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子》(伯牙善鼓琴)中考复习资料.pptx

《列子》(伯牙善鼓琴)中考复习资料.pptx

《列子》(伯牙善鼓琴)中考复习资料.pptx

《列子》(伯牙善鼓琴)中考复习资料.pptx

六年级语文《伯牙鼓琴》 说课稿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说课稿 上良中心小学杨小敏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学生特点分析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关于友情的诗句。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间对这个挂失已有了一定了解,并且本文就词句而言接近白话文,学习容易理解,但就课文内涵和意蕴而言还显得玄妙。因此,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了简单的教学课件,下载了《高山流水》的音乐,便于学生学习、感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高山流水”风景图顺势引出图画《伯牙鼓琴图》,顺势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加深对“知音”的理解。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

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 上册)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伯牙善鼓琴》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0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译文参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答案参考:1.(1)擅长(2)好(2分。每空1分) 5.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每错、加、漏一 处就扣1分,扣完为止) 6.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7.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说课人:澧源中学陈玉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在六年级时学过简化的《伯牙绝弦》,因此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并结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知、过、情”这三个维度,我把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伯牙善鼓琴》,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掌握“阴”、“卒”、“辄”等重点文言字词。 3.悉知“知音”的含义,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五、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教法:点拨引领法 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诵读体悟法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采用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导入,解读“知音”之意 上课伊始,我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知己为主题词进行飞花令,老师进行归纳。 课件展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荡寇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李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然后告诉学生:知己还有一种说法,称为知音。那么何谓知音? 学生回答后,我说:从古至今,知音,似乎是人心底最真切的呼唤。因此才会有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刘备、关羽、张飞的“生死之交”;陈重,雷义的“胶漆之交”;伯牙子期“知音之交”。从而引出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做好了本课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形成了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

《伯牙善鼓琴》教案

《伯牙善鼓琴》教案 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善、阴、卒、辄等,说说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是如何“善”听的。 能力目标:根据课文文字浅近的特点和课后练习的要求,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古文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用心去交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我用鲁迅赠给好朋友瞿秋白的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导入课文,随后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一起走进列御寇和《列子》。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三)结合注释,把握文意 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11、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突然。13、援:拿,拿过来14、鼓:弹15、操:琴曲名。 16、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

伯牙鼓琴实录特等奖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实录特等奖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组集体备课年级:六年级 主备教师:蔡红霞 二次备课教师: 日期: 课题伯牙鼓琴课型新授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根据课出示的节奏划分,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2.课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次备课年月日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说课人:澧源中学陈玉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在六年级时学过简化的《伯牙绝弦》,因此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并结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知、过、情”这三个维度,我把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伯牙善鼓琴》,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掌握“阴”、“卒”、“辄”等重点文言字词。 3.悉知“知音”的含义,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五、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教法:点拨引领法 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诵读体悟法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采用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导入,解读“知音”之意 上课伊始,我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知己为主题词进行飞花令,老师进行归纳。 课件展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李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然后告诉学生:知己还有一种说法,称为知音。那么何谓知音? 学生回答后,我说:从古至今,知音,似乎是人心底最真切的呼唤。因此才会有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刘备、关羽、张飞的“生死之交”;陈重,雷义的

伯牙鼓琴 教案

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友情。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知音之情,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3.引出课题。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在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鼓琴”的意思。 (预设答案:弹琴。) 2.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3.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呢?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学生自学,弄懂课文意思。 5.师: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6.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是知音呢?(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PPT出示。 ----师生分角色对读。在读中理解“善哉”的意思。(“善哉”表示赞叹) ----理解知音: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心意相通即为知音。 ----引导学生想象:在遇到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子期为知音呢?(表面的,肤浅的。别人听不懂他的琴声,而子期能听懂,最能明白伯牙心中所想……) -----若你是伯牙,遇到子期前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2.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会如何来赞叹呢?PPT出示课件,学生讨论,试填练习。

《伯牙鼓琴》教案 (1)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2.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等,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谈话导入,解题质疑 1.创境导入: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我们能受到美的熏陶。艺术可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是一幅生动的画,也可以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出示课件) 2.解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强调“弦”的读音,指名学生说说“伯牙鼓琴”的意思。 3.预习反馈交流。 初步了解:(1)伯牙和钟子期其人;(2)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4.明确学习内容及方法。 师:本课只用了7个字就展现出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尚真诚的友情,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你想通过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预设:利用书中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自悟。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字准句顺),学生通过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反馈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全文)指名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师生合作画出句子朗读的停顿符号。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按照句子的停顿和节奏解放练习读。 (3)齐读课文。 四、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理解含义。组内交流,突破“念”“志”意思,区别理解“善”字的例外含义。 2.指名反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说课稿

25.《伯牙鼓琴》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

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言文的学习之一,尽管短小、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

伯牙鼓琴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3.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伯牙鼓琴》优秀教案1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人教 (部编版) 21.《伯牙鼓琴》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伯牙 善鼓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 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 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 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 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 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 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 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 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联合本单位教学目标和课本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 目标定为: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能使用上下文、课文解释和东西书等疏通文意。 3.相识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寄义,感觉朋侪 之间的诚挚交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领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而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让 学生通过掌握须要的文言知识,到达阅读浅近文言文的目标,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富厚的汗青文化知识,写作知识、意 会领会此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以造就审美观赏本领。而文言文反应的期间距今长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 其特定的期间配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如今的“教”与“学”而写,对付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 文去感觉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明白“知音”的寄义,领会伯牙,子期之间诚挚的友谊,作为教 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拍门砖”。从教学历 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串到讲堂始终,老师树模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资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情绪意蕴,到 瓜代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学 会念书,欣赏、意会漫笔的柔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 目标。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2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其中一则。《伯牙善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前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 2、划分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 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 4、一词多义 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伯牙鼓琴优秀教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理解词句意思,能结合“资料袋”,通过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耳畔回想着孔夫子的余音,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起去读《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二、初知题意 这是一篇文言文。昨天我们补学了部编版教材的三篇文言文,还记得学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吗?(留、换、删、补、调) 运用你学到的方法说说课题的意思。 鼓的意思是:弹。(方法指导: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文言词)(板书:借助注释) 伯牙,何许人也?(学生介绍)相传体现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三、出示目标 (读学习目标) 四、设问导读 (出示设问导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难读的地方画下来,然后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为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进行汇报。 温馨提示:小组遇到困难可以举手示意。 五、展示点拨 1.朗读课文 小组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读句子,说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注意“之”字,这里指什么?代词它,也就是伯牙鼓琴。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板书:联系上下文)小组2:第二句 强调重点字:方,志,善哉,乎,巍巍乎,若,太山。注意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字:善。哉,相当于现代文中的啊,乎也是语气词,翻译时可以去掉。 小组3:第三句 重点词,少选,汤汤乎。读到汤汤乎,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展开想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板书:展开想象)你又会想到哪些词?哪些诗句?波涛滚滚,这就是(汤汤乎)请你读出来。 小组4:第四句 重点字,以为,足,复,说说意思。注意停顿,节奏。 小组5:连起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理解了意思再读,相信我们会读的更有味道。(放背景音乐)师生一人一句不同字体显示,体会句式特点: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一个弹,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评论。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再读。

(完整word版)伯牙善鼓琴对比阅读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匏巴①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②钧③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 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④假之,以观其所。” 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 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 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⑤,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注释】①匏(pao)巴:古代传说中善鼓琴者。②柱指:在琴的柱弦上用手指确定音位。 ③钧:通“均”,均衡,调谐。④小:通“少”稍稍。⑤清角:用角音独奏的乐曲。⑥吹律:用管乐吹奏的乐曲。 1、下面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子可以 ..归矣可以 ..一战(《曹刿论战》) B、得之矣,请尝.试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将终.,命宫而总四弦终.不肯俯(《强项令》) D、虽.师旷之清角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 (2)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3、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 4、【甲】【乙】两文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了人物高超的音乐造诣,但也存在不同,【甲】文侧重于写伯牙、子期两人,而【乙】文侧重于表现师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