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去来兮辞》课堂板书培训讲学

《归去来兮辞》课堂板书培训讲学

《归去来兮辞》课堂板书培训讲学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蒋利辉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讲课讲稿

《归去来兮辞》详细 教案_(1)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

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教学过程】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

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示范)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示 范)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示范)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高三沪教版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2、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重点字词 1.字音 将芜.(wú)轻飏.(yánɡ)景翳翳.(yì)桨棹.(zhào) 西畴.(chóu)耘耔.(zǐ)求之靡.途(mí)心惮.(dàn)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教学提纲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解读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解读诗人形象。 2、以“还原法”培养学生走进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思想情感,解读诗人形象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还原法、讨论法、诵读法、品味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陶渊明“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的人格魅力。 2、学习陶渊明“求真、守性”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观察一组图片,谈图片呈现的陶渊明和学生心中的陶渊明形象。以激趣和引发思考。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齐读诗歌,思考: 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诗是?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欣慰欢悦 2、引入背景

(1)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守节情不移” (2)《归去来兮辞》节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评陶渊明:心有惆怅,决心归隐 明确:《归园田居》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次年 3、还原诗人创作情景,将学生引入诗境 展开想象还原诗人创作时情景:何时何地何景何境何情 4、生小结诗人形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弓I、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 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弓I、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例: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例: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注:以上为预习参考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完成,以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容。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词五首》优质课教案

24 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

归去来兮辞 课堂实录

《归去来兮辞》实录,11728字。 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 生:(齐)陶渊明! 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 (师板书: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师:大家看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就是归去的意思。辞是一种文体,来、兮是语气助词。 师:对,辞是一种诗体,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兮”是辞这种文体的独特助词。 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教师全文范背,声情并茂,全场师生静心倾听,都沉浸在老师忘情诵读营造的陶渊明“归去”的境界之中。师:同学们,文章美吗? 生:(异口同声、大声的)美! 师:想不想纵情的诵读一次? 生:(七嘴八舌)想!想!(台下笑声) 师:(问一生)你想吗?生1:想!师:(问一生)你想吗?生2:想! 师:(问一生)你呢?生3:想! 师:好!现在同学们就自由的诵读吧!(老师率真的语言引起了台下会意的笑声!)

(学生纵情自由诵读全文,教师巡回指导诵读) 师:通过诵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美,(指多媒体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 师: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 生4:首先是因为“田园将芜”,然后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都是他要归去的原因。 师:结合具体句子回答原因,方法很好。 师:第一段中哪几个字最能揭示他归去的原因? 生5:“心为形役”! 师:为什么? 生5:因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劳累!自己还是想过田园生活的! 师:因为做官对他来说是什么? 生5:一种身心的劳累! 师:“心为形役”,很准确! 师:同学们知道他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吗? 生:(七嘴八舌)好像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谁能具体讲讲这个故事?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他曾为世人描绘了“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的世外桃源 ,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的乡村美景…… 他的名字是 ?(陶渊明 ,由上可知 , 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 , 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 <归园田居 >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因作《五柳先生传》 ,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直到他 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

归去来兮辞 市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味诗人归隐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背后的无奈,感悟其隐士情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诗人归隐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说对“农家乐”旅游的看法。 二、预习检测,落实基础 参见课件 三、读读品品,体会感情 1.诵读指导: (1)注意节奏——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 (2)读出感情——注意感情基调,想象画面。 2.学生多方式诵读,体会归隐之乐。 (1)学习内容和方式 ①学习内容:诵读课文,看看诗人写了哪些归隐的场景和归隐的喜悦,用“____(简洁的词语)之乐”的形式概括其内容;并找出其相关句子,先美读几番,然后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②学习方式:每组选择课文的一部分进行学习,事先确定好讨论的主持者、记录者和发言人。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展示。 (3)教师总结:悟道之乐、归途之乐、天伦之乐、园涉之乐、郊游之乐、安命之乐…… 3.体会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1)导问:《饮酒》:“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课文除描写归隐的喜悦心情之外,你还体会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发言展示。 (3)教师总结:诗人的归隐,既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更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四、上课结语 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抉择,不管世事如何变幻,请倾听心灵的声音,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心灵一隅的宁静。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情境写作,对话诗人 要求:假如你穿越到东晋,来到“采菊东篱下”的诗人的面前,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和诗人交流,请写一段50字左右话。 3.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现象,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小论文。(选做) 附板书设计: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喜悦无奈 抗争坚守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 《归去来兮辞》实录,11728字。 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 生:(齐)陶渊明! 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 (师板书: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师:大家看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就是归去的意思。辞是一种文体,来、兮是语气助词。 师:对,辞是一种诗体,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兮是辞这种文体的独特助词。 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教师全文范背,声情并茂,全场师生静心倾听,都沉浸在老师忘情诵读营造的陶渊明归去的境界之中。师:同学们,文章美吗? 生:(异口同声、大声的)美! 师:想不想纵情的诵读一次? 生:(七嘴八舌)想!想!(台下笑声) 师:(问一生)你想吗?生1:想!师:(问一生)你想吗?生2:想! 师:(问一生)你呢?生3:想! 师:好!现在同学们就自由的诵读吧!(老师率真的语言引起了台下会意的笑声!) (学生纵情自由诵读全文,教师巡回指导诵读) 师:通过诵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美,(指多媒体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 师: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 生4:首先是因为田园将芜,然后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都是他要归去的原因。 师:结合具体句子回答原因,方法很好。 师:第一段中哪几个字最能揭示他归去的原因? 生5:心为形役! 师:为什么? 生5:因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劳累!自己还是想过田园生活的! 师:因为做官对他来说是什么? 生5:一种身心的劳累! 师:心为形役,很准确! 师:同学们知道他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吗? 生:(七嘴八舌)好像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谁能具体讲讲这个故事?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排版要求: 1、标题用小三号宋体。如:《张衡传》“问题化生态课堂” 2、程序性文字用小四号宋体,如:贵州省首届。重点字加粗,如【知识与能力】 3、答案类用小四号仿宋体,如:庶子身份。 贵州省首届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2013A11) 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归去来兮辞并序》“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一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3.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问;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学习音乐描写的技巧;3.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2.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设计特点】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 【设计说明】 在文言文中,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坚决不搞教师为主的串讲,坚持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先自主疏通文句,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设置问题要小步子,有梯度,让学生逐步消除畏难情绪,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将文言文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2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1至4的文言文阅读部分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相 关的文言现象来强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讨论法、问答法。 2.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解题 1.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辞赋(幻灯片)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 三.朗读课文 1.放录音 2.朗读常规指导: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放录音,学生跟读 四.研习课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 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1.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 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2.知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