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竞争与效率

第四讲竞争与效率

第四讲竞争与效率

第四讲竞争与效率

(完整版)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与效率比较

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与效率比较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结构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研究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与效率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经济效率来分析各个市场结构的特点。 目前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四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 这四种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市场结构中的厂商的价格决策、产量决策都不相同,其竞争策略和竞争程度也不一样,因而经济效率也就不同。 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结构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 一、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对比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垄断市场较低,完全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其具体分析如下: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所以,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且等于最低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且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较低,且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

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推动力

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推动力 今年10月1日,比尔·盖茨在访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时表示:“很多人认为美国和中国及印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竞争是一场零和游戏,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这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不一定要分出胜负”。盖茨否认外包威胁论,称计算机领域竞争没有败者。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推动力,良好的竞争可以实现多赢,并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确实没有失败者。 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企业在比较规范的市场条件下,随着竞争的发展,经过初级的优胜劣汰,终将会使企业间形成一定的平衡,在某一领域、某一产品上相关企业各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就会转化成为发展而竞争。在一个有序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你追我赶,必将推动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健康发展,就必须以全新的意识营造全新的竞争条件和筹码,并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但得不到新的市场,还会失去原有的市场。而加强管理创新才能对未来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各种参与竞争的举措。比如,半导体是50年前发明的,可现在的集成电路,每一台电脑,核心还是1950年发明的半导体。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天性。一个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制定正确的产品竞争战略并正确地运用之。过去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靠的是科技、质量,而现在却要强调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企业在竞争生存中的企业形象的树立和维护、品牌的打造和管理、政府关系的协调、媒体公共传播以及企业的危机管理等等。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导致了科技含量的飞快趋同,而规范化、程序化的生产又导致了同类产品质量的近似,所以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服务和公共关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把它看得比较消极,实际上企业有危机感很重要,然而竞争又何尝不是企业共同发展的动力呢。

市场竞争分析与市场竞争战略

啊啊第六讲市场竞争分析与市场竞争 战略 第一节 *市场竞争的基本性质分析 *企业应采取的基本战略描述 客户营销者竞争者 竞争者对市场供给、需求以及相互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市场竞争分析对于做好市场营销是非常必要的。 可参考教材第八章,菲利普.科特勒《竞争优势》、《竞争战略》 一、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 1、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 承认竞争、敢于面向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善于竞争 2、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和市场差别 自然界的现象 人类社会的现象 利润也来源于差别 3、差别的多样性

市场差别效率差别效益差别收入差别 经营差别能力差别价值差别知识差别 信息差别时间差别空间差别资源差别 地位差别身份差别 4、市场竞争既承认差别,并必然会制造各种差别,差别就是市场发展动力,因为市场差别是市场利润的源泉。 5、市场垄断就是制造并保持市场差别,从而获取高额垄 断利润。 6、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体制,维护正当市场 竞争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二、市场竞争的格局与市场垄断的性质 1、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 关键变量: *竞争者的数量、规模 *竞争者的能力水平

2、市场垄断的类型与性质 市场垄断行为是利用各种独特专有的市场优势资源(特权、物产、特长、特技、个性化…),故意制造并保持其与市场竞争对手之间的市场差别,以获取较大市场差别的市场垄断利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定程度的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几种市场垄断形态: 自然资源型垄断——特权 技术型垄断——技术障碍 资本型垄断——资本障碍 行政型垄断——特权、关卡、专卖、专营 文化型垄断——品牌、理念、服务 第六讲第二节第2张15:30 3、维护正当市场竞争,反对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垄断。 4、复关、入世与拆关。

【面试题目】竞争是效率提高的关键,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个人与个人之间竞争的看法。

【题目】竞争是效率提高的关键,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个人与个人之间竞争的看法。 【参考答案】 “竞争是效率提高的关键”,这句话告诉我们竞争能够提高效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对于竞争与效率的关系,我认为应该辩证看待。有序有力和有效的竞争确实能够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竞争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过度竞争不仅对效率的提高无益,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一,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在竞争中,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人在竞争条件下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在竞争中能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比较实际的评价。在实际工作中,适度的竞争机制,能够使组织成员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第二,但如果过分强调竞争,就会造成竞争者在工作中对合作予以抵制,例如在信息上相互封锁,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予以保密等作法,对单位或组织的利益产生损害。唇亡齿寒,没有了整体利益的提高,个人价值也将失去依附。竞争产生动力,合作孕育生机。没有竞争,事物发展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而没有合作,双方都力图损人利已,使得竞争成为恶性竞争,变成损人不利已的竞争。 第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其实就是调动全社会各主体竞争意识,同时保持社会主义优良的团结协作合作意识的结果。我们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方面,将个人、企业、政府等各类主体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得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正是我们在竞争中的保持了充分的合作,从而避免了恶性竞争的扩大化,避免了大量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扰乱市场秩序等现象的发生,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使得我国经济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充分的竞争和良好的合作中得到飞速发展。 而作为一名可能要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我应在工作中树立一定的竞争意识,更应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保持友好的竞争的工作态度可以让我们的工作不断地精益求精、做到少出错、不出错;更重要的是要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大局为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在团队的力量下将一切工作做好、做真、做实,将自己逐渐培养人一名人民满意、群众放心的优秀公务员。

国防工业运行效率与市场机制作用_基于生产效率与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与竞争效率的分析

23 2008 9 国防工业运行效率与市场机制作用 基于生产效率与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与竞争效率的分析框架 !杜人淮 内容提要:提高国防工业运行效率,是国防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市场经济制度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佳的一种经济制度,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实现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密切相关。就国防工业而言,依靠市场机制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就是要在一定的政府制度下,通过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提高国防工业运行效率的功能,应当在不损失规模效率的前提下谋取竞争效率的最大化,或在提高竞争效率的同时兼顾规模效率。关键词:国防工业 效率 市场机制中图分类号:E426 48 文献标识码:A 作者: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文职。 一、生产效率、配置效率与市场机制 从资源的使用角度理解,通常认为,如果在不 减少生产人们评价更高的其它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某种产品和服务是不可能的,那么该资源的使用就是有效率的。效率的实现,一般需要满足生产效率(Pr oductive Efficiency )和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两大条件。生产效率是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当一定生产要素分配于不同产品或服务生产时得到最充分利用,从而获得最大的产出。配置效率是整个经济的效率,是一个经济的全部生产资源与所有人的总经济福利之间的对比关系。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实现与市场机制作用密切相关。 我们假定,军工厂商的产品组合包括军品和民品,若厂商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给定,当军品和民品的组合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 F )上,军工厂商就实现了生产效率,如图1中的D 点,这说明用于生产军品的生产要素和用于生产民品的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同样,如果从再生产过程来考察,要维持这种生产效率,必须使市场上买者对军品和民品的实际需求与厂商军品和民品的实际生产与供给相一致。由于厂商的军品生产由国防需求决定,而国防需求又主要取决于国家安全环境、军事战略目标和任 图1 生产可能性曲线 务、军队装备现状和发展目标等因素,因而政府对军品的需求的改变,经常使厂商的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的组合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 PF)以内,如图1中的F 。F 表示军品和民品生产资源分配比例给定条件下,当军品需求由M 0减少到M 1时的军品与民品组合,此种情况表明厂商的生产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无效率,且军品生产的效率损失为M 0-M 1。由于一定时期政府对军品需求的规模比较刚性,因而厂商的军品生产效率损失就必须由民品的生产来弥补,使民品的生产规模由C 0增加到C 1,从而使军品与民品的组合重新回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如图1中的E 。因此,为了使军工厂商的生产有效率,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而且还应当进一步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作用,以弥补政府职能的缺陷或补充政府作用的不足。对厂商来讲,引入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是要根据产

竞争的四种形式

商业界更多的探讨企业之间的各种竞争关系,竞争通常发生在某一个产业内,在一个产业内互相竞争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有四种形式。产品竞争,市场竞争,管理竞争以及人的竞争。 产品竞争是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通过加快推出新产品,或者努力提高现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来打击对手。产品竞争阶段企业之间的主要竞争战场不在市场上,所有参与产品竞争的企业几乎都将主要战场放到了产品研发部门,以及具体的生产部门,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全新的产品以及提高生产流程中所有可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步骤的改进。竞争对手之间的主战场就是生产单元。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仍然归属于产品竞争阶段。比产品竞争阶段更高一级的将是市场竞争阶段。 市场竞争的主要关键点是发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强调的是深入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在客户还没有明确发现这些需求的时候就提供一些信息来启发客户,从而在客户意识到需求之后,立刻给予满足。市场竞争的主要战场在充满客户的市场中。参与竞争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于销售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全力提升企业市场的创新能力,发现客户需求的能力,提高维护客户关系的能力等。70年代末期美国的各个行业几乎都在这个层次上展开竞争。这也是被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卓越表现逼迫的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中国各个行业中,仅有少数几个企业已经比较成熟地在市场竞争的层面与对手展开周旋了。然而,比市场竞争更加高级的竞争形式将是企业之间的管理竞争。 管理竞争其实是效率的竞争,是管理层各种指令,决策被执行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之间的比较和进步。它强调的各个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协调,管理竞争除了可以以节省成本为目的,也可以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管理竞争的主要战场在高级管理层之间展开。具体的场所通常是公司的会议室,企业的报刊,宣传阵地。企业之间较量的是整体队伍反应的速度和执行的力度等。美国诸多领域的领头企业几乎都是通过管理竞争来获得竞争中的优势的,有些甚至保持领先20多年,如杰克·韦尔奇领导过的通用电器。但是,随着1989年,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为主的系列图书的面世为分水岭,企业之间的竞争进入了另外一个高度,那就是人的竞争。 人的竞争是企业之间目前最高水平的一种竞争形式,涵盖了以上的各种竞争成份,不论是企业中的销售部门还是生产部门,或者营销部门以及物流部门无一例外地在人的水平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目标是企业中所有人完成任务的意愿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企业的行为其实就是企业中有组织的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由其对待目标的意愿和能力来决定是否可以有效地完成或者是否会完成。意愿是由三个因素制约的,那就是人的信心,对组织的承诺以及个人完成任务的动机。人的能力也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那就是其知识结构,经验以及技能。在企业人的水平上竞争的场所将是企业以内的任何部门以及企业以外的市场。

竞争与效率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竞争与效率 经济效率和竞争的关系至少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这个形象比喻。的确,在价值理论中,随后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是涉及竞争性经济的运行中所产生的规范问题的。因而在这个论题上,任何短小的篇章肯定多少带有作者本人的特殊风格,提及的也主要是作者最有兴趣的那些论点。所以我将主要讨论(静态的、局部均衡的)完全竞争经济模型的特征,以及近来它的用途如何被推广,从而增加了我们对更大范围的各种现实市场的了解。而整理出竞争在诸如熊彼特(Schumpeterian)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社会信息存量的加总和传递,或者技术优势的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的工作,则必须留待他人去做了。 对我的目的来说,幸运的是竞争模型的历史发展已经由施蒂格勒(Stigler,1957年)全面地作了分析。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该模型的公式化表述,是由奈特(Knight,1921年)的著作完成的。有意思的是要注意,要做的最后一步改进就是资源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即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原文为“存在”(exist),疑误。——译注)。在其见解深遂的结尾部分,施蒂格勒指出,没有这最后一个因素,竞争也能在一个市场之内发生。(一个含有李嘉图(Ricardo)地租的农业市场就是如此。) 他主张“市场竞争”这个词应该用于描述这类状况,而在有产业的流动性的情况下,方应使用“产业竞争”这个词。我要讨论的研究成果将涉及的是相反的可能性:完全可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这样的状态,即竞争未必在一个具体的市场内发生,但厂商(和资源)却被假定为可在产业间完全流动。 从逻辑上说,在保证各市场间的收益均等化方面,进入和退出的作用并不限于那些技术上可行的,由大量厂商占据,并且每个厂商都能够达到一个营运的有效规模的情况。大概可以预料,甚至在“自然垄断”的条件下,利润的诱饵仍有助于弄懂竞争理论的一些相关结论。实践上对这一论点所作的最令人鼓舞的解释,是美国近来对航空业的放松管制。之所以做到这一点,部分地因为资源(飞机)在各市场间的自由流动使政策制定者相信,没有经济管制的愚蠢效应,依然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经济实绩,尽管绝大多数城市间的航空市场都是自然垄断的,并且可以说,没有人会赞成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大量厂商参与竞争。因而至少将一部分竞争性的规范扩展到容纳这些情况的需要,已变得突出起来。 在一篇经典的文章中,德姆塞茨(Demsetz,1968年)指出了一条途径,用于切断垄断性地提供某些报酬递增的服务与在任一时点上提供服务的厂商这边所作出的垄断行为之间的广为理解的联系。通过指出市场内部竞争的不可能性,并不一定排斥为市场的有效竞争这个论点,德姆塞茨向传统的定论——即对付技术上自然垄断的唯一有效办法是通过经济管制或公有企业——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德姆塞茨选择在特许权投标方案的情况下阐述他的思想,在这个方案中,不是将特许权授予那个向市政资产支付最高一次总付额的厂商,而是授于那个能以最低的价格为市场提供服务的厂商。后来的学者们批评了这个方案,反对把它作为一个政策主张,他们集中于讨论由沉入成本和不完善的合同所引起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德姆塞茨试图直接抽象掉的。然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特许权的投标这个例子可能已是一个适当的说明性选择。因为它在厂商和市场之间引进了一个新的机构——特许权拍卖商——这个解释似会淡化以下两者间的联系;即对为市场而竞争所作的分析与早期对自由进入和退出在保障有效产业竞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观念。而且,德姆塞茨简单的投标方案无法处理现实当中垄断者提供两种或多种技术上有联系的服务的情况。 由鲍莫尔(Baumol)、潘萨(Panzar)和维利希(Willig)(1982年)发展起来的可竞争市场理论(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被最实用地视为一种把新古典的长期竞争性均衡(局部均衡)理论推广到规模收益递增情形的尝试。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模型,作为

《管理经济学》(二)-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二)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比较分析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关门点决策 4、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状况分析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 6、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7、论价格歧视及其条件 8、论一级差别定价、二级差别定价和三级差别定价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9、论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与企业决策 10、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11、寡头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 12、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13、卡特尔定价与价格领导的含义与应用 14、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5、运用某一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的定价与产量决策 16、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17、企业不同的定价实践与应用 18、市场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以某市场为例 19、长期投资决策原则与应用 20、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3题——20题,可以加副标题。如第20题,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广告战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有关竞争与效率

有关竞争与效率、垄断与效率的评价 1.宗方《垄断效率的新思考》,《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危怀安、喻琼《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另一种观点》,《江汉论坛》2004年02期 3.周小梅、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若干问题——兼与彭武元、齐方云先生商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郭戎《有效垄断的含义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经济问题》1999年04期 5.马思明《垄断的经济学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06期 6.恭维敬《西方经济学家的垄断利弊之争》,《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7.柏宝春《我国商业银行垄断与竞争效率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8.杨德勇、王桂贤《我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的经济分析》,《财贸经济》2001年12期9.郑月萍《垄断、竞争与政府政策》,《理论探讨》2001年06期 10.葛丽芳《加入WTO中国急待摆脱低层次竞争的桎梏》,《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1.杜经涛《关于我国金融业垄断与竞争问题的几点思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2.杨德勇《垄断与效率: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报学报》2001年12期 13.宋安、景建学《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垄断与效率的辩证分析》,《生产力研究》1999年06期 14.陈聚祉《论竞争、垄断与效率的关系—兼评戚聿东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南开管理评论1997年04期 15.戚聿东《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兼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指向》,《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16.张文龙《就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向的几点思考》,《经济论坛》2005年18期17.李保明《关于竞争与效率问题的若干误区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6期18.高云虎《竞争与效率:电力改革的目标选择》,《宏观经济管理》,2002年03期19.祝玉峰《竞争与效率关系原理的再认识:以西部为视点》,《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0.陈皆明、陈通明《社会竞争与效率、平等和公平》,《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05期21.李保明《竞争的自由与经济效率》,《经济评论》2002年04期 22.郑才林、唐茂华《论企业的过度竞争与良性竞争》,《唯实》2002年01期 23.邢守达《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几个制约因素》,《浙江金融》2005年07期 24.江涌《漫谈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关于合作》,《求是》2004年04期 25.丁秀斌、金寅圭《解读经济学中的“效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26.杨惠馨、陈莉《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思考》,《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7.徐凌云、苏湘赣《市场结构范式选择:完全竞争跨向寡头垄断》,《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5期 28.殷伟《欧盟银行业一体化的竞争效率与分析》,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4月 29.李义平《管制竞争与效率》,《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5月 30.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研究》1999 年第8

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

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 (一) 帕累托效率 如果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二)实现帕累托效率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在交换方面实现了交换效率;在生产实现了生产效率;资源在不同的产品之间的配置实现了配置效率。 假设在一个经济中有A 和B 两个人,利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 )和资本(K),生产两种产品A 和B 。 1、交换的效率 A B X Y X Y M R S M R S = Y Y B 交换契约曲线 2、生产的效率 X Y LK LK M RTS M RTS =

生产契约曲线 3、配置的效率 M R S=M R T X Y X Y Y0 Y1 O X1 X0 X 图12-5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三)按照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每个商品都有个市场,而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每个厂商和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他们都面对同一价格,那么这个经济均衡时的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1.交换效率条件的满足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表达为各个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 市场经济中,每个消费者都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商品数量达到效用最大化,最优选择遵循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的原则。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消费者都是价格接受者,都面临着同一组价格条件,所以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消费者也都相同。即:

A B X XY XY Y P M RS M RS P = = 也就是说,交换效率条件得到满足。 2.生产效率条件的满足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表达为任何两种商品的生产对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必须相等。 市场经济中,任何商品的生产如果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在技术选择上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价格之比。完全竞争的条件也包括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所有厂商面对同一组要素价格,因而有: A B L K L K w M R T S M R T S r = = 生产效率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3.配置效率条件的满足 最后是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任何生产者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由于边际转换率可以表示为两种产品边际成本的比例,所以此条件可以表示为: X XY Y M C dY M RT dX M C =- = 竞争性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P =MC 。既然是这样,那么,A A P M C =, B B P M C =,因此,有: X X XY Y Y P M C M RT P M C == 完全竞争条件下,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转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效率的国际比较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效率的国际比较 摘要:在对商业银行效率概念分析和 效率分析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0家国内银行和6家外国银行2003~2005年的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低于国际先进银行。基于2005年的数据,运用单要素指标分析 法对我国与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效率、成本效率和资产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较低,资产获利能力普遍较弱,资本收益率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只有不断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各项改革,才能使银行业不断地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银行业的效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决策单元;DEA; 规模收益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向外资完全放开银行业市场,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逐渐没有了地域、客户和业务的限制。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

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全面提升竞争力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 紧迫任务。银行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是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增强竞争力意义重大。亚洲金融危机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自身银行系统效率的低下,可能会使其受到国外金融动荡局势的冲击,使国家经济资源遭到破坏。入世后,效率较高的外资银行将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银行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效率高的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识别有效率和无效率的银行,鉴别经营最佳的银行,分析商业银行效率的变化趋势,可以检验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效果,为监管当局评估监管效果、调整监管政策提供必要依据,还可向银行管理者提供对分支机构进行业绩考核 和决策的参考依据。在这个背景下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对比其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

银行业运行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分析

银行业运行效率和核心 竞争力分析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中国银行业运行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战略转型 2005年中国银行业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战略转型"。虽然目标一致,但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的重点上则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传统上片面追求"大而全",粗放式、外延型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发展战略急需调整。 围绕更新观念、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的思路,以交通、招商、民生、中信、光大等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找到了五大方向作为重点出击点。 首先,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在总资产中,适当提高本外币债券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票据贴现的比重,逐步提高个人信贷比重,逐步提高贸易融资比重。其次,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积极发行一定量的金融债,提高主动负债的比重,以增强商业银行对负债的整体调控能力。第三,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努力实现从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向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客户结构转变。第四,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顺应批发业务逐渐萎缩的发展态势,股份制商业银行明显加快了发展零售业务。第五,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比高达90%以上,非利息收入比重一直偏低(见图 1)。 二、公司治理

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体制所造成的,打破金融垄断、放松金融压抑、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必然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光明之途。 (一)股东性质视角 按控股股东性质分析,中国的银行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中央政府控股(工农中建交)、央企控股(中信、光大、招商)、地方国企控股(浦发、华夏)、地方财政控股(兴业、广发、以及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民企控股(民生、浙商)、外资控股(深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银行体系固有"条块结合"的金融产权安排仅靠银行内部所有权结构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告别旧体制,废除"官本位"和"行政级别"的影响,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机制完全转变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有赖于以政府转型为核心的政经体制改革的推进。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公有金融产权结构",从法律角度来讲,国有银行的财产权是明晰的,无论是物权还是债权,都可以明确其法律归属,即国家。但从有效产权上讲是不明晰。名义上使用权、收益权和让度权都属于国家,在理论上这些产权由国家占有,国家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但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主体必须通过其代理主体政府来实现其产权要求。因此产权的归属实际上是政府。政府对国有银行行使产权对应的相关权利时,又必须通过国有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作为代理机构来实现。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股份制改造、外资战略投资人的引入、海外上市,法人治理在若干制度环节和技术环节正在发生着变化。一是中央汇金公司以及其他代表中央政府的部门(财政

市场竞争与效率: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市场竞争与效率: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摘要] 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垄断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有产权的大量存在有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内各地的市场化进程产生显著差异市场化程度可以反映各地的市场竞争状况。本文使用行业内非国有产权的比例、各地的市场化指数以及市场集中程度来反映市场竞争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市场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对于增加产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改善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市场竞争;国有产权;效率竞争能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观点已经被普遍认可垄断的各种弊端也被经济学界所关注。但是对于竞争的积极作用有多大、垄断的损失有多高相关的定量分析并不多见。本文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实证研究竞争对于我国工业行业效率的影响。一、竞争程度的度量产业经济学中主要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对竞争程度进行衡量。如果市场集中程度高说明竞争程度比较低;反之则相反。反映市场集中程度最直接的指标是行业中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或者资产、产值等)占整个行业百分比通常选择最大的4家或8家企业所占的百分比(分别记为CR4和CR8)进行衡量。本文认为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一些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存在的因素。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很多限制市场竞争的因素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些行业仍然维持着高度的

行政垄断限制非国有经济(特别是内资民营经济)的进入;区域市场分割严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国内各地之间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非国有经济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融资受到严重制约。虽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但国有产权的影响显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特殊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国有企业中的实际控制者并不需要为企业经营成本负责。掌握国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主管部门、企业领导人、企业职工出于部分利益的考虑往往追求企业规模最大化、企业总支出最大化等目标这就为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提供了产权基础。为了避免这些不正当竞争的大量出现政府对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严格限制为他们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第二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我国的政策体制能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为下一步的改革设置了很多障碍也直接限制了市场竞争的顺利展开。第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政策负担以及预算软约束导致其效率低下。如果离开行政管制的保护它们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所以政府对国有企业大量存在的行业设置严格的市场进入壁垒限制民营经济的进入。目前我国存在限制市场竞争的一些现实问题都和国有企业的存在、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有关。根据这一现实本文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当中非国有产权的比例来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相对高低。非国有产权比例越高表明限制竞争的力量越大竞争越不充分;反之则相反。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市场集中程度的影响。通过考察我国工业内部37个

效率_效益及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_林融

第12卷第1期1998年3月浙 江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Zhejia ng U niv ersity №1Vo l.12 Mar.1998 效率①、效益及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林 融 葛四友 一、引 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有无数的事例证实了这一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观念往往经不起真正的科学检验。在伽利略的惯性定律建立之前,人们总是认为物体必须受到力的作用才能运动。伽利略进行比萨斜塔实验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仅仅是其中两个例证。但直到今天,此种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如效率与效益两个概念的使用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人们的日常观念认为效率与效益是一致的,即有高的效率也会有高的效益。于是效率与效益往往被扯到一块,且更多的是使用效率替代效益。由此效率的含义就随使用的情况而变了。尤其是今天的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内容及其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效率与效益涉及的因素增多,其关系也更复杂,更多样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效率与效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使这两个日常概念变成社会科学理论中的分析概念,从平凡中凸现出不平凡,从这一似乎简单的关系中折射出其间的真理性知识。但可惜的是多年来很少有人对效率与效益及其关系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即使在大型的百科全书如《世界图书百科全书》②和最权威最经典的经济学大词典,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③中也找不到这两个词条。鉴于此,本文拟提出作者的一些看法,作为澄清效率与效益关系的一种探讨。 二、效率与效益的定义 随着社会科学向实证方向的发展,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被借用过来,效率也是由此进入社会研究领域,尤其是经济学中。效率原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效率(efficien-cy)一般定义为有效输出量对输入量的比值。如果一部机器有80%的效率,则表示此机器每输入100个单位的能量或功将产生80个单位的能量或功”。④在热力学中,其定义更为严格,但实质上是假定功与能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尽管这在现实中是不大可能的。从定义可看出效率主要涉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这深合经济学家的口味,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