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木叶》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教学PPT

《说木叶》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教学PPT

《说木叶》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教学PPT

《说木叶》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教学PPT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环境问题目前是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技不断创新.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新的价值.改变着生活.当我们陶醉于用聪明才智从大自然那里获取的各种利益时.大自然也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这样做的代价。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等等。这一件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停的对大自然索取资源.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适度、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使这一过程维持在可持续的轨道之上. 1 我国资源现状 1.1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1.引言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2.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下面就介绍中国的几种能源的基本情况。 2.1石油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可见,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资源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000―3500米之间,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500米。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占陆上资源量的16.4%,占海上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举例说明。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海尔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创业29年来,海尔始终保持着创业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时代节奏,实现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有效地履行着社会责任。 (1)经济责任:创新促发展 过去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家电需求萎缩,但海尔的业绩却一直保持稳健发展。2013年前三季,青岛海尔营业收入606.3亿元,同比增长9.78%;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25.21%;每股收益1元,同比增长24.8%。欧睿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海尔大型家电市场份额达到8.6%,同比提升10%,不仅第四次蝉联全球第一,也是全球前十名品牌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幅的品牌。 最省电冰箱、无尾小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海尔带领消费者共建和谐生态。同时,海尔专卖店创新性推出了“七星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享受;青岛海尔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员工积极性。上市以来,海尔积极回报股东,已累计现金分红43亿元。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了海尔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股东等利益攸关方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管理创新,是海尔持续创新的根基。目前,海尔8万多名员工,已组成了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海尔员工实行“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直接面向用户,创造了超额效益,可以分享。比如,青岛社区店经营体,针对保障房的需求,以个性化的包销定制提供窄而长的热水器,实现目标完成率达到113%,增幅46%,员工也得到奖励。 2012年底,海尔步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通过打造平台型企业,与利益攸关方搭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开放性创新生态网络系统及创新共赢机制,提升海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环境责任:建绿色企业 海尔一直以“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最领先的绿色生活解决方案。 海尔不断推出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如2012年海尔研发的水晶滚筒洗衣机,比欧洲最高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50%;卡萨帝2013年新发布的朗度法式对开门冰箱,拥有728L超大容积,日耗电仅为1.08度。 海尔还很注重“绿色制造”。2012年,在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方面投资1355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2405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2012年海尔万元产值能耗为0.0118(吨标煤/万元),比2011年下降3.44%。 “绿色回收”是另一个重要环节。海尔参与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年处理能力为180万台(套)。在减少废旧家电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可回收大量的可资源化再利用的材料。目前,海尔集团已回收废旧家电510多万台,累计处理420万台。(3)社会公益:回馈“正能量” 29年来,海尔集团在教育事业、国家活动支持、绿色环保、扶贫救灾等方面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目前,海尔集团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累计已高达5亿多元。

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

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朱锦昌】 一、资源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这一矛盾具体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两大战略性难题:一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二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现有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两大难题有一个“交集”,就是资源紧张。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森林资源为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 一方面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基本上还处于粗放型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科技贡献率很低。2003年,我国实现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 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高消费和浪费型消费也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以来在自然资源无限的观念影响下,我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十分淡薄,在资源使用上大手大脚。有专家指出,全国因电能利用率低下造成的浪费年约2000亿千瓦/时。三峡电站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运行时,年均发电量约850亿千瓦/时。也就是说,我国一年因电能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总量。据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最近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7个城市2211名居民进行调查。尽管八成以上回答者表示他们现在更加注意节水节电,但只有34.2%的回答者说他们将改变生活方式。在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当中,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成风,斗富摆阔,暴殄天物,甚至大摆豪华黄金宴;在名山滨海,到处是休闲度假的楼堂馆所;党政机关机构“公车”越来越多……。这种不科学、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仅给本来就异常紧缺的资源造成惊人的浪费,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巨大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口、消耗国外的资源,资源的对外依存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它的含义是极为丰富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环境与其主体是相互依存的;它因主题的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明确主体是正确把握环境的概念及其实质的前提。 2.环境问题:我们把环境中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变化称作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3.原生环境问题:我们把自然界由于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问题称作原生环境问题。例如,火山的爆发、地震、泥石流、气候巨变等等产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既是原生环境问题。 4.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影响而产生的导致环境恶化并进而影响到人类及生物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如化学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而排放进入环境的有毒化学物质,会强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5.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 6.环境的分级: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根据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程度及受人为影响的程度按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四大类,即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1)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场所、活动中心的环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是人类自身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最能反映人类对自然环境加工改造的程度。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3)地质环境是指地表之下坚硬的地壳层,即岩石圈,它与地理环境完全不同。地理环境是地表环境,由无机界和有机界共同组成,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生产资料,既可再生资源。 4)星际环境好象距我们很遥远,但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章 1.生态系统的特性: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是一种动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无机物,有机物,自然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氮循环:氮是形成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是生命的基本元素。大气中含量丰富的氮绝大部分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大气氮进入生物有机体主要有四个途径: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细菌、藻类等)、工业固氮(合成氨)、岩浆固氮(火山活动)、大气固氮(闪电、宇宙线作用)。其中第一种能使大气氮直接进入生物有机体,其他则以氮肥的形式或随雨水间接地进入生物有机体。 5.碳循环:地球中的硫大部分储存在岩石、矿物和海底沉积物中,以黄铁矿、石膏和水合硫酸钙的形式存在。大气圈中天然源的硫包括硫化氢、二氧化硫和硫酸盐。硫化氢来自火山活动、沼泽、稻田和潮滩中有机物的厌氧分解等途径;二氧化硫来自火山喷发的气体;大气圈中的硫酸盐则来自海浪花的蒸发。 6.磷循环:生态系统中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成分,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磷是携带遗传信息DNA的组成元素,是动物骨骼、牙齿和贝壳的重要组分。生态系统中的磷具有不同于上述元素的特点。 7.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分子的植物被称为自养生物,其他生物靠自养生物取得其生存所必须的食物分子,这些生物称为异养生物。 第三章 1.全球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必须由全人类共同面对。这种跨国境的和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称为全球环境问题。 2.全球十大环境问题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海洋污染4、生物多样性减少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9、酸雨蔓延10、固体废物污染

资源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论文 题目:环境保护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商务 年级:2012 2015年6月15日

环境保护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要: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本文主要围绕啊世界环境发展建设的各种相关的问题,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分析,从而提出适宜具体发展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低碳经济 1.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1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羰基能源对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资源、环境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

资源、环境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 欧美国家在19世纪开始建立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在这种经济下,20世纪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使欧美国家的富裕程度达到了过去的人类从来就不敢想象的程度。这也使20世纪成了一个追求经济发展的世纪,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争相以欧美国家为榜样来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经济。 但是20世纪的经济发展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而那些成为全世界效仿的榜样的欧美工业发达国家,虽然只占世界人口的15%,却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整个地球的大气、海洋和陆地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人们在认真地讨论现代化的经济增长在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上的有害后果,研究如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便使目前的经济增长变为可以持续。但是,就在欧美国家考虑改变其过去200年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增长方式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却正在按照欧美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来谋求经济发展,而这样的落后国家却占当今世界人口的大多数。这就使当今的世界经济面临着空前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个问题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地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在这样长的时期中达到年平均3%的增长率,已经是很快的经济增长了。 中国经济如此高增长的结果是,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果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已经达到1.65万亿美元,人均接近1100美元。这样以美元计的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五位,而由于汇率有着不确定性,特别是人民币当前面临升值压力,这样以美元计的GDP总量和世界排位并不准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按目前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下去,中国的GDP总量在最近几年就可以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20年内可以超过居世界第二位的日本,而在30年之后就可以超过世界的第一经济大国--美国。 但是中国经济今后的持续高增长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能否保持快速的技术进步,因为现代的经济增长首先依靠人民掌握的技术和技能的不断增进。除了本国人民掌握的技术的快速进步之外,妨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 至今为止,中国还是靠复制欧美国家的技术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增长,而且由于中国的科技水平低,中国复制的多半是欧美国家过去的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这就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给中国带来了两个重大的问题──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在谈到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必须牢记,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将近1/15,却占了世界人口的1/5以上。这意味着,即使中国每人平均制造的环境污染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每单位国土上的污染也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更何况中国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东部的那一半国土上,这就使中国东部的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重。 由于中国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再加上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8%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27%低9个百分点,而沙漠和沙化总面积却达174.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仍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等于每年有一个县的土地荒漠化;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仍在继续增加。 至今为止,现代工业的发展还只是给中国的环境问题增加了一个新的负担,那就是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 --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1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的33%;化学耗氧物排放量13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

第六讲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第五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要做到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首先要解决对资源的认识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所谓资源观,指的是人们对资源问题的带根本性的看法。一切与资源的探索评价、规划配置、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相关的工作,都受着资源观的显著或潜在的影响,不同的资源观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带来不同的效果。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讨,吕国平先生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角度对树立的正确的新资源观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吕国平2000)。综合众家之长,我们将它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一、资源的地位观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是三大要素,其中资源要素处在基础的地位。必须注意到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到经济安全,要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必须全面贯彻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的。 由于人口规模及其生活质量的限度和生存空间的展布,归根结底取决于资源的承载力与分布;环境问题也根源于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及资源状况的自然变异是否合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要求。因而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大系统中,资源处于基础的地位。 资源是基础,环境是条件,人口是关键。也可以说,资源是家底,环境是家园,人口是核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好环境,这是我国已确立的基本国策。 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处于基础地位的资源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资源问题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的关系认识不足,对资源需要珍惜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点认识不足。 我国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资源的基础地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树立危机感。例如,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2010年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3种,而到2020年形势更加严峻,相当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对经济建设保证程度偏低。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许多地区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污染程度加剧,酸雨影响区域扩展,固体废物排放和城市噪音相当严重。地下水的超常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造成了水质的污染。我国还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既是资源问题,也是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环境质量的提高无不围绕着人来进行,无不依靠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中国人口已接近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就耕地而言,如果耕地递减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现存不到19.51亿亩耕地继续减少,人均耕地从现在1.59亩降到0.8亩以下,就会突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耕地的减少是由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人口增长的因素约占90%,耕地减少的因素占10%。 紧张的人地关系不仅现在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历朝历代,调整人与资源(特别是土地)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社会革命与经济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资源短缺形势的严峻性,已成为威胁经济社会安全的根本因素之一。对于资源的争夺,无论是战争的方式,还是市场竞争的方式,历来也都是国际间政治与外交的焦点。资源的基础地位我们时刻不能忽视。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思路】 地理学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综合性与地域性,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对于设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过程时有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1、新课程的导入 一般地理课上的导入语是从本章来把握的,但是《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这一节内容与之前的《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所以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让学生注重联系所学的知识。 2、自主学习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关于传统工业区概念的相关内容,然后回答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分布地区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我在针对每一个小问题具体解释,尤其是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认出传统工业区的分布的具体位置。 3、合作探究 原来的设计思路是三个合作探究的问题,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运用图文资料,分析传统工业区繁荣时的优势区位条件;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鲁尔区在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进而再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它衰落的原因,根据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综合整治措施。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清晰的理解传统工业区完整的发展历程。 4、知识延伸 通过对鲁尔区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学会分析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并以该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5、习题强化 恰当选取练习题,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根据资料分析资源型区域的区位优势和不足;理解煤炭资源与鲁尔区之间的关系,认识鲁尔区的工业体系和地位;依据资料分析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理解其成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等、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生态平衡;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自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关系。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也包括了改造,所以土地资源既包含了资源的自然属性和人类利用、改造的经济属性,故称之为“历史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土地与土地资源同等看待,但后者更多地考虑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范畴。 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系统;是指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1/10能量定律;能量在各能量级之间流动时,各级所吸收的能量为前一级传递的总能量的10%(平均值)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 生态工程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结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可产生能量的物质资源,又称能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原料或燃料及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场所。一般可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xx位于河南省东部,是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宜种植小麦、大豆、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地下赋存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水泥用灰岩、陶瓷原料等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煤炭开采为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以及过渡依赖资源、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因,造成全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城市功能不健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xx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xx也作出大量工作。 一、总体情况 xx一直高度重视可持续性发展工作,将其纳入xx“十二五”规划。2011年,通过对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调查,制定出《永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对xx可持续性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发展平台,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不断改善民生等途径增强xx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市政府陆续出台了《xx清洁生产条例》、《xx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xx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 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xx“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xx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xx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xx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实施办法》、《土地复垦技术标准》、《村民搬迁补偿和沉陷土地复垦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从各方面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力度。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浅论我国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1班学号:201024093122 姓名:叶振邦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过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信息化可减少森林砍伐,从而减少因为过渡砍伐森林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和破坏。信息化还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效率,在开采和生产的过程中作用尤其突出,可见信息对资源环境的重要性。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需要信息时代的大力支持。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状况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各种资源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加上地理条件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布不协调,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采不当,加上开采、冶炼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二次污染,导致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愈来愈大,各种资源将严重衰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 二、环境恶化与资源衰竭的成因 1、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的排放。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噪声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的噪声,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2、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人口问题,西方学者称为“人口爆炸”,是指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而亚、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学案15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考纲点击】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建知识体系】 考点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典例1(2013·重庆文综)下图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两国相比()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2)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A.国土面积大B.城市绿地面积大 C.城市人口比重高D.科技发展水平高 答案(1)A(2)D 解析第(1)题,图形显示,美国淡水产出效益低于巴西,而能源产出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益均高于巴西,A项正确。第(2)题,“城市土地产出效益”,即单位城市用地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总和;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高于巴西,根源是以发达的科技为支撑,使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D项正确。 1.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开发利用要求 2.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①降水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是干旱地区和季风地区缺水的原因。 ②蒸发量大,下渗多是内流河流经沙漠气候区缺水的原因。 ③地形陡峭,河流短促,地表水难以储存是降水量较多的岛屿地区缺水的原因。 ④下漏严重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⑤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污染严重是人口众多的地区缺水的原因。 ⑥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弱,主要发生在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 (2)应对淡水资源短缺的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