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第二,王羲之的书法功底。历代的书法家已经把王羲之尊为“书圣”,因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也就没有缺点可寻。因为定论认

为王羲之是完美的,王羲之是绝对的,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历代的书法家,包括后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等等众多书法几乎都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与中庸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书法的正统,王羲之之法也被书法届尊为正统之法,任何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是被成为叛逆的。但是违背王羲之的法则是不是都是坏的呢?有人说王羲之的法则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但是那些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已经不存在了。想想看,这种一出来就被唾弃的法则能够流传下来吗?当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正统之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一批书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字体相当一段时间以欧体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欧阳询,也间接发展了王羲之。当欧阳询被尊为欧体的楷模,后来的欧体书法者也就以欧阳询为标准,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超越欧阳询。而被欧阳询所临摹的王羲之,也就成为了更是高不可攀的巅峰。 王羲之的书法在书家看来是“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而且王羲之是“中庸之美”。这种标准被看作是书法的终极状态,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限制。当我们把王羲之等同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王羲之已经成为了一个儒家思想在书法界的孔子,是不可动摇的圣人。而后的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书法家拿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当然也就无可比拟。怀素、张旭、王铎比起王羲之过于豪放,欧阳询比起王羲之过于呆滞等等之类的评论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封建社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的翻译(林丽娥教授) (2010-08-28 16:42:08) 今依日本二玄社《十七帖》原色法帖進行翻譯,計28則尺牘。 【本文】(1.郗司馬帖)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已)具,示復數字。 【翻譯】 十七日這天,信已寫好了,本想請郗司馬(王羲之的妻弟郗曇)帶去,還未啟程,當天就得到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撫)的來信,甚感安慰。要說的的話已都寫在先前的信上了,這裏只簡單寫幾個字作為答覆。 【本文】(2.逸民帖)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 【翻譯】 我上次東行,略見當時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隱居當逸民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你(王羲之的妻弟郗愔)怎麼現在才又提起,像是夢中的話哩!沒有機緣見面,甚為感歎,書信中何能盡表我的心意? 【本文】(3.龍保帖)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翻譯】 龍保(王羲之的幼輩)等人都平安,謝謝您。很想見您舅舅(遲,待也),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好久、好遠呀! 【本文】(4.絲布衣帖) 今往絲布單衣財(才)一端,示致意! 【翻譯】 茲送上絲布做的單衣,只此一件,聊表一點心意! 【本文】(5.積雪凝寒帖)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歎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翻譯】 算算日子,和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撫)分別,至今已廿六年了,雖時常有書信往來,卻難以舒解久別思念的情懷。讀您先後寄來的兩封信,只更增加心裏的喟歎和感慨!最近積雪未消,天氣嚴寒,是五十年來所未曾見的景象。想您近況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間,或能再得到您的來信。方今歲月漫長,要從那裏說起呢? 【本文】(6.服食帖)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翻譯】 我煉丹服藥雖久,功效還是不怎麼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來,大概還是差強人意的。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愛為要。寫這封信時,有無限的惆悵! 【本文】(7.知足下帖) 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 【翻譯】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十分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被冠以书圣之称的便是王羲之,可见他的书法之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是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吧。下面是为你的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早年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 __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 __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人物生平 袒腹东床 主词条:东床快婿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这里地既隐僻,又当时令特佳,所以很高兴 您能前来。这封信的用意是期待您能回信。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王羲之 (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别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国籍东晋民族汉族涨知识!他们是古代书法界的泰斗中国古代的十大圣人这些匠人伟大了整个艺术史!人物生平听语音入木三分主词条: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神龙兰亭》袒腹东床主词条: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

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王羲之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十七日先发的书信,郗司马未去,今日有得到阁下的书信,非常高兴。先发之信已经说的很清楚,今只又副简短几个字 郗xī(古读chīㄔˉ)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沁阳县。姓。 慰去 马具

足 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我以前在东山的时候差不多也看过不少好山好景。我要隐逸之民的想法已经好久了,阁下你最近回我信时怎么对我的想法不与关注,尽谈些不着边际,似梦中的话语呢没有机会当面表达的向往只情真是令我叹息。仅凭着封书信怎么说的清楚呢耶? yé? 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独不怜公子姊耶”。是耶非耶。? 古同“爷”,父亲。? 矣? yǐ? 文言助词(a.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如“由来久矣”,“悔之晚矣”;b.表示感叹,如“大矣哉”)。? 耶?

yē? 〔耶稣〕基督教的创始人。 等 观 悉 粗

梦民 何 叹 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迟舅

耳 至隔 平 龙 丝布帖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兹送上丝布做的单衣一件,聊表一点心意。《丝布衣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四通尺牍 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慨? kǎi? 情绪激昂,愤激:愤慨。慷慨。? 叹息,叹气:慨叹。感慨。? 豪爽,不吝啬:慨允。慨诺。慨然。 顷? (顷)? qǐng? 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碧波万顷。? 短时间:顷刻。有顷。少顷。俄顷(很短的时间)。? 刚才,不久以前:顷闻。顷接来信。 冀? jì?

王羲之《十七帖》原文和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原文和译文 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将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 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欧阳询书法作品欣赏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suzuo)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suzuo)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

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这里地既隐僻,又当时令特佳,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这封信的用意是期待您能回信。 8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译文:天鼠膏治耳聋,是不是真的灵验?如真的有效,则是我需要之灵药。 9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译文: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得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 10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译文:足下今年刚好七十岁吧?知道你身体很健康,这是大可庆幸的事。推想你会勤加保养。我即将六十岁了,按照一般的人生规律,能活到这个年纪也不容易,算是我的大幸。但担心往后的身体变坏,可能会窘局难堪。正是这个原因,我想近快到你蜀地,一游汶岭。这不是随便说一说的,足下你尽管多加保养身体,等着我来游的这一天。不要以为是虚言,如果能完成我们这一计划,可以说是当今的一段奇事了。(正字是王羲之祖父讳,故改为政。初月帖中同。) 11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译文:去年夏季您送致的邛竹杖,都收到了。此间士人中许多人年纪已老,我随即将这些邛竹杖分送给他们了,并告知他们是您从遥远的益州送来的。 12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译文:您信中所说的巴蜀山川的种种奇胜之处,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叙。您那儿山川奇异,更使人感到游览观瞻才能意足。可以成行,当请您迎接,如果迟误这一机会,真当以日为岁了。您镇守巴蜀,朝廷不会有调动之理。真想趁您还在巴蜀任上是与您一起登汶岭峨眉山而还,那才是不朽的盛事。 13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译文:您所在的益州,盐井、火井都有吗?您亲眼见过吗?想广布奇异之说,请来信告知。 14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译文: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第一帖开始因是“十七”两个字而得名, 1 郗司马帖【原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释意】此帖致周抚(周抚为王羲之好友,当时周抚为益州刺史,在今四川。而王羲之在南京、会稽,书信一直不断)十七日先写了一封信托郗司马(为郗昙,郗鉴之子,是王羲 之妻舅)带去,但他还没走。今天我又收到您(足下为古代对对方的尊称,大致等于我比 你低的说法)的来信,心里十分快慰。先前那封信已经将我意思写的非常清楚了,这里只 再附上几行字请郗司马一起稍去。 2 逸民帖【原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 ,书何能悉。 【释意】此帖致郗愔(亦为王羲之妻舅)。我前日向东去,(为王羲之去官后到会稽,会稽在金陵东。)略见沿途风景很是好。我想隐居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一直在等什么 不肯做决断呢?我回想与您谈隐居事,好像是在梦中一般。现不得与您见面而谈,徒有叹息。书信怎么能说得清呢。 3 龙保帖【原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 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释意】此帖致家族中人。龙保等身体安好(龙保为王羲之晚辈),承蒙您问及,谢谢了。想见您的舅舅一面,我才能放心。与他相别真是好久了。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才(通财)一件,仅表薄意。 4 积雪凝寒帖【原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此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释意】此致周抚。算算时间我与您相别已经二十六年了,今天我们虽然常常书信往来问候,但是不能放下思念。读您先后来的两封信,只能增加感慨和叹息。这里大雪所积,非 常寒冷,五十年来所没有的气候了。想来您还是老样子,希望来年夏秋之间,还能再次得 到您的书信。岁月悠悠,又从哪里说起呢。 5 服食帖【原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 【释意】此至周抚。我服食很久了(服食为东晋人炼丹服药的通称,意想做神仙),效果还是不好。大概比去年还算可以。您要保重身体为上,我在写这封信时,心里只有惆怅。 6 知足下帖【原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释意】此至郗愔。听说您要出行到吴郡了,想那个地方离家太远,也不合乎人的居住。叔(指郗愔弟郗昙)要向西走?等候您的回信。

欣赏王羲之书法1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鉴赏论文

论文摘要 王羲之,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而他所作的《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键词: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王羲之 在上绍兴书法课之前,就已经知道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他的了解止步于他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之一。他的行书写的飘逸而不失秀美,将中华民族的书法审美推上了新的台阶,他的行书笔法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自他之后,已再难超越。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书圣”。并且,还知道他的儿子王献之,草书大家。以及“十八缸”的故事,这些历史书上都多有介绍。 而从语文书课本中,我学到了《兰亭序》,了解了王羲之的家族背景,生活概况,以及《兰亭序》的创作地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脑中构想了王羲之及当时的贵族举杯共饮,吟诗作赋的场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现在的绍兴。也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对“书圣”笔下描写的这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而这次也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来到兰亭,观赏美景。还

有,从一些课外书之中了解到王羲之喜欢鹅,在现在绍兴兰亭,也依然有一个仿造的鹅池。 现在,在绍兴书法课上,还从老师的讲述里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例如,“王羲之从叔叔王导那里获益良多”,“王羲之曾在家族蒙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羲之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与卖扇子老婆婆的故事”,“王羲之拿抄好的经书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如何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东床快婿的故事”……都让我对书圣除了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通过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之所以在我国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而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之创作背景 通过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知道,《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说到王羲之,人们想到的第一印象自然就是他那“书圣”的身份。王羲之出生在名门世家,而且家中的长辈,像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虞、王敦都是精通书法的大家。虽然父亲早逝,王羲之被寄养在王导家中,但是他还是拥有优越的生活以及优异的学习环境。少时的王羲之师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又受到王虞的指导。加之其后来游览名山大川研究前人书法家的作品,令其能够集众家之长开创出一种新的格局。 也许有人会说后来有很多书法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难道就不能取代王羲之吗?这样就要从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和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了。其实中国的汉字发展过程中,是有几次重大的变化的,其中一个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影响都很大的一次就是秦汉之际篆书向隶书的转变。在先秦是篆书系统的天下,是象形的字。而从西汉开始转为象意的隶书,这其中的变动自然是很大的。在隶书系统刚开始的几百年中,虽有钟繇的楷书和张芝的草书,但他们都是比较初级而质朴的阶段,正真意义上的书法艺术觉醒并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到了王羲之那里,才有了质的变化。 王羲之的确师从前人,不过并没有循规蹈矩只是一味的模仿前人。在吸收了众家的长处后,自行消化。王羲之书法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完全是自然而为的。他的书法正好符合中国人的对于美的审视理想,字体姿态丰富而不张扬,冲和雅致,刚柔相济,

体态丰盈又不失法度。所以世人愿意尊其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传摹传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29篇高清合集(附释文译文)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单独成“帖”,编排顺序上也是大有讲究,从开始的从容点画、字字清晰流畅,到中间的恣意奔放,到《青李来禽帖》以楷书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洒,纵贯起来犹如一整篇交响巨制。此帖收入各家法帖,是为千古以来,可谓草书教科书。 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收到您的来信,甚感欣慰。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丝布衣帖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译文】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料一件,仅表薄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来您近来一切安好,希望明年的夏秋时节,还能再收到您的来信。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 王羲之《十七帖》之服食帖。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

《王羲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王羲之学书法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七岁善书窃而读之恐不能秘之 待尔成人,吾授也不盈期月 2.翻译句子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3.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 认识: 参考答案:

1、(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2、C 3、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4、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参考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