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宪云 分支结构公开课

吴宪云 分支结构公开课

吴宪云 分支结构公开课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1.1.3 《循环结构》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数学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1.1.3节《循环结构》。 要点:课题、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流程图、课件说明、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创新点、结束语、课件略图、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标准新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对此感觉新鲜,积极性高,但是对教师而言,需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加以诠释,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初步的接触了算法思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几种逻辑结构的理解和程序框图掌握加深算法的几种形式的认识。 前面学习的顺序结构和条件分支结构相对循环结构较为简单,循环结构中的变量思想,尤其是S=S+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对此,我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更好的体现。同时因为牵扯到循环思想,程序框图比较复杂,学生在掌握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和何时退出循环的理解上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也需要在课堂中加以讲解,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对后面学习几种算法语言做好铺垫。 要求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主要内容,体会变量思想在循环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框图形式展现出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确定,以及两种结构的异同,提高用算法语言解决学习过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理解变量思想,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变量思想,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处理办法:课件中的动画演示可以很好的展示难点的解决过程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核裂变过程(提出问题) 概念探究——温故知新(用前面的知识试图解决情境中的问

群落的结构 导学案(公开课)

4.3 群落的结构 自主预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 (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 ______以维持生活。 (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公 开 课 教 案(原子的结构)

公开课教案

附:达标检测题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如右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 B.它属于非金属元素 C它有3个电子层 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A.B.C.D. 3.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4.下列粒子中,最外电子层不是稳定结构的是() A.氖原子 B.氯原子 C.钠离子 D.硫离子 5.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由时,第二层电子数是第一层与第三层电子数之和,则该元素属于() A.金属元素 B.非金属元素 C.稀有气体元素 D.不能确定 二、离子 1.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C.Na比Na+少一个电子 D.Na+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 2.Ca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是() A.钙原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钙原子有2个电子层 C.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2个钙离子 3. 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相对原子质量 1、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15 B、66 C、49 D、164 2.某原子获得2个电子后,发生改变的是( ) A.核电荷数 B.电子层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明显增加 3.已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则磷原子的核内有个中子,核外有个电子。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循环结构》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循环结构》是数学必修3的内容。(1)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算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2)本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是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就是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也即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目标】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概念梳理 循环结构 (1)概念: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重复执行某些步骤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可以用如图①②所示的程序框图表示.

(2)直到型循环结构:如图①所示,其特征是: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 (3)当型循环结构:如图②所示,其特征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 总结: 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①循环结构中必须包含条件结构,以保证在适当的时候终止循环. ②循环结构内不存在无终止的循环. ③循环结构实质上是判断和处理的结合,可以先判断,再处理,此时是当型循环结构;也可以先处理再判断,此时是直到型循环结构. ④循环结构中常用的几个变量: 计数变量:即计数器,用来记录执行循环体的次数,如i=i+1,n=n+1. 累加变量:即累加器,用来计算数据之和,如S=S+i. 累乘变量:即累乘器,用来计算数据之积,如P=P*i. ⑤在程序框图中,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先给这些变量赋初始值.一般情况下,计数变量的初始值为1,累加变量的初始值为0,累乘变量的初始值为1. ⑥循环过程非常适合计算机来处理,因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非常快,执行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计算,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且能保证每次的结果都正确. 二、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 分析:循环结构的功能是根据条件是否成立,以决定是否重复执行某些操作.根据执行循环体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种循环,如图(1)(2)所示.

《原子结构》评课稿

《原子结构》评课稿 2014年10月21日,我组在九四班听取了杨力老师《原子结构》一节组内公开课,我作为同科教师主评本课。现就教法设计,主导思想和执教者的课堂任务展开、任务完成情况、板书设计、学生整体反映作出如下评价: 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结合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相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相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理解,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但是也存有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分成原子。而本节注重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的内部结构,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能够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理解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理解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实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执教者能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所以,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增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在直观性教具的启发诱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略显不足,望今后注意增强。 二、评建立本节学习目标:执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水平,分析综合水平和抽象思维水平。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使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实行加工。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实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教学目标详实具体,对学生的自学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起到了很好的诱导作用。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1)原子能否再分?(2)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3)请你描述出原子的结构?(4)原子的结构中,粒子之间的关系又怎样?(5)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

江苏省初中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分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广告词引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氧气呢?氢气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2.探究分子的特性 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不断放大的雪花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水分子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很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 【教师引导】继续观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的水分子这个视频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实验】向小烧杯中加入!/3的水,滴入2—3滴品红溶液,观察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演示酚酞溶液中滴入浓氨水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笑脸小魔术。用酚酞处理过的白纸上画一个笑脸。放置在氨水瓶口。移开瓶口,白纸在空气中挥舞两下。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公开课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 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 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结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 节群落的结构 壱、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壱)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课程标准解读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 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不同版本的比较

弐、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 群落的结构特征;

2) 丰富度的概念; 3) 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 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三)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 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1、阅读课本71 页,举例说明什么是群落,说出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释丰富度。 2、阅读教材72-74 页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析种间关系曲线图,分别判断

不同曲线图代表的种间关系。 3、阅读教材74 页,问题引领,归纳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及特点。 四、评价设计 目标一、依据池塘图片判断归纳群落概念。 目标二、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导学案、完成达标检测。 目标三、学生回答问题,完成相关判断进行辨析。 五、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教学流程设计 1、课型:新授课。 2、课时:1 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化学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又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微粒性;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粒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第二部分,说教法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激学法、合作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第三部分,说学法指导。 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学设计:在引入新课时,我播放《李白和酒的故事》。 少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并勤于思考。一天他经过一个镇子时,忽然闻到酒香,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看不到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李白顺着酒的香味,穿过长长的巷子,终于找到了酒香的来源,原来是该镇最有名的酒作坊——女儿红。李白带着疑惑走进屋子,看到里面一位老伯正往半坛刚酿好的白酒中倒入水,直至装满酒坛。过了一会儿,李白再看坛子时,惊讶地发现,酒变少了,他赶紧对老伯说:“老伯,不好了,不好了,坛子漏酒!”老伯却一点都不着急,对他笑而不答。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引入新课后,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习新知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将酒精滴在手背上。讨论:酒精为什么消失了?并模拟酒精挥发的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先让学生体验酒精挥发这一常见现象,后教师设疑诱导,再微观模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从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培养其微观想象能力。 活动二:展示几种粒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二:粒子很小 活动: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本48页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不仅加深学生对物质微粒性的理解,而且通过数据让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很小。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三: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桃花朵朵开”,并模拟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增补课本实验,增加其趣味性,并模拟其微观过程,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品红分别溶于冷、热水。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例1 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例2 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影片。 新课程学习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的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原子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最新高中生物-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

公开课 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题原子的构成 【授课人】时间:2012年5月21日上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原子的构成。 ⑵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⑶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⑴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⑵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⑶初步教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目标 ⑴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⑵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⒈原子构成。 ⒉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1.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类比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 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虐者最 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 本投了两颗原子弹①,原子弹爆炸产生的 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 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 从历史故事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投放在广岛的"小男孩"造成广岛市24.5万人中有20万人在这次核爆炸中死伤或失踪。整个城市一片火海,大批建筑物被毁。投放在长崎的"胖子"使23万长崎人中的15万死伤或失踪。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循环结构 高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 题: §1.1.3(3) 循环结构 授课教师: 教 材: 人教B 版高中数学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100321++++ 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100321++++ 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n s s s s s s s s n n +=+=+=+=-1342312,,4,3,2 )100,,3,2( =n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n s s s n n 111 )100,,3,2( =n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n s s n n +=-1中使用了100321,,,,s s s s 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通过生物课和物理课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上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2、心智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分子原子特点的认识,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心理支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认识其特点;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认识其特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评价反馈等。 六、教学准备 用品:多媒体课件、盛果冻的塑料碗、药片的塑料板、玻璃管、药匙、脱脂棉、注射器、滤纸、胶头滴管、烧杯等。 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品红、酒精、蒸馏水等。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优秀参赛课件 《循环结构》教案

循环结构(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理解两种循环结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设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算法,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运用算法语句编写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用直到型循环结构编写的算法程序是否正确. 教学方式 : 教师启发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教学手段 : CASIO 图形计算器和多媒体投影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探索新结构 1.以“如何计算123100++++ 的值”这个实例入手,回顾解决此问题的第一种循环结构——当型循环,同时强调循环结构中的三种要素:累加变量、计数变量和终止条件. 2.提出思考问题: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在上述循环结构中,终止条件的位置能否改变? 3.通过探究得到一种新的循环结构的形式——直到型循环,并引导学生根据此例归纳

出直到型循环的程序框图: 二.探究对比,理解新结构 1.引导学生通过框图归纳出直到型循环的特点:先运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是否被满足. 2.用下例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形式的循环结构的区别,并通过改变初始条件体会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输出结果:s=0,i=101 输出结果:s=101,i=102 3.通过例1完成对直到型循环程序框图的深入认识.

例1 判断下列求123100++++ 的程序框图是否正确. 实际功能:求2+3+…+101的值 实际输出: s =1 三.编程实践,应用新结构 1.教师介绍用CASIO 图形计算器实现直到型循环的算法语句: Do 循环体 LoopWhile 条件 2.指导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将上节课编写的当型循环While 语句用Do 语句替换,并运行得到结果. 3.通过例2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例2 用直到型循环设计一个求20以内所有正奇数乘积的程序框图,并用CASIO 图形计(1) (2)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人: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2、了解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二、教学重点 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三、教学设计 【环节一】预习情况反馈 【教师】从同学们的预习学案可以看出大家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这非常好,我为你们点赞。希望大家能够保持住这种学习劲头,再创辉煌。大家预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应出大家 知识掌握不扎实,下面我们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点开多媒体第一张) 【学生】观看大屏幕,思考问题,然后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最终达到所有学生都会的目标。【教师】同学们学案中关于Sc 的电子排布式出错较多,下面大家都来当一当医生,寻找一下错误原因。(教师点ft,大屏幕上出现图片)

【学生】学生独立思考,同位间相互交流,然后逐一进行回答,并说明原因。 【教师】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也是大家的一个困惑点 (通过学生的答案分析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目的,最终解决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教师】点ft展示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环节二】简化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请写出He、Ne、Ar、O、Na、P、Fe、Br 的电子排布式。 【学生】学生独自在学案上完成八种微粒的电子排布式。 【教师】巡视教室,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交流探讨】1、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较有什么联系? 2、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何解决这些缺点?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互相介绍自己的认识,然后学生代表进行代表发言。说明自己和本组同学的观点。 【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O、Na、P、Fe、Br 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2、写出O、Na、P、Fe、Br 的价电子排布式(外围电子排布式)

公开课循环结构导学单(原设计)

1.2.3 循环结构 【学习要求】 1.理解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 2.了解如何在流程图上表示循环结构; 3.理解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在流程图上的区别,通过分析理解两种循环方式在执行过程上的区别.【学法指导】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算法表示,程序编写到算法实现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知识要点】 1.循环结构的定义 需要执行同一操作的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2 名称结构图特征 当型循环结构先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满足条件时,则,否则 直到型循环结构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条件,若满足条件,则,否则 【问题情境】 经济的高速增长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治理污染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厂的污水是怎样处理的吗?污水进入处理装置后要进行多次循环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算法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反复循环运行后,才能计算出结果,能够反复操作的逻辑结构就是循环结构.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循环结构、循环体的概念 问题在学校的长跑测试中,你每跑1圈,会想是否跑完了全程. 如果没有跑完全程,那么又会想离终点还有多远. (以万米长跑,每圈400米为例) 心理A:每跑一圈之前就在想,有没有到10000米?还要不要跑下一圈? 心理B:跑完每一圈之后总是想,到10000米了吗?跑结束了吗? 用怎样的算法表示这个过程? 算法A:

问题A1 用怎样的流程图表示该算法? 问题A2你能从问题A1中的流程图中,抽象出具有 循环功能的循环结构图吗? 问题A3 上面的循环结构的运行过程是怎样的? 算法B: 问题B1 用怎样的流程图表示该算法? 问题B2你能从问题B1中的流程图中,抽象出具有 循环功能的循环结构图吗? 问题B3 该循环结构的运行过程是怎样的? 思考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循环结构》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的社会,算法进入高中数学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它是当今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算法的学习是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前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它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又由于算法的具体实现上可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算法的学习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的分析理解并掌握程序框图的基本逻辑结构:循环结构,要求学生学会识别程序框图,会画程序框图。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原则,能正确画出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顺序结构的程序框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教学重点】 循环结构的特点及程序框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循环结构的运用及画程序框图。 ◆教学重难点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一、导入部分 高一(1)班有50人,现在要抽样检测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要求学号能被3整除的同学参加体检,已知同学们的学号是从1到50号,请编写输出参加体检的学生学号的一个程序框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切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电子白板投影出该程序框图。 i=1 是 i=i+1 开始 输出i 否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i 能被3 整除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