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管圈-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品管圈-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品管圈-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品管圈-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于提升静脉输液成功率专项整改方案

关于提升静脉输液成功率专项整改方案

关于提升静脉输液成功率专项整改方案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操作,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创造条件。由于我院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护士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护理临床经验和过硬的操作技能,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为了提高护士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转变护士服务意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经过护理部与各临床科室护士长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整改方案: 1、护理部根据本院护士静脉输液技能水平,对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将进行主题为“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业务学习。 2、各科护士长加强日常工作中的带教指导工作,传授经验,让年轻的护士能尽快掌握静脉输液的各种方法,提升穿刺成功率。 3、经各科护士长商议决定,在各科室开展静脉输液成功率的统计工作,对于没有一针见血的病人首先由本人向患者道歉,请资深护士再为其穿刺,并当日由各科护士长给予病人发放致歉包,金额为10元/人次(其中医院承担5元,科室承担5元),附表: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统计表 4、为了加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各科室除责任班护士外,每月需完成一定的静脉输液指标,其中一病区护士30次/月,二病区护士40次/月。如未完成相应的指标,由各科室护士长列入绩

效考核内,按10元/次扣除当月相应的奖金。 5、如遇婴幼儿、年老体弱及急症抢救等特殊病人,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应尽早启动静脉输液会诊制度,解决静脉穿刺的问题,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此种情况下建议暂不列入考核范围内) 以上建议望领导讨论决定。 xxxxx护理部 2016年6月10日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摘要: 目的:静脉输液是基层医疗单位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给药途径,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患者乐于接受,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性: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治疗和诊断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 根据患者不同的血管生理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 中青年患者:此类病人的静脉较直较粗、充盈、固定且弹性好,可在要穿刺的静脉上使针头与皮肤成10-30度角,针头斜面向上,从静脉的正面或侧面穿过皮肤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约0.5-1cm,注意保护血管,选择由远至近的穿刺原则并避开关节活动处。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因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这类病人的血管看似粗大饱满,但弹性差、脆性大,皮肤组织松弛,血管易滑动且回血慢,对此类病人进行静脉穿刺时,应选择斜面较大较锋锐的针头,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常规皮肤消毒,并将操作者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做常规的皮肤消毒后,分别固定在血管的近心端和远心端并绷紧皮肤,注射时常选用10°-30°的小角度由浅入深地缓慢进针,因回血慢,可先挤压输液器或抽吸注射器的活塞,切勿过早拔针头,确定穿刺失败后方可拔出针头。 肥胖患者:此类静脉隐藏于丰满的皮下脂肪内,通常不隆出皮肤,血管位置较深且固定,操作时应根据注射部位的解剖特点,除常用的轻拍、压、挤等方法外,止血带扎的比一般患者要紧一些,并用力握住静脉的远心端,促使静脉充盈;如果还不能看到静脉血管,则应用消毒液消毒操作者的食指或拇指,用消毒过的手指(根据解剖部位)横向摸取静脉血管的位置,并用指甲在皮肤表面轻轻作以印记,再次消毒皮肤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 消廋患者:此类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位置浅,暴露充分,但血管管壁脆,易滑动,且皮肤松弛,握拳后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对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有一定影响。因此穿刺前需较紧的扎好止血带,以助固定,用左手拇指压紧静脉下段,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0.5cm为宜,以防刺破血管。小儿患者:对于小儿患者,如果在注射时采取强迫固定,会使患儿处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此时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周围血管收缩,这样反而增加了穿刺的难度。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放松对注射的恐惧感,用亲切和蔼的语气对患儿进行鼓励和赞扬,促使其主动配合护士完成静脉穿刺。同样护士在操作时也应该尽量做到动作轻柔,一气呵成。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对于一些输液针扎穿的血管,先不要给病人拔针,可以先稍微退一下针,待再次回血后,再沿血管走向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这样液体仍可以通畅输入,也不会渗液。 参考文献 [1]付伟华.静脉穿刺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1,4(7):71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朱田芳 摘要:目的:讨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2013年10月至12月的住院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116名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对调查后导致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因素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后护士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品管圈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是由特殊材料制成。外套管较柔软,胶体活动方便,便于留置。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它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化疗患者较多,留置针使用广泛。多年以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外科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采取了穿刺前预防,穿刺中指导,穿刺后生效。的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预期效果指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段资料:选择2013年10月至12月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后126例患者为对照组,男65例女46例,年龄36岁至82岁,2014年1月至3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98例为观察组,男51例女47例,年龄32岁至78岁均为化疗患者,查找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然后制定出具体措施和解决方案。 1.2方法 成立品管圈:成员包括1名主管护理担任团长,两名组长,四名责任护士,担任组员,全名为,爱心圈,圈徽为7只手托一颗爱心,意为,通过品管圈,7个组员的共同努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奉献爱心,团长全权负责活动的规划,每月组织开会一次,汇报工作,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实施步骤: 确定活动主题,鼓励每个组员根据临床工作经验,提供最需要的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打分,最后确定得分最高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被列为本次活动的主题,选题理由: 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的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静脉并发症,减少医患纠纷,融洽护患关系。 原因分析,经过组员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提出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与外界环境,病人血管的条件,穿刺用具的选择,穿刺方法和部位,以及穿刺后用法技巧。针对以上原因,制定出了三个提高静脉留置针成功率的解决办法 干预措施: 穿刺前预防: 静脉留置针的选择:选用,型号小、细、短的留置针。将相对小的,静脉留置针,进入血管内,从而减少血管阻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穿刺部位的选择,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宜选用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避开关节处,易于固定的静脉,患者血管条件不好时,应在穿刺前,嘱咐患者热敷穿刺部位三十分钟,促进静脉扩张,易于穿刺。, 环境的选择:温度适宜光线充足,保持病房的温度在22到24摄氏度,相对湿度在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21T12:27:57.26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作者:李衡李春燕郭琪[导读]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的应用效果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3月我院开始开展品管圈活动,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为主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订对策及措施,比较了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的对比,及活动前后团队成员能力变化。结果:品管圈活动前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未知率93.41%,明显低于活动后责任护士 对患者的知晓率为28.02%,达标率113%,进步率73.7%。团队成员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但能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也是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管理质量。【关键词】品管圈;PDCA;责任护士;患者的知晓率 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是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管理质量,也是医院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是确保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的前提。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品管圈活动可促使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质量管理,是使基层人员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它不但可以协助解决部门内的重要问题,还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基层员工自主积极参与科室管理的民主管理模式。PDCA管理最早是由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内容共包括以下 4 个项目: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 (行动),PDCA管理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不断循环,促进质量管理前进,阶梯式上升。它是质量管理的客观依据,是应该遵守的科学程序,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3]。 2016年3月我院开始开展品管圈活动,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为主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采用PDCA管理制订对策及具体实施,并对圈员管理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4月1日—2015年6月19日我们对心内科296例病人进行调查。选取2016年3-6月对照组及2016年7-10月观察组入住我科患者各29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年龄35-80岁;文化程度最低为小学,最高为本科。采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进行调查问卷并且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我科于2016年3月成立品管小组,选出圈长1名,辅导员1名,圈员4名,组织圈会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2]和圈员投票确定圈名,并设计圈徽。针对临床护理现状的“提高住院病人满意度、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提高病历书写的完整性、降低病房红灯使用次数和提高晨间护理合格率”五个方面,以评价法和排序法进行主题评价。[1] 1.2.2 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护理人员在对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知晓率可能存在的缺陷,我科于2016年3月1日~2016年6月31日,组织圈员调查了病人296人,找出存在的问题;采用鱼骨图分析影响主题的影响因素、发动圈员广泛讨论;2016年7月1日开始按照PDCA管理方法制定针对性对策并执行。 1.2.3 现状调查及目标设定:表1 数据收集结果的分析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摘要】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之一,但有时难以一次穿刺成功。静脉穿刺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质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笔者根据资料查阅、临床实践和前辈指导对静脉穿刺方法、部位、静脉条件的探讨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静脉穿刺;提高;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12-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项技术性、技巧性要求较高的基本操作,是护士基本操作技能的一个体现。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一直是护理临床实践及教学中探讨的问题。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静脉通路的及时建立,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维护护患关系,为恢复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1 操作者因素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应变能力和职业修养,保持稳定、良好、向上的积极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充分理解患者并取得合作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

患关系。 2 准备充分 2.1 环境准备应选择温度适宜、安静清洁、光线充足的环境,以减少干扰,提高穿刺成功率。 2.2 物品准备应选择适宜的针头及输液器,按照“三查七对”原则准备溶液,并调整输液架高度,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3 操作步骤 3.1 选择一条合适的静脉选择静脉非常重要,遵循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开始选择静脉的原则,选择较粗直、易固定、弹性好的静脉,避开关节、静脉瓣、瘢痕以及皮炎等处,最常见的为手背静脉。 3.2 使血管充分暴露 3.2.1 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衰竭 及无力握拳患者。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3.2.2 下垂及反复扎止血带法改变输液肢体位置,使输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 (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俞璇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摘要】静脉输液和注射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同时 也是护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它能保证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注射方法,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轻病患的痛苦。 【关键词】静脉穿刺;儿茶酚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2-0093-01 静脉穿刺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静脉采血、静脉输液和治疗药物注射。其静脉输液及治疗药物注射均是快速而有效的给药方法,在临床各种用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作用[1]。静脉输液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补充营养、维持热能、滴入药物、解救中毒,并且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人员最常见的技能[2],在临床上不仅要求护士在实施静脉输液操作 时要稳、准、快和高质量地建立静脉通路,而且应具有较高的综合判断和决策力[2]。 静脉输液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是基础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此在临床治疗上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事情,其成功率的提升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更主要的是能保证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笔者在门诊补液室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穿刺经验,现报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众所周知,在护校里大家所学的穿刺技术是要求患者握拳,看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是存在着一些弊端的。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应该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地放松,护士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背固定成空心拳状,右手持针迅速而轻巧地进入。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要一气呵成,对于比较细而短小的静脉却不适宜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的做法。 由于细小的血管穿刺后不易见回血,故而常常过度进针而很容易刺破血管。遇到此种情况可以尝试将输液瓶挂于位置相对比较低的输液架上,这样可以使液压降低,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这样就能避免刺破血管了。 对于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的患者,在常规消毒后可用酒精棉球擦拭数次,同时可以用手轻轻拍打血管,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样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拍打后可以促使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暴露,这样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

浅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浅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4-12-11T14:12:48.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8月第22期供稿作者:王琴[导读] 结合输液的形状、药物的黏稠度、液体的剂量以及药物的刺激程度,选择合理的输液器。 王琴 (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 833200)【摘要】静脉穿刺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护患关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常见的有一定难度的静脉穿刺方法与注意事项作一介绍。总结:静脉穿刺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一个原则,在严密消毒下尽量保护病人的血管,从各个环节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对看不见的静脉进行穿刺采用触摸和刺针的感悟的方法,对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静脉穿刺,先要通过血管定位,或其它可促使血管显 现、暴露的方法,合理使用止血带,使穿刺易于成功。【关键词】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331-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之一[1],是一项技巧性性极强的实践活动,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与护理质量挂钩,并直接影响护患关系,甚至整个医院的形象。可见,“一针见血”意义重大,同时也体现了对病人实实在在的爱。本人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常见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静脉穿刺方法与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1 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1.1选择适宜输液器结合输液的形状、药物的黏稠度、液体的剂量以及药物的刺激程度,选择合理的输液器。通常临床用药,最好选择针尖比较锐利的5.5-6号头皮针。若是输液量比较多、药物比较粘稠、刺激性比较强、要求输液速度较快时,应该选择7号或7号以上的头皮针,以便满足快速输液、尽快发挥药效的目的。 1.2消毒液的选择皮肤消毒以后,必须让穿刺部位的皮肤保持干爽、清洁,以防穿刺时消毒液未干,导致皮肤刺痛[2]。 1.3选择适宜的血管通常穿刺前,选择粗直、回流畅通、弹性较好、方便穿刺、便于固定及观察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时间注射药液的患者,应该注意血管的保护,由血管远端至近端合理的选用。待穿刺成功之后,将针头妥善固定好,以便患者可以轻微活动。 2 静脉穿刺的方法及要点2.1对危重病人的静脉穿刺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并且输液时间长,血管条件差,故护理人员要有计划地使用和保护每条血管,有意识地保留1-2条血管以备急需时使用。穿刺时先选择穿刺部位,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的针头,可使用留置针以便随时给药,针尖斜面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后减小角度,沿血管走行慢慢进针,见回血或有落空感再进少许即可。拔针时以输液贴棉垫覆盖针眼,用拇指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至其近心端1-2厘米,时长3-5分钟。以防皮下出血,给下次穿刺造成不便。 2.2对失血病人的静脉穿刺由于循环血量减少,静脉血管凹陷,弹性差,常常回血慢甚至不回血。应选择管径较粗的血管。穿刺部位低于心脏,或自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或热敷穿刺部位,再扎止血带,使血管充盈度增加,进行穿刺。此类病人常常回血慢甚至不回血,这时我们进针要慢,甚至可以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穿刺,只要局部无隆起,推液体无阻力、病人无胀痛,就证明穿刺针在血管内。 2.3对浮肿病人的静脉穿刺对这类病人,先选好穿刺部位,再用手持续按压穿刺部位0.5-1分钟,观察静脉显露后,立即消毒穿刺,速度要快。 2.4对紫绀病人的静脉穿刺对此类病人,在纠正缺氧的同时,抬高要穿刺的肢体,加快静脉回流,改变皮肤色泽,以利于辨别血管走向,提高穿刺成功率。 2.5对老年、血管硬化病人的静脉穿刺老年人多数皮下脂肪少,皮肤菲薄,静脉明显、脆性大、弹性差,血管内径小,易于滑动,穿刺时扎止血带不要过紧、过早。患者握手呈空杯状,护士左手食指垫于患者的手掌,绷紧拉直将穿刺血管,由皮肤皮下直接进入血管,不在皮下潜行和侧方穿行,注意进针要浅。松止血带时动作轻柔以防血管易位致穿破。 2.6对肢端静脉的穿刺临床上对血管条件极差的病人,有时会考虑手指、脚趾静脉穿刺。这些部位无平面,血管细而短,宜选择小号针头,穿刺前备好用物,仔细选好穿刺点、观察血管走向,消毒。左手握紧患者手指、脚趾,绷紧拉直血管,穿刺,进针动作要轻、准、慢,确认在血管内以后,给予仔细固定,注意保持血管与针头方向一致。 2.7对小儿患者的静脉穿刺对小儿患者静脉穿刺时,首先要固定好患儿,穿刺要稳、准,掌握好进针角度,如选择头皮静脉或毛细血管时,应在血管上方直接穿刺,见回血立即停针。进针时要浅,几乎与皮肤平行。如无回血但有落空感时也应停针,回抽或试推0.5ml液体,以确认穿刺是否成功。 3 总结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给药途径,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怎样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基本要素[3]。静脉穿刺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一个原则,在严密消毒下尽量保护病人的血管,从各个环节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对看不见的静脉进行穿刺采用触摸和刺针的感悟的方法,对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静脉穿刺,先要通过血管定位,或其它可促使血管显现、暴露的方法,例如穿刺前给予加温,穿刺部位轻轻拍打,反复松拳与握拳动作等,在穿刺前合理使用止血带,穿刺时一般不要求患者握紧拳头,这样穿刺易于成功。参考文献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作为临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熟练度、精准度直接体现出临床护士对于这项专业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现将收集到的一些静脉穿刺方法和个人临床的小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在临床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

品管圈在提高责任护士知晓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提高责任护士知晓率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提高责任护士知晓率”为课题,遵循PDCA循环,通过调查现状,设立预期目标,进行要因分析,根据“5W2H”原则制定对策并实施,评价品管圈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结果:通过品管圈的应用,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率从61%提升到97%。结论:品管圈的应用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责任护士的知晓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落实优质护理。 【关键词】品管圈;满意度;优质护理;责任护士;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240-02 责任护士是医护环境中的主要人群,但是在责任护士开展工作过程中如何让患者认识、信任、接受护理人员提供的一系列有效地护理措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在同一个工作现场内自主地进行品管活动的小组,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应用品管手法,继续不断且全员参加进行工作场所之管理及改善的活动[1],是一种运用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团队精神的改进程序[2],本文就品管圈在提高责任护士知晓率中的研究中展开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病区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组成一个品管圈,共计17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士1名,护师8名,护士7名;2014年11月1日,我科护士自愿组圈,共7名成员。由护士长担任品管圈圈长,秘书1名,小组成员5名。由圈长组织召开会议,对各成员进行品管圈活动知识培训及考核,具体进行分工,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展开工作活动,对进度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秘书配合圈长,协助活动,负责记录会议纪要,整理资料及归档;圈员参与每个步骤的计划与实施,以及成果的推广。 1.2 研究方法 1.2.1主题的选定目前我科责任护士知晓率不稳定;为了提高护理人员沟通技巧;优化流程,提高责任护士知晓率,7名品管圈成员在圈长的组织下,利用头脑风暴,根据内容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通过分值赋予法分别评分,按照总分高低排序,将排序首位确定为“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率”。 1.2.2现状调查 2014年12月份,随机调查住院患者、家属共31人次,其中知晓为19人次,不知晓为12人次。调查方法与结果通过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获得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率为61%。应用“鱼骨图”分析,从护士因素,环境因素,患者因素,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寻找出可能导致知晓率低的原因。结合圈能力以及医院临床护理质量标准要求,设定预期目标值为95%,通过“柏拉图”分析[3],将改进这几个项目作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重点;见表1。 1.2.3对策和实施针对影响“责任护士知晓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对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巡视制度: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利用巡视病房的空挡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全面普及落实病人入院宣教。因为对病人的宣教教育异同于一般课堂教育,教育对象是特殊的

提高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

提高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 摘要:文章对静脉穿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临床操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在静脉穿刺的-实施中要提高专业技能,注意评估患者和周围环境,掌握合理静脉穿刺技巧,以提高静脉穿刺的一针见血率。 关键词:静脉穿刺;一针见血;血管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技术操作。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士基本功的训练,我急诊科进行了每周一、三、五静脉穿刺一针准的比武考核。经过一年多技术考核,就如何掌握穿刺要领,运用操作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病人疼痛,使技术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总结如下: 正确评估患者和环境。首先要选择好的静脉,选择是注意远离关节,骨突处,尽量避开皮肤瘢痕、丘疹等各种皮肤部位,老年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小儿要注意区分动静脉,根据血管的外观和手指的触摸有无搏动进行区别。血管显示不清,根据血管分布和走向耐心细致的查找静脉。轻轻按摩局部皮肤,使血管充盈暴露。根据血管的粗细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针头。因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士首先要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提高成功率。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选择增大针头与皮肤间的进针角度,可以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进针时要左手绷紧皮肤,利于穿刺减少疼痛。持针柄两种方法:一为拇指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二为拇指二指分别执住针柄前后两缘。 静脉采血:2010年3~7月选取10000例健康人体检时进行常规采血与无痛性一针见血参照实验,无痛性一针见血的效果优于常规法,受到患者的一致赞同。 方法。其一,常规穿刺与拔针法。健康人体检采血一般均取于肘窝处静脉,在血管旁侧进针,沿血管方向潜行一段再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血管内再进针少许。拔针时左手拿灭菌干棉球按压皮肤进针穿刺点,右手持注射器拔针,按压无出血。其二,无痛性一针见血与拔针法。按常规做好穿刺前准备工作,左手拇指固定穿刺静脉下端以减少血管活动度,采用穿刺针小血管上方与皮肤45°角快速进针。一针见血率高,这头与皮肤保持10°~15°角,迅速拔针,按压3~5 min 左右,切勿按揉,以防皮下瘀血。 叮嘱患者握拳改握手指,更有益于血管的充盈暴露血管。进针角度:对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40~45°直接进皮内血管可以减轻疼痛。腕部桡侧头静脉穿刺是注意角度要减小,以免刺到神经,临床上这种因穿刺静脉而损伤神经的例子屡见不鲜,引起发麻或触电样感觉。应立即退针后重注,不宜继续进针,甚至放开调节器输注导致神经长久损害,遗留后遗症。血管不充盈者,先进皮后进血管,有落空感觉无回血时慎进针,视头皮针与软管连接处小气泡移动情况考虑。小气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静脉输液和注射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护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它能保证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注射方法,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轻病患的痛苦。 标签:静脉穿刺;儿茶酚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093-01 静脉穿刺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静脉采血、静脉输液和治疗药物注射。其静脉输液及治疗药物注射均是快速而有效的给药方法,在临床各种用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作用[1]。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补充营养、维持热能、滴入药物、解救中毒,并且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人员最常见的技能[2],在临床上不仅要求护士在实施静脉输液操作时要稳、准、快和高质量地建立静脉通路,而且应具有较高的综合判断和决策力[2]。 静脉输液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是基础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此在临床治疗上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事情,其成功率的提升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更主要的是能保证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笔者在门诊补液室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穿刺经验,现报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众所周知,在护校里大家所学的穿刺技术是要求患者握拳,看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是存在着一些弊端的。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应该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地放松,护士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背固定成空心拳状,右手持针迅速而轻巧地进入。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要一气呵成,对于比较细而短小的静脉却不适宜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的做法。 由于细小的血管穿刺后不易见回血,故而常常过度进针而很容易刺破血管。遇到此种情况可以尝试将输液瓶挂于位置相对比较低的输液架上,这样可以使液压降低,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这样就能避免刺破血管了。 对于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的患者,在常规消毒后可用酒精棉球擦拭数次,同时可以用手轻轻拍打血管,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样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拍打后可以促使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暴露,这样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 对于静脉易滑动的老年患者或过瘦的患者,在做静脉穿刺时,可用左手拇指

如何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如何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以下是比较全面的小儿静脉穿刺技巧: (一)心理护理 1、小儿不同成年人,输液时往往不合作,这时护士应同其家长互相配合。 2、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一个孩子输液多名家长陪同。 3、有的家长要求护士必须做到一针见血,如果穿刺失败,则抱怨不停,甚至用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伤害护士的自尊心。 4、因而护士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一旦穿刺失败应主动向家长道歉,尽量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 1、婴儿:重点是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 2、幼儿:情绪变化快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应多鼓励、表扬。 3、儿童:询问患儿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二)小儿静脉穿刺时要合理的选择部位及静脉 根据年龄大小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新生儿至2岁的患儿宜选用头皮静脉,大于2岁的患儿宜选择四肢静脉,对多次输液的患儿静脉宜从远心端选用。 小儿头皮静脉一般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为宜,选择静脉穿刺时必需与动脉相鉴别。 1、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收集颅顶头皮的血液,汇入面后静脉。

2、耳后静脉:起自颅顶后部的静脉丛,向下汇入颈外静脉,在耳廓后方与同名动脉伴行。 3、前额静脉(滑车上静脉):在冠状缝处起于静脉丛,向下沿额骨表面垂直下降汇入面前静脉。头皮静脉穿刺应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 (三)上肢的主要的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1、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腕关节上方,转至前臂屈面,沿前臂桡侧皮下上行,至肘窝处通过肘下中静脉与贵要静脉吻合,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上升,注入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收纳手和前臂桡侧掌、背面的浅静脉。 2、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至前臂屈侧,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注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收纳手和前臂尺侧的浅静脉。 3、肘正中静脉:短而粗,变异甚多,通常于肘窝处连接贵要静脉和头静脉。临床上常在此穿刺抽血或进行静脉注射。 (四)下肢的主要的浅静脉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1、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最大的皮下浅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内侧→内踝前方约1厘米处,沿小腿内侧伴隐神经上升→膝关节内侧,绕过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大腿前面→于耻骨结节外下方3—4厘米处穿过筛筋膜,直至腹股沟处汇入股总静脉。 2、小隐静脉在足背外侧沿小腿后外侧上行至膝关节后部,汇入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常见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服务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由于小儿头皮血管细弯,较直的血管短,且不够充盈,

品管圈活动如何提高责任护士对病情掌握的知晓率

品管圈活动如何提高责任护士对病情掌握的知晓率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神经内科患者病情掌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为主题,调查神经内科自2015年4月~10月开展品管圈以来,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的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效果显著,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率有了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在提高神经内科责任护士对病情的掌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标签:品管圈;责任护士;病情掌握 责任护士掌握主管患者病情是理所当然的,但往往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不是太好。2015年4月~10月我院神经内科应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品管圈的组成品管圈小组成员由我科10名护士组成,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圈名与圈徽,选出圈长及秘书各1名。经过全体圈员讨论及采取投票的方式确定本次圈活动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活动实施日期为:2015年4月~2015年10月。 1.2 发现问题2013月~2014年我院检查中关于提问责任护士对应主管患者病情”八知道”(①姓名;②诊断;③病情(症状、体征、睡眠、排泄等);④心理状况;⑤治疗(主要用药的名称、目的、注意事项);⑥饮食;⑦护理措施(护理要点,观察要点及康复要点);⑧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的合格率低[1]。 1.3 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应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我科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低的原因,从人、物、法等方面绘制鱼骨图,最后在用关联图找出问题的重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4 针对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针对问题的重点原因,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并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指标进行对策选定,采取评分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的评分方法,最后根据柏拉图的80/20法则选定了三个对策方案,并予以施行。 1.4.1 加强专科技能培训①对全科护士进行本科患者的系统评估法的培训,使护士掌握本科病患的评估方法。②护士长或护理组长根据本时段常见的病种或特殊病例进行病情观察与护理的培训讲座。③针对我科常见的病种,制定出常见病种的护理观察要点及护理指引,并制定成小册子,人手一册,使低年资护士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能针对病种进行常规的观察与护理评估,具备掌握病情发生变化的应对能力。

品管圈在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2-14T14:26:44.2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魏秀芳张琳樊新磊 [导读]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解决了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低的问题。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 7309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调查分析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低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对比实施前后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率由活动前62% 提高到活动后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品管圈手法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脑力开发、活动信心、责任荣誉、团队凝聚力及专业知识等方面能力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解决了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低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提高圈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专业知识等能力,提高了圈员整体素质水平,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品管圈;责任护士知晓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在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人,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1]。是一种运用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团队精神的改进程序[2]。为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我科组织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活动,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 2015年04月15日—05月30日住院患者50例(品管圈活动前);2015年7月27日—8月30日住院患者50例(品管圈活动后)。 1.2 QCC活动实施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 1.2.1.1 人员培训: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掌握运用于护理工作的程序、方法、目的、意义。 1.2.1.2成立品管圈:本科室由7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由1名本科学历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圈会上投票确定“互拉圈”为圈名,并制订圈徽。 1.2.2主题选定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评分投票对所提出的问题就其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分别打分,7人的平均分为该方面实得分,4项实得分之和为该问题总分,最终确定“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为活动主题。 1.2.3制定活动计划书 按照PDCA的程序,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书。2015年4月—6月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阶段。7月—9月对策实施与检讨;标准化;检讨与改进阶段。 1.2.4现状把握 调查 2015年04月15日—05月30日住院患者50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率为32%。根据80/20原则[3](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依据此理论只要改善20%原因,就能纠正80%结果,通过绘制柏拉图可以看出,所有导致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率低的原因共有5项,若解决发生最严重的3项问题,则可解决整体85%的知晓率,所以,本小组将这3项作为改善重点。本圈的能力为65.8%。 1.2.5目标设定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34%-(34%×65.8%×85%)=14.98%。 1.2.6 原因分析及要因论证运用鱼骨图分析,按80/20法则筛选得出患者不知晓自己的责任护士的主要原因在于:责任护士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护患沟通交流不到位;责任组更换频繁,责任护士提示牌更换不及时;患者文化程度低依从性差。 1.2.7制定对策及组织实施 1.2.7.1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护士专科知识水平。科室利用业余时间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形式主要包括晨间小讲课,护理查房,每月2次专科讲课,以及角色扮演的方法,设身处地地了解患者的需求,进行系统规范化沟通技巧的培训,制作护患沟通交流手册。护士长定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分析培训效果并对培训方式加以改进。要求护士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学习。 1.2.7.2护士长排班时责任护士尽可能安排同一个人,有利于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熟识度提高。 1.2.7.3制作责护牌,悬挂于病房醒目位置。患者对自己的责任护士可以一目了然。更换责任组时及时更换牌,并当场告知患者。增加责任护士沟通的主动性。 1.2.7.4向病人发放责任护士名片。接待新病人或第一天上责任班主动向病人发放写有自己名字的名片,方便患者记忆。既加深了护患关系,又让患者记住了自己。 1.2.7.5患者有需要时由责任护士及时处理,提高病人满意度。 1.2.7.6增加护士巡视病房的时间。要经常与患者交流,让患者信任自己,了解患者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患者有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责任护士。 1.2.8标准化本科室制定了规范化宣教流程,提升护士的质量意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规范使用责护牌便于患者知晓并记住自己的责任护士。将此护理措施投入临床使用。 1.2.9 检讨与改进 圈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积极应用各种品管圈手法解析,拟定的对策可行性较高,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各圈员积极性高,对整个实施过程很有热情,沟通良好。实施期间能定期抽查,并与数据显示以获得实际的改善效果。遗留的问题,由于圈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