快乐乐地生活。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一齐读。 四、理解母亲再次说去看花部分 1、母亲又一次提到去北海看花,这一次,她又是怎么说的? 2、提醒学生:是这样说的吗?注意母亲说时的神色。 3、抽生说。 4、我又是怎么说的? 5、母亲说过很多次,我都是拒绝,可这次作者竟然问什么母亲 时候,母亲又会怎样呢?同桌一齐读,注意体会词句所饱含的感情,体会母亲的心情。(课件出示文章第四段) 6、抽生说。 7、哪个词说明了她高兴的心情,高兴的心情后来有没有变化?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公开课 教学设计

1 秋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种景物发生了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 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