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作轴对称图形》参考课件

新人教版《作轴对称图形》参考课件

新人教版《作轴对称图形》参考课件

新人教版《作轴对称图形》参考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沪科2011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初中科学中关于光学的主要内容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掌握光反射的得出过程和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从内容上看,本节以探究为主线,层层深入来探索光反射的规律。另外,本节内容也为后续学校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前基础】在知识方面,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颜色等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元认知”,这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在技能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心理基础】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往往需要直接感性经验的支持。但八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对任何事情总想“一探究竟”,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误区】对于光路可逆这一知识点,学生比较难理解。另外,对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表述上,极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5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 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2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 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教具准备】激光电筒,蚊烟,装有水(染色)的水槽、毛玻璃砖,光的反射定律探究仪(自制),镜子,白纸,光具盒(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汉语拼音bpmf课件

汉语拼音bpmf课件 篇一:汉语拼音bpmf 《汉语拼音bpmf》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bpmf。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bpmf,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二部分是拼音练习,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以音节bɑ为例,借助图画教学拼音方法;二是声母b和带调韵母ɑ的拼音;三是bpmf和ɑ oiu相拼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bpmf的书写格式及笔顺。第四部分是读词认字,配有图画。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本课设计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在安排上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在游戏中学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

1、bpmf的发音方法。 2、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mf。 3、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1、区别bp两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 2、声母和韵母的拼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韵母家族的朋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去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 二、学习新内容。 (一)学习声母b。 1、出示课件——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2、告诉学生广“播”的“播”和我们今天要学的“b”发音是一样的,不过它是声母,发音的时候要读得轻些、短些。

(1)老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2)个别读,师正音。 (3)启发记忆字形:b像图上的什么东西?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 东西像b的样子? (4)老师根据第一幅图,为声母b编了一句顺口溜“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大家一起读一读。” (5)学习声母pmf。 (6)出示课件——文中剩下的三幅图。小组合作学习:每幅图上画 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7)多媒体依次出示“p、m、f”借助“泼”、“摸”、“佛” 指导发音。 (8)老师逐个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9)点名读,师正音,相机区别bp的读音。(让学生对着手掌发音,感觉一下气流的大小。) 〔这一环节借助插图学习新知识,突破重点,使学生从“广播”、“泼水”等常用词向声母发音过渡,易于记忆。同时加入开火车、 猜口形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0)认形,书写。

新人教版初中美术中考【试题】美术测试 八年级

题 12配图 美术测试整合试题(八年级) 1、宋代白描作品《朝元仙仗图》中起到主要造型手段的要素是( ) 线条 B 、明暗 C 、体量 D 、空间 2、下列四幅图中,分别采用的是那种造型要素( ) A 、线条 明暗 空间 线条 B 、明暗 体量 线条 线条 C 、线条 体量 空间 空间 D 、明暗 明暗 线条 空间 3、宋代瓷器《缠枝牡丹纹梅瓶》采用的主要造型要素为( ) A 、体量 B 、明暗 C 、线条 D 、空间 4、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传统的绘画,大多是以( ) 来进行造型表现。 A 线条 B 色彩 C 明暗 D 形状 5、《干草垛》作者是法国( ) A: 马蒂斯 B: 梵高 C: 莫奈 D :马远 6、右图作品重点体现了( )给人们的感染力。 A 、明暗 B 、色彩 C 、线条 D 、空间 7、《干草垛》作者的另一幅代表作是( ) A 、向日葵 B 、日出·印象 C 、静物 D 、哭泣的女人 8、这幅画的作者是( ) A 、霍达 B 、伦勃朗 C 、德拉克洛瓦 D 、马蒂斯 9、下列那副名画是采用了垂直线构图: A 《干草垛》 B 《格尔尼卡》 C 《自由引导人民》 D 《吉祥蒙古》 10、法国画家马蒂斯属于下列哪派画家: A 印象派 B 野兽派 C 达达主义 D 超现实主义 11、《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 )绘画的代表作品。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 D 、印象主义 12、在造型艺术中,各个形象之间的结构和联系需遵循一定的章法, 构图就是这种章法的体现。下图是法国画家的一幅油画( ) 此画是( )构图的典范。 A 初踏黄金路 三角 B 自由引导人民 三角 C 舞蹈 圆形 D 自由引导人民 圆形 13、潘天寿的《露气》采用的是哪种构图( )。 A 、三角形 B 、井字形C 、圆形 D 、曲线 14、下列作品属于水平线形构图的是( ) A 《阳关三叠》 B 《初踏黄金路》 C 《吉祥蒙古》 D 玉兰黄鹂 15、中国画《春夏秋冬四条屏》是近代( )重要代表作品。 A 、齐白石 B 、徐悲鸿 C 、吴昌硕 D 、 潘天寿 题 5、6配图 题 8配图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第一课美术概说 主讲:xx 单位:xxxx 中心学校 1.教学方法:讲解,2.欣赏 3.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分类。 4.教学难点、重点: 难点:美术的作用。 重点:绘画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xx 问好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美术课,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共同来初略讨论学习的问题--美术概说(板书课题) 三)新授: 美术的概念: 展示小型雕塑一个,绘画作品一幅。讲解美术的概念,着重强调“物质材

料”、“造型手段”、“空间”、“审美价值”。、美术的分类 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 、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绘画的分类略加讲解。) 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由于缺乏美术教学挂图及相关的幻灯片,所以应找些较大的图片,如单幅单页画、挂历中的画页等,同时应选用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学头像》、《临“太阳很足的晌午”》、《藏族妇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师。讲解绘画的概念,同时强调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现代绘画《钢水汗水》:反映了我国当代钢铁工人的社会生活,“钢水的产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表达了对钢铁工人的一种敬仰敬佩之情,从刻画细微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听见有人在说:“工人兄弟们,你们辛苦了!”、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 举例:茶陵一中进校门处的雕塑(圆雕)。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C、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 分类:A、日用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等) B、XX工艺(XX雕塑、装饰绘画) D、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各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公共建筑: 分类:民用建筑: 纪念性建筑:

2019年新人教版(2019秋)物理第4章第2节:光的反射

2019年新人教版(走进中考) 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 一、选择题 1.(2019上海)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45°,反射角为C A.0°B.30°C.45°D.90°2.(2019福州)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C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2018°3.(2019柳州)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如图所示中正确表示光的反射的是B 4.(2019威海)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D 5.(2019龙东)下列属于光反射现象的是D O 30° D.桥在水中形成 “倒影” B.放大镜把文字 放大 C.鸽子在沙滩上 形成影子 A.筷子好像在水面 处“折断”

A日晷B放大镜C玻璃砖D摇控器 6.(2019绥化)如图所示,下列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因与其他不同的是 D A.甲图潜水员利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B.乙图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 C.丙图群山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 D.丁图筷子插入烧杯中,看到筷子在水面处折断 7.(2019龙东·农垦·森工)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C 8.(2019漳州)图中的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D A.勺子的柄好像在 水面处折断 B.榕树下的树荫C.放大的文字 D.荷花在水中 形成倒影9.(2019大连)下列光现象中,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D A.从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B.用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C.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D.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的“自己” 2018.(2019齐齐哈尔)教室内用来放映投影片的银幕,表面是白色且粗糙的,其目的是C A.不反射光B.能折射光 C.发生漫发射D.发生镜面发射 2018.(2019天津)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B A.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B.地面发生漫反射 C.水面发生了漫反射D.水面不发生反射 2019.(2019三明)下列成语所描绘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C A.海市蜃楼B.立竿见影C.杯弓蛇影D.凿壁借光 13.(2019丹东)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反射现象的是B A.日食B.模拟望远镜C.拐弯处凸面镜D.手影 甲乙丙丁

最新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装饰画》教案3(1)

《装饰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装饰画的正确理解;如何学习装饰画的构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装饰画的基本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装饰画的基本特点;装饰画的风格与构图。 教学难点:装饰画的构图。 教学用具: 师:教案、课件等。 生:收集的图片,制作装饰画的工具等。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保持课堂纪律,打开教材,板书课题。 二、课题解释: 同学们,刚接触装饰画往往很容易对“装饰”一词产生误解,大家一般容易把装饰画仅仅理解为将形象根据一定的法则变化即为装饰画,认为装饰画就是将这些变化法则把握好,即可算是掌握了装饰画的创作规律;另一种认为装饰画变幻莫测无规律可循,无从入手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装饰画这一课,让我们来正确的理解装饰画。 三、装饰画: 1、装饰画的定义:运用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绘制而成的图画。 2、装饰画的种类:一类是运用工艺材料、手段绘制而成的(如刺绣、漆画、壁毯等),一类是运用绘画材料和工具绘制而成的(如壁画、广告等)。 3、装饰画的基本特征: (1)、装饰器物的合适性; (2)、工艺性; (3)、装饰。 四、装饰画的画法: (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理解)

1、从立意出发,将主观的感觉升为一种意境。 2、运用平面构成的原理,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构成处理,例如用嵌合法、叠合法等。 3、简化大的形体,以添加法丰富局部形态。 4、以微观世界的角度去揭示物体内部的组织结构。 5、抽掉多种具趣味性的物体形态间的自然逻辑关系,凭意念进行组合。 6、在物体的形态中掺入某些外在因素如光、影、风、温度等或旋律、节奏、速度等。 五、学生创作: 1、指导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进行装饰画创作,教师从旁指导巡视。 2、鼓励学生开动思维,积极大胆,展开想象力创作作品。 六、课堂小结: 请你谈谈对装饰画的看法?(同学们讨论) 七、作品展示: 选取学生创意新颖,具有特色的装饰画作品讲评,并展示给学生看。 拓展延伸: 1、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习装饰画? 2、装饰画构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bpmf部编版公开课教案

b p m f部编版公开课教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3b p m f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bp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 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 教学重点: 1、bp的发音方法以及识记。 2、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 3、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1、区别bp两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 2、声母和带调韵母的拼读。 教具准备:课件、拼音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老师知道我们一年4班的小朋友最爱交朋友了。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再去拼音王国游玩,再交两位拼音朋友,好不好 2.瞧,国王派单韵母家庭坐火车来迎接我们了,老师把它们请出来,我们一起跟他们打招呼吧。 3. 韵母朋友要按顺序排队上车,谁来帮他们排顺序 4.小朋友把它们的顺序都记得这么牢,这些韵母朋友可高兴了,瞧,它们都戴上了小帽子,老师选一组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跟他们打打招呼! 5.我们的课堂真热闹!看,声母家族也派了两名成员来了,他们是——(生:y w) 闯关:第一关:认识新朋友第二关:拼读音节第三关:书写关 6.刚才y和w告诉黄老师,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坐上声母列车去拼音王国认识新朋友,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你们想去吗但是!拼音王国戒备森严,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进去(ppt),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那就让我们一起上车,出发咯! 二、认识新朋友 (一)学习声母b

1.出示插图。现在我们来到了拼音王国的山脚下,请仔细观察,说说谁在做什么 2.指学生回答。 3.山顶上有一个大喇叭在广播,请跟老师读广播 4.我们把广播的“播”读得轻些、短些就是今天要交的第一个声母朋友b,看口型:读的时候,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轻轻把气吐出来,读的时候要比广播的播更轻些,短些。 5.示范---全班读---开火车正音。 6.思考:b像什么实物、动作(边想象说话,边引导编口诀,全班跟读) (二)学习声母p。 1.山上的广播正播放着动听的音乐,把谁给吸引来了他们在做什么 2. 我们把爬山坡的坡读得轻些、短些就是今天要交的第二个声母朋友p,p在读的时候先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把气快速送出来,全班跟读两三遍。 和p的发音有什么不同呢白纸示范,指名回答。小结:b没送气,p有送气。学生用手心试。 5。拿两张bp字卡检查读,男女读---开火车读。正音。 6. p像什么。(小旗),边编顺口溜。 和p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它们除了读音不同,它们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8.读儿歌“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左拇指朝上bbb,左拇指朝下ppp”学生齐读。 同学们轻松地闯过了第一关,给自己鼓鼓掌!接下来第二关可难了,需要同学们非常努力才能过关。 三、拼读音节关 1、我们的双胞胎兄弟一个好朋友也没有,我们来帮它们跟韵母交朋友好不好师:b和a两个好朋友站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音节ba。该怎么拼读呢大家看这个小女孩,她正用力地把b往前推,说明在读的时候声母b要快速滑向韵母a,要做到: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找课件演示推箱子)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美术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美术教案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欣赏-评述) (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 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 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 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 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 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 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 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 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 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 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 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第一课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本课为“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代表性美术作品的介绍和解析,力求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美术作品需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它们大都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内在的深层意蕴和理念。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创造的视觉形象,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还会蕴涵某种情感和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内在深层次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创作是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内在深层次意蕴,学会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这个作品的理念表达。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欣赏这些美术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意蕴 第二课弘扬真善美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艺术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功能。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作品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增强弘扬真善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学难点:理解作品说要表达的意思,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时数: 1课时

八年级物理上册 4.2光的反射学案新人教版

第2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2:什么是法线、入射角、反射角?什么是反射定律? 3: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吗? 4:镜面反射,漫反射 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然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__; 平行光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向着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__。漫反射_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 1、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光的反射规律: 活动1:认识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新人教版初中美术中考【试题】美术测试 七年级

美术测试整合试题(七年级) 1、我们在马路上看到路边的树越来越小的现象,是哪种透视规律( )。 A 、成角透视 B 、视平线 c 、平行透视 D 、二点透视 2、欣赏下面的作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1).这件作品按创作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来分属于( ) A.中国画 B.油画 C.版画 D.年画 (2)这件作品的作者霍贝玛是( )国画家? A 、意大利 B 、荷兰 C 、西班牙 D 、法国 3、这件作品取景运用的是( ) A 、平行透视B 、成角透视C 、平远法D 、高远法 4、下面图中透视有( )个消失点。 A .1个 B. 2个 C.3个 D.4个 5、下列那副绘画是利用了平行透视原理: A 《江山如此多娇》 B 《阿尔让特依的大道》 C 《向日葵》 D 《日出。印象》 6. 、下面四幅图片中,视平线在立方体下面的是哪一幅?( ) A B C D 7、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之一( )的一幅壁画《雅典学院》,此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 德为中心,运用了( )描绘了50多位各方面的学者。 A 达·芬奇 平行透视 B 米开朗基罗 成角透视 、 C 拉斐尔 焦点透视 D 达·芬奇 成角透视 8、色相性质相反、光度明暗悬殊的两种颜色,叫( ) A 相邻色 B 对比色 C 间色 D 原色 9、下列那种场景中适合运用冷色调来表现( ) A 、早晨的太阳 B 、春天的草地 C 、午后的操场 D 、夜晚的空荡教室 10、欣赏风景摄影《桃花园》 、油画《桃花谷》,你发现( ) A:二者都是表现的艺术美 B:摄影表现的是自然美,油画作表现的是艺术美,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 C 、二者都是表现的自然美 D 、摄影表现的是艺术美,油画表现的是自然美,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 11、色彩千变万化,描绘春天需要色彩,你知道色彩的三要素是( ) A:色相、明度、纯度 B:亮部、暗部、投影 C 、黑白灰 D 、无彩色 冷色 暖色 12、色彩的三原色不包含: A 红 B 绿 C 黄 D 蓝 13、下列色彩属于对比色的一组是( ) A. 红——黄 B. 黄——紫 C. 蓝——绿 D. 绿——紫 1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互为类似色调的是( ) A. 秋冬 B. 冬夏 C. 春夏 D. 春秋 题(2)配图 题(3、4)配图 题(7)配图

bpmf-部编版-公开课教案

b p m f-部编版-公开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3b p m f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bp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 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 教学重点: 1、bp的发音方法以及识记。 2、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 3、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1、区别bp两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 2、声母和带调韵母的拼读。 教具准备:课件、拼音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老师知道我们一年4班的小朋友最爱交朋友了。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再去拼音王国游玩,再交两位拼音朋友,好不好? 2.瞧,国王派单韵母家庭坐火车来迎接我们了,老师把它们请出来,我们一起跟他们打招呼吧。 3. 韵母朋友要按顺序排队上车,谁来帮他们排顺序? 4.小朋友把它们的顺序都记得这么牢,这些韵母朋友可高兴了,瞧,它们都戴上了小帽子,老师选一组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跟他们打打招呼! 5.我们的课堂真热闹!看,声母家族也派了两名成员来了,他们是——(生:y w) 闯关:第一关:认识新朋友第二关:拼读音节第三关:书写关 6.刚才y和w告诉黄老师,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坐上声母列车去拼音王国认识新朋友,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你们想去吗?但是!拼音王国戒备森严,需要

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进去(ppt),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那就让我们一起上车,出发咯! 二、认识新朋友 (一)学习声母b 1.出示插图。现在我们来到了拼音王国的山脚下,请仔细观察,说说谁在做什么? 2.指学生回答。 3.山顶上有一个大喇叭在广播,请跟老师读广播 4.我们把广播的“播”读得轻些、短些就是今天要交的第一个声母朋友b,看口型:读的时候,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轻轻把气吐出来,读的时候要比广播的播更轻些,短些。 5.示范---全班读---开火车正音。 6.思考:b像什么?实物、动作(边想象说话,边引导编口诀,全班跟读) (二)学习声母p。 1.山上的广播正播放着动听的音乐,把谁给吸引来了他们在做什么 2. 我们把爬山坡的坡读得轻些、短些就是今天要交的第二个声母朋友p,p在读的时候先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把气快速送出来,全班跟读两三遍。 4.b和p的发音有什么不同呢?白纸示范,指名回答。小结:b没送气,p有送气。学生用手心试。 5。拿两张bp字卡检查读,男女读---开火车读。正音。 6. p像什么。(小旗),边编顺口溜。 7.b和p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它们除了读音不同,它们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8.读儿歌“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左拇指朝上bbb,左拇指朝下ppp”学生齐读。 同学们轻松地闯过了第一关,给自己鼓鼓掌!接下来第二关可难了,需要同学们非常努力才能过关。

新人教版初中美术中考------美术重点

视平线:指眼睛向水平方向望去所看到的水平线,它随着视点变化而变化。 平行透视:也称为焦点透视。立方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它和画面所构成的关系叫做平行透视,在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也称为二点透视。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在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两个消失点。 景物写生的时候一般将景物归纳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中景一般是主体景物,要着意描写刻画;远景一般是背景,起衬托作用,为次要景物,刻画时应当概括、简练。 写生景物方法:首先选择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物,容纳后明确近景、中景、远景的基本关系。为了突出主题景物,对于那些影响景物特征的细节应予以取舍,要整体把握画面的疏密层次。 校园雕塑:雕塑艺术对校园空间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校园雕塑设计不仅要考虑雕塑与环境相协调,而且要考虑雕塑与校园文化的一致性。 纸造型的制作方法:1、切割与接合——可以借助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挖切割等方法进行插接可以利用纸条编接,也可以利用各种粘合剂粘接。2、折叠和弯曲——折叠的方法包括直线折叠、折线折叠、曲线折叠、折叠前最好用刀背刻画折叠线,以便折叠。 立体构成:自然万物丰富多彩,再复杂的形象都可以简化归纳成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等基本几何体。不同的材料,以这些简单形状进行各种构成组合。 校园沙盘制作方法:1、在校园平面设计草图的设计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制作比例,分配选择制作的内容。 2、按小组分别制作; 3、初步组合,从模型整体的空间、造型和色彩关系上进行修改; 4、添加环境装饰,完成制作。 黄金分割点:作画时,应将主体物放在黄金分割点上。黄金分割为1:0.618。 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 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村道(荷兰)霍贝玛平行透视树:近景、房屋:中景、山:远景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

新人教版光的反射导学案

《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光在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反射。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角、入射角等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2.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预习学案 【温故知新】 1.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传播。 2.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的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叫做。 3.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自主预习】 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和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分居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谈一谈: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发光的物体? ②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学生实验:让手电筒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上,从墙上找到光斑,改变光射向平面镜的角度,看看墙上光斑的位置是否改变。 猜想:以上现象遵循一个什么规律呢? 任务一.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学生自学课本65页的“实验探究”内容: 1、实验器材 2、弄清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学生按照课本65页的内容进行实验探究并填好表格,归纳出结论。 实验中你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任务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实验:手电筒光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到墙上有光斑,若射到课桌上能在墙上找到光斑吗? 为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65页“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学生讨论: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 知识应用:(1)我们为什么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答: (2)黑板为什么会“反光”导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答: 三、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学生自我总结本节知识点 课后反思: ⑴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⑵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 ⑶.确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四、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 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2、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 A.60° B.30° C.120° D.150° (3)一束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然后将平面镜转动θ角,入射光线保持不变,那么反射光线的方向将改变( ) A.θ/2 B.θ C.2θ D.0 (4)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说法是( ) A.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光的反射定律不适用于垂直照射 D.光的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光的反射现象

2020新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第1课造型的表现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教材从线条、明暗、体量和空间四方面介绍了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涵盖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等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勒脚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形式,鉴赏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理解造型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造型表现力,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三、教学重点:造型基本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造型要素分析艺术作品。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播放一组图片。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除了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造型作为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发展阶段 1、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线条、明暗、体量、空间 线条:展示一组图片:我们回顾人类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线条作为重要的造型要素,贯穿了世界艺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原诗绘画,还是现代绘画;无论是原始绘画,还是西方艺术,都将线条作为重要表现语言。线条究竟有何魅力吸引着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出示一组作品,提

出问题:比较下列作品中的线条,分别带给你了什么样的感受?《韩元仙仗图卷》中国画局部宋代武宗元《菩萨立像》石雕唐代《宴罢》装饰画古希腊总结:线条是美术创作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它在绘画、设计、建筑、雕塑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明暗:出示作品《圣母玛利亚》素描达芬奇意大利《女人像》线描马蒂斯法国提问:两幅作品的表现方法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总结,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光线照射必然会造成物体受光的不规则性,从而产生明暗变化。自达芬奇总结出,“明暗转移法”后,他就成为西方绘画表现力题干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体量:指建筑物或雕塑作品等实物的物质体积。体量的差异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上海世博会沙特场馆(建筑)双环(雕塑)空间:建筑、雕塑以实体空间关系体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而绘画作品则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虚拟性地表现出空间感。《阿尔让特伊的大道》 (三)、小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欣赏评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 2?能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历史课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回顾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 2?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历史文化资料和美术史料,和美术作品 相互印证与对照,进行探究学习。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师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自已收集的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四,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展示所选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图片和其他历史资料图片图表,以便于学生进行对照和比较。 2?可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讨论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并回顾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社会形态与思想信仰的一些具体表现,以便为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一定的分析和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浏览和初步欣赏美术作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兴趣选择一些准备深入欣赏和评述的作品。 2、欣赏 1.组织学生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欣赏并对作品中的视觉形象,艺术形式和艺术 语言进行初步的描述。 (1)欣赏分析《洛神赋图》,介绍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 理论;介绍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法则,是学生了解传统美术最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 (2)以《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灵岩寺《罗汉像》为重点进一步进行深入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验和认识。 (3)结合《富春山居图》的欣赏介绍文人画产生的历史及其特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4)以欣赏徐渭、陈洪绶和石涛的作品为重点,进一步了解这些注重主观表现的有创造性的文人画在丰富和发展传统美术上的贡献。 (5)结合宋瓷、明清建筑和民间年画的欣赏,进一步扩展欣赏领域并为树立更全面美术文化观点奠定基础。 (6)美术欣赏评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等想结合。力求提高学生兴趣。http://www.zhaojiaoa n.com找教案 2?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史前或上古时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含义或思想内容?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深层意蕴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有什么时候样的关系? 3、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围绕本课的叫心议题-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时代审美特征及其社会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讨论。 4.根据学生或小组准备的材料,分别对其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5.美术欣赏评述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学习,分组学习,课堂讨论等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