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科学原子核能

九年级科学原子核能

九年级科学原子核能

九年级科学原子核能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氧化锆氧量分析仪说明书

目录 1 概述 (1) 2 仪器测量原理 (2) 3 仪器主要技术参数 (3) 4 仪器简介 (3) 4.1 仪器组成 (3) 4.2 各部分简介 (4) 4.2.1 探头简介 (4) 4.2.2 变送器简介 (4) 4.2.2.1 基本结构 (4) 4.2.2.2 基本操作 (5) 4.2.2.3 基本设臵 (6) 5 仪器检验 (6) 6 仪器安装 (8) 6.1 安装前的准备 (8) 6.1.1 探头安装位臵的选择 (8) 6.1.2 炉体法兰的焊接 (9) 6.1.3 现场布线 (9) 6.2 安装 (10) 6.2.1 变送器的安装 (10) 6.2.2 探头的安装 (10) 6.3 现场连线 (11) 7 仪器校准 (11) 7.1 校准前的准备 (11) 7.2 校准方法 (11) 8 仪器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 (13) 8.1 仪器日常维护 (13) 8.2 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13)

1 概述 氧化锆氧分析仪主要用于测定锅炉烟气中的氧分压即氧气的体积百分数含量(简称氧含量或氧量),对于保障锅炉运行安全、提高燃料燃烧效率及减少环境污染将起到重要作用。其应用场所主要有: ●火电厂锅炉; ●炼油厂加热炉和输油管道加热炉; ●冶炼厂加热炉和均热炉; ●化工、轻纺、食品加工、制药、水泥和采暖等企业的工业锅炉。 燃料燃烧效率与空气过剩系数密切相关。在燃烧过程中,当空气过剩系数太小即氧量不足时,由于燃料未充分燃烧而导致热效率降低,且排出的未完全燃烧气体也将对导致环境污染;而当空气过剩系数太大即氧量过多时,虽然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但过剩空气带走的热量多,也导致热效率降低,同时过量氧气使烟气中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增大,同样导致环境污染。因此,通过安装氧化锆氧分析仪,在线实时监测烟气中的氧含量,调节空气和燃料的最佳配比,实现优化燃烧,在节能减排与安全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0年,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是以核科学为主、多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型科研基地,是我国“两弹一艇”事业的摇篮。氧化锆开发研究室是院下属的集科研、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体,从事氧化锆测氧技术的研究已30余年,编写了国内本行业第一本专著:《氧离子固体电解质浓差电池与测氧技术》。该技术曾先后多次荣获国家发明奖及部科技成果奖。在这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ZO系列氧化锆氧分析仪。该产品曾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同类产品最高质量奖,并在全国氧化锆氧分析仪行业质量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1年,该产品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此后,我院开发并推出了防硫型、高温型等多种型号的氧化锆氧分析仪,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核能的利用及其利弊

核能利弊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后,日本政府已宣布疏散核电站 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并要求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留在室内避难。但随着核辐射危机的持续,该区域希望主动疏散避难的民众增多,生活必需品等物资补给也都比较困难,是否需要扩大疏散范围成为一个议题。 中新社东京3月30日电东京电力公司最高管理层30日下午举行记者会, 再次为核事故进行公开道歉。该公司董事长胜俣恒久首次明确表示,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核反将被废弃。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则暗示,该核电站另外两个反应堆也将成为废堆。日本政府还决定紧急叫停14座新增核电反应堆的计划,对其能源政策进行全面修正。 截至目前,日本核电站已有2台机组起火、3台机组发生爆炸、3个反应 堆堆芯出现融化,8台机组冷却系统出现故障,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群堆核电事故。上个世纪两次著名的核电事故——1979年美国三哩岛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都仅是一个反应堆造成的。法国安全机构负责人安德鲁-克劳德·罗科斯塔称:福岛核电站事故比三哩岛事故更为严重,但不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大。 随着事态影响的不断扩大,人们已经认识到即便拥有如此先进技术的日 本,对核电事故的控制能力也无法做到“坚不可摧”。曾被视为“清洁高效”的核能被认为是日本解决能源贫乏问题的希望,但这个一度宣称要“核能立国”的国度,现在也不得不反思这个计划能否再坚持下去。 而日本核电事故也正引发“蝴蝶效应”,民众对核电的恐慌正在全球蔓延。 成为全球核电产业未来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安全危机让日本核电产业的美梦濒临破灭。在安全和高效运行近30年后,灾难突然到来,让这个岛国最终没能逃脱核电魔咒。 这个事故,人们开始对核能不得不重新审视,核能,到底是英雄还是混蛋 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对核能有些了解。 核能发电利用铀燃料进行核分裂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热,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核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较燃烧化石燃料所放出的能量要高很多(相差约百万倍),比较起来所有需要的燃料体积比火力电厂少相当多。核能发电所使用的的铀235纯度只约占3%-4%,其余皆为无法产生核分裂的铀238。 举例而言,核电厂每年要用掉80吨的核燃料,只要2支标准货柜就可以运载。如果换成燃煤,需要515万吨,每天要用20吨的大卡车运705车才够。如果使用天然气,需要143万吨,相当于每天烧掉20万桶家用瓦斯。换算起来,刚好接近全台湾692万户的瓦斯用量。核能还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2010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_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附录·2010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475 2010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姓名 导师 博士/硕士专业名称 考前单位 王黎明 柯国土 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吴园园 柯国土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 毅 季松涛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汪 军 赵守智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戴守通 杨文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孙 征 赵守智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赵荣明 胡石林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湖南大学 吴永乐 刘森林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海亮 马吉增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南华大学 曹勤剑 潘自强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陈 军 刘森林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无 李 航 潘自强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彭建盛 李兴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湖北工学院 王新光 王国保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石油大学(华东) 刘云焰 李兴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无 李建强 何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华东地质学院 周贤明 叶国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天津大学 张继龙 李金英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唐洪彬 叶国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 彬 叶国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四川大学 周 舵 张生栋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鲜 亮 郑卫芳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无 刘巧凤 肖雪夫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伟华 肖雪夫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吴明宇 周培德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无 宋 维 杨红义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王月英 杨红义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余华金 张东辉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翟士桢 杜进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北京大学 彭 慧 罗志福 博士放射性同位素技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叶 力 柳卫平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金孙均 王友宝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兰州大学 张奇玮 李志宏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南京大学 范 平 竺礼华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贺林峰 陈东风 博士凝聚态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胡 瑞 陈东风 博士凝聚态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核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27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本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善于与人合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应用该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身心健康。 二、学科研究方向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本学科点下设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核反应堆结构与设备。 2.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 3.核反应堆物理与屏蔽 4.核电厂安全分析 5.核电厂控制与仪表 6.核反应堆材料 7.核技术及应用 8.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硕士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实行2至2.5年的弹性学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其中: 公共课:7学分; 基础理论课:不少于二门课程,4学分。 学科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不少于6学分。 学科专业课:按一级或二级学科设置,不少于4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2. 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5学分) (1)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1学分 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研究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结合

同等学力-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附录·2006年授予硕士(同等学力)学位人员情况405 2006年授予硕士(同等学力)学位人员情况 序号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专业名称论文题目注册时间答辩时间申请学位 1 熊伟李国华应用数学国家核应急系统 中地理信息系统 的研究与实现 2002.09 2006.6.7 硕士 2 王宝祥柳卫平粒子物理 与原子核 物理 低温金属环境中 7Be半衰期的研 究和15O次级束 的产生 2003.09 2006. 7. 3 硕士 3 王涛峰夏海鸿粒子物理 与原子核 物理 Bi、Mo样品共振 区中子全截面实 验测量和共振参 数分析 2003.09 2006.7.11 硕士 4 鲍杰周祖英粒子物理 与原子核 物理 中子积分实验— —9Be板状样品 中子泄漏能谱的 测量 1999.09 2006.7.21 硕士 5 李霞周祖英粒子物理 与原子核 物理 使用HI-13进行 keV共振能区中 子全截面测量的 方法研究 2001.09 2006.7.21 硕士 6 谈树苹吴继宗分析化学影响UO22+荧光 特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 2001.09 2006.8.4 硕士 7 董碧波陆道纲核能科学 与工程 中国实验快堆高 温钠管道的蠕变 分析的方法研究 2001.09 2006.7.8 硕士 8 顾剑峰张东辉核能科学 与工程 基于主元分析的 CEFR蒸汽发生 器的故障诊断技 术研究 2003.09 2006.7.20 硕士 9 李海龙陆道纲核能科学 与工程 快堆堆芯抗震模 型的研究 2003.09 2006.7.8 硕士 10 杨长江李吉根核能科学 与工程 CARR堆芯三维 流场和温场数值 模拟研究 2001.09 2006.7.19 硕士 11 徐长江陈海燕核能科学 与工程 ADS液态靶系统 流场可视化研究 及数值模拟分析 2001.09 2006.7.7 硕士 12 刘桂娟段天英核能科学 与工程 CEFR功率调节 系统的研究与设 计 2002.09 2006.7.21 硕士 13 朱庆福史永谦核能科学 与工程 中子源倍增方法 的外中子源影响 效应研究 2000.09 2006.7.13 硕士 14 吕征柯国土核能科学 与工程 潜艇用热电直接 转换核动力装置 可行性研究 2001.09 2006.8.2 硕士 15 孙志勇柯国土核能科学基于Monte Carlo2001.09 2006.8.2 硕士

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_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附录?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449 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姓名 导师 博士/硕士专业名称 考前单位 潘波竺礼华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朱庆福赵志祥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徐新星林承键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云居李志宏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郑州大学 周志波钱绍钧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玮倪邦发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海青倪邦发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山西师范大学 李朝历姜山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广西大学 王伟姜山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郑小海侯龙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山东省东营市国家安全局 (委培) 王子军陈东风博士 凝聚态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祖勇陈东风博士 凝聚态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韩文泽陈东风博士 凝聚态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刁均辉赵守智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乔雪冬赵守智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陈晓亮赵守智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袁晓明尹邦跃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东勋尹邦跃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刚直柯国土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付陟玮柯国土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宇张生栋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舒复君张生栋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王同兴张生栋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林如山叶国安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四川大学 朱文彬叶国安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安世忠张天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樊启文张天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林辉肖雪夫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邱国华潘自强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委培)李国强潘自强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委培)岳维宏潘自强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王茂枝刘森林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岳峰刘森林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岳会国刘森林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委培) 张利峰罗志福博士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蔡定勘罗志福博士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冯婷婷刘一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贾兵刘一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北大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 梁海英吕建友 硕士 应用数学西华师范大学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229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 曲延涛,郑国文 (辐射安全研究所) 本工作利用中子周围剂量当量测量仪LB6411、高气压电离室RSS-131和NaI剂量率仪MAR-1561U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周围展开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环境辐射中的3种主要成分分别为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中子成分及天然γ成分。 1)中子成分的监测相对独立。测量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相关工作中采用的技术路线,采用高灵敏的环境中子监测仪直接测量。 2)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的调查。采用电离室与NaI剂量率仪相结合的方法,在测量地点完成测量。由于NaI剂量率仪对宇宙射线电离成分的响应近乎为零,所以其测量到的主要是天然γ射线成分。电离室同时测量到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经处理后可以分别得到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的辐射水平。 分别在我院20号楼楼顶、20号楼4楼办公室及低本底实验室的铅室内开展测量,结果如下。 1)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测量结果列于表1。对于20号楼楼顶、低本底铅室的测量值和参考数据较为接近,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室内测量过程中,由于屋顶、墙壁等对宇宙射线电离成分的散射能力低于铅室,因此,其测量值应该介于室外和低本底铅室之间。 2)宇宙射线中子成分测量,测量地点为20号楼楼前广场,中子周围剂量当量测量仪测量结果为(10.7±1.0)nSv/h。 表1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测量结果 测量地点 测量值/(nGy h-1) RSS-131(电离室)MAR-1561U(NaI)宇宙射线电离成分 20号楼楼顶83.851.332.5(31) 低本底铅室22.2 2.719.5(20) 20号楼420房间118.794.524.2 注:测量中,每3min记录1次实验数据,共记录10组,以上结果均为10次测量的平均值;括号内数据 为参照值 热中子发生器成像检测方法的研究 曲延涛1,王薇1,庞洪超1,吴海成2 (1.辐射安全研究所;2.核物理研究所) 目前国内外对外层包壳为重金属,内层为轻质材料的导弹和点火装置等一般采用X射线或者CT 无损扫描技术,但它们均不能很好地反映该类物质的质量可靠性。使用中子成像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中子容易穿透重金属材料而对轻质材料反应截面较大的特点,采用热中子成像力求清晰地显示出金属包装内的含氢轻质材料。本工作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火箭、导弹的动力燃料检查;鱼雷爆发器、延时器、继电器等导弹控制元件的质量检验;其他军用设施加工的均匀性

核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

核技术与核安全 核动力技术的核心是反应堆技术,反应堆可用来发电,供热,驱动运载工具等.反应堆还可以产生大量中子,故在有些核技术应用中亦可利用反应堆作为中子源,或利用反应堆中子做活化分析,生产放射性核素等."核能工程与技术"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也是"核科学与技术"之下的二级学科. 实际上核技术与核物理是密不可分的,这两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互相依托,互相渗透的.同时,作为核探测技术和射线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各种射线和荷能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相互作用既可以产生物理的变化,也可以产生化学的变化,还可以产生生物学的变化.相应的研究构成了辐射物理学,辐射化学和辐射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在核技术的应用中还经常要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离,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这属于放射化学的范畴.因此,核技术及应用这一学科与核物理学,辐射物理学,辐射化学,放射化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其中辐射物理往往也被纳入核技术的范畴内.近年来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相应地又产生了医学物理,核医学等学科.另一方面,核技术的研究经常涉及大型仪器设备的研制,其本身又是物理,机械,真空技术,电子学,射频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成像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故此核技术充分体现了多种学科的交叉这一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重要的高技术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核技术开始大规模地应用到国民经济之中,形成了许多新兴的产业,如辐射加工,无损检测,核医学诊断设备与9放射治疗设备,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生产等.据统计,美国和日本的国民经济总产值(GDP)中核技术的贡献约占3%~4%.美国核技术产生的年产值约为3500亿美元,其中非核能部分约占80%. 现代很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都是与核技术的贡献分不开的.仅以诺贝尔奖为例,1931年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发明回旋加速器,为此获得了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1932年英国科学家Cockcroft和Walton制造了第一台高压倍压加速器并用其完成了首次人工核反应,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此外还有八项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是利用加速器进行实验而获得的.在探测器方面,威尔逊因发明云室探测器而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奖,其后布莱克特因改进威尔逊云室实现自动曝光而获1948年诺贝尔物理奖,鲍威尔发明照相乳胶法并用其发现π介子而获1950年诺贝尔物理奖,这之后格拉泽因发明气泡室使粒子探测效率提高1000倍而获1960年诺贝尔物理奖,阿尔瓦雷兹因改进气泡室并用其发现共振态粒子而获1968年诺贝尔物理奖,沙帕克因发明多丝正比室和漂移室而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奖.在核分析技术方面,1948年美国科学家利比建立了14C测年方法并为此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穆斯堡尔因发现穆斯堡尔效应而获1961年诺贝尔物理奖,布罗克豪斯和沙尔因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而获1994年诺贝尔物理奖.核技术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核技术为多种学科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灵敏而精确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竞相建造与核技术密切相关的大型科学工程,如大型对撞机,同步辐射装置,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大型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等,其造价动辄数亿美元乃至数十亿美元.美国能源部2003年11月发布研究报告"未来科学的装置",列出了今后20年重点发展的28项大型科学工程,其中基于加速器的有14项,占了一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等大科学工程,辐照和放疗用电子加速器,大型集装箱探测装置,辐射加工和同位素生产等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 1 在工业中的应用 核技术的工业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辐射加工.辐射加工利用60Co源产生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照射物料,可引起高分子材料的聚合,交联和 1

九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核能与 核技术工程 .doc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所属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域代码:085226)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前身是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该专业始建于1958年,主要从事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是国内最早培养核反应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之一。50多年来,它为我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学科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点以及《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院现有教职工26名,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4名,均为博士生导师,有副教授7名。 一、培养目标 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核电)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核能与核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攻关和新技术应用推广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和翻译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核电厂安全及严重事故的研究; 2.多相流动及沸腾传热理论与实验、流场测试技术研究; 3.核电系统分析、仿真、控制与故障诊断; 4.核技术应用; 5.应用堆物理分析与堆芯燃料管理; 6.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7.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8.核电厂水化学; 三、学制和学分 1.工程硕士生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半,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超过三年半者必须办理延期 手续,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 2. 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且学位课平均级点不低于2.0。

2020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章 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 答案:Pb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哪一年?() 答案:1986 3、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___。 答案:法国 4、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5、下列国家中,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 答案:法国 6、1945 年,美国给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答案:对 7、1. 联合国把( )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00 周年 答案:2011 8、从伦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至今,( )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与从事放射性,辐射(粒子)有关。 答案:1/3

9、元素周期表中U以后的元素被称作超铀元素,超铀元素都是人造元素 答案:对 10、铀是自然界存在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亚洲人第一次对新元素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是第几号元素?() 答案:113 2、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 答案:Pb 3、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4、我国高放废物地址处置地下实验室的重点预选区--北山位于() 答案:甘肃 5、除中国外,国际认可的有核武器的国家有() 答案: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6、中国于()年试爆第一颗核弹 答案:1964 7、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答案:对 8、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和鉴别了23种新核素

答案:对 9、核能是唯一能取代化石原料的的()、()、()的能源 答案:高效、清洁、经济 10、重水堆的燃料元件不需要用到六氟化铀 答案:对 第3章单元测试 1、下列属于电离辐射源的有() 答案:α粒子、β粒子、中子、X射线 2、电离辐射的天然来源不包括____。 答案:人工机器源 3、电离辐射的天然来源不包括( )。 答案:人工机器源 4、我国的“两弹一星”成就发生在上世纪哪个年代?() 答案:60年代至70年代 5、下列国家中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是() 答案:朝鲜 6、辐射的表现形式的电磁波或高能粒子 答案:对 7、微波、可见光都属于电离辐射 答案:错 8、电离辐射的来源包括()来源和()来源 答案:天然、人工

原子能科学技术模板

中文题目 作者11,作者21,2,作者31,作者41,2 (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绵阳621900) 摘要:(摘要应为独立的小短文,以第三人称撰写,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词汇。摘要中应介绍工作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四要素缺一不可),特别注意所述内容均应包含在正文中。在执行上述原则时,在有些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不用非国家标准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图、表、化学结构。中文摘要需250~300字)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3~8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Title in English(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每个实词的第1个字母大写) Author11,Author21,2,Author31,Author41,2 (1.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Beijing 102413, China; 2.China Acaden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Mianyang 621900, China) Abstract:Content of abstract (英文摘要应符合英文语法,句型力求简单,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一致). Key words:Key word1; Key word2; Key word3; Key word4 (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关键词首字母小写) 正文(以1.5倍行距、宋体、小四号字单面打印在A4纸上,稿件还应标注页码以利于编辑和修改。正文各部分应简洁明了。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不加标点符号,如“1”,“1.1”等) 1 一级标题 1.1 二级标题 1.1.1 三级标题 (图中文字均为中文,物理量用量符号表示,单位为法定计量单位) 图1中文图题 Fig. 1Figure title in English a—图注1;b—图注2(图注为中文) .收稿日期:年-月-日;修回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xxxxxxxx)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略),籍贯(省、市或县),职称,学位,专业(简介仅限第1作者)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3.7核能教案

《第7节核能》 重点:裂变和聚变的异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难点:对核能的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①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 ③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化学反应的模型图片、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图片、核电站的图片、射线的应用场景。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请各小组同学将自己查阅的有关核能的资料与同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对难以明白的内容加以记录(之前布置查找资料和怎样用百度搜索)。 1.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为什么大的惊人? 2.核电站是通过怎样发电的? 3.核电站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吗? 4.什么是核反应? 5.核辐射怎样防护? 讲述:同学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很强,同时提出的问题也很吸引其他同学和老师,你们想要问题的回答,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板书:核能的利用)。 新课教学: 一、裂变、聚变 引入:原子弹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什么能? 1.什么是裂变和聚变 (1)裂变视频模型实例:原子弹。 (2)聚变flash演示实例:氢弹讲述。 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新原子核,同时释放能量,如铀235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会变成两个更小的新核——氪核和钡核。 2.裂变和聚变的应用 二、战争中的核能核武器

资料一:日本9.0大地震后,网上开始流传“这是日本人进行海底核试验”的猜测,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像地震波一样迅速传播,并且越传越显得有“理”。有的说日本福岛海域前几年发生了很多次5.5~6级的地震,和原子弹试验产生的震级相当;有的说3月11日的大地震是氢弹试验造成的。 1.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核试验?核武器。 2.你知道哪些核武器?原子弹、氢弹。 3.你知道核武器的威力吗?日本受过核武器的重创,二战时长岛川崎原子弹爆炸。 视频:感受核武器的威力 三、和平利用核能、核电站 资料二: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沿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停堆,且若干机组发生失去冷却事故,3月12日下午,一号机组发生爆炸。3月14日,三号机组发生两次爆炸。 1.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视频 2.核电站结构简图介绍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3.全球能源短缺,各国兴建核电站,核电站有何优点 4.我国与世界核电使用概况 四、放射性 资料三:据《今日日本》11月21日报道,今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事故,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承认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方圆若干公里内的居民被紧急疏散(疏散范围一直在扩大)。很多人担心,这次核泄漏可能会导致很多人患上癌症。 1.放射性物质有什么危害放射线。 2.常见的放射线的种类。 3.放射线的危害。 4.放射线的应用。 5.核辐射的防护阅读核电站的安全性。 课堂小结:出示学习目标,自测自己的掌握情况。 课堂拓展: 资料四:日本核电站爆炸事故可能引发的核灾难在德国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环保组织和绿党要求关闭核电站,而执政党则反对在日本遭难的“紧急关头”进行关于核能的政治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习报告总结归纳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习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第一章实习时间及对象 第二章实习概况 根据学校对本科生的实习要求,学校安排我们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让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我国的核能、核电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章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概况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隶属,受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她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下设单位 6个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放射化学研究所、同位素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所、辐射安全研究所,所下设研究室或中心; 8个工程技术和研究部——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部、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部、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部、放射性“三废”设施治理工程部、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部、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工程部、反应堆工程设计部、放射性计量测试部。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历史贡献 (1)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专门研究机构 我国的核科学技术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有两个核科研机构,一个是解放前不久南京中央物理研究所刚刚设立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仅有吴有训、赵忠尧(在)、李寿枬等5名科技人员;另一个是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

的原子学研究所,只有钱三强、夫妇和另一名科技人员。我院的前身就是由北平所和物理所的一部分合并而成的。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2)聚集了一批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高级人才 为尽快发展我国的核科学技术,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一方面争取国内的科学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来所,如王淦昌、(浙大)、彭桓武、(清华),其他如、李德平、等;另一方面争取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工作,从1950年起,前后六、七年时间,先后有赵忠尧、郭挺章、、金星南、、杨澄中、、戴传曾、李整武、、王承书、、朱洪元、、汪德昭、等。 (3)确立了我国核科学技术最初的研究方向 近代所最初确立的研究方向是: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和放射化学。到明确为: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中心,充分发展放射化学,为原子能应用准备条件。 (4)建立了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条件 “自己动手,一切从零开始”。有的在、上海外滩等市场或旧货摊上,寻找和购买旧的电子元件器材,改装成科研设备。赵忠尧用自己的积蓄在美国购买了30余箱加速器部件和科研器材,建成了我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杨承宗、杨澄中分别从、英国用国家批的外汇购买了一部分器材,杨承宗还带回了作为对中国人民发展核科技事业的一点心意而赠送给他的含微量镭的标准源。肖健用黄蜡提炼真空封蜡。金建中研制成功各种抽速的金属油扩散泵,我国金属油扩散泵的生产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两弹一艇”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主要是配合核武器研究所的研究设计开展技术攻关,进行裂变反应数据测定、部件加工过程物理测验、放射性测量方法及标准的建立等。 同时和铀矿选冶所为工厂、矿山建设协同进行技术攻关,确定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培训人员、建立核燃料分析方法等。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代码430127)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是研究核能的利用、核电站设计和建设、核电站运行和管理以及利用核放射作用进行无损检测、物料成份分析、生产工艺过程监控、医学诊断及治疗、生物辐照育种、食品保鲜等的工程技术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核反应堆设计、核电站设计、核电站建设、核电站管理、核防护技术、核动力装置设计和其它核技术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工程数学、核反应堆概论、核反应堆工程及安全、核电站设计、建造和运行、辐射防护及辐射剂量学、核动力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核废料处理工程、核反应堆材料、核应用技术、加速器及最新进展、高等电离辐射探测学、辐射成像原理、核医学影像学、核检测技术、核生物工程、能源与环境、可靠性工程、现代管理学基础、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技术等。 一、概述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核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核能是一种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最终也需要依靠核能来解决。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物理、热工、结构、材料、机电、控制、安全等大量工程问题。与核能利用密切相关的核燃料循环也同样涉及大量的工程技术问题。 核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物料成分分析、无损检测、生产工艺过程的测控、医学诊断和治疗、材料辐照改性、食品辐照保鲜、生物辐照育种、电厂烟气脱硫、环境监测保护等领域。要实现这些应用,同样需要解决大量工程技术问题。 当前,在核能领域,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系统,其经济性和安全性大大优于当前的核电站。开发成功后将有力地促进核能的发展。核技术应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其产值甚至已超过核电部门。因此,现代社会对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人才有广泛的需求。 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领域: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核科学与技术”各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居于同一层次,但更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掌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 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该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设计、实验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领域范围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目前的培养方向有:核能工程、核技术工程、可靠性工程。培养的人才可以在核电站、核设计研究部门、核电建设单位、有关设备制造部门、与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部门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由于能在微观层次改变物质性质或获取物质内部的微观信息,已成为许多领域研究微观层次的重要手段。核技术的发展已为人类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辐射源和辐射探测系统、各种辐射谱仪、各种核医学和工业影像系

统、各种核测控系统和各种物质改性和遗传变异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核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应用,影响 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的核变化。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探测各种射线,鉴别其种类并测定其能量,初步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 1919年,卢瑟福等发现用α粒子轰击氮核会放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蜕变反应。此后用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在初期的核反应研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1932年中子的发现和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合成。 20世纪20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到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1905年,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为核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前后,核物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费密建立了第一个链式裂变反应堆,这是人类掌握核能源的开端。但巨大的能量也为毁灭性的的武器制造创造了条件。 奥本海默于1942年开始领导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6日,美国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小男孩”这颗原子弹(枪型),8月9日,又投下了“胖子(内爆型)”。这两颗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这种毁灭性武器进行攻击。核战争从此笼罩在人类头上。 核能最先也是被运用到军事上,被应用于航空母舰和潜艇的动力来源上,苏联也用于其他舰艇,如破冰船。后来才逐渐转接到民用方面,最主要的应用方面是核电站。除了工业方面的规模应用外,核科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材料分析和新材料研制、农业的育种和病虫害的防治以及食品贮藏保鲜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核科学技术的应用 1.核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应用于物质的鉴别和探伤、流速测定、电子直线加速器泄露和破损探测、工业过程的物料研究、质量体积的测定和传质的研究、磨损研究以及混合物均匀性研究等。 工业生产中,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核测量系统可用于确定材料物理特征(料位、密度、厚度、质量)或化学特征(含水量、金属含量、硫含量),作为对工艺流程或生产过程自动监测、自动控制而被广泛的应用。工业通用核测量系统以放射性辐射和被测量的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吸收或放射线所产生的信息为基础,通常用于材料高度测定、厚度测量、密度测量、湿度测量和质量测量。应用核测井技术可以勘探矿产。辐射加工技术应用于辐射物理加工、核能转变、改变介质的导电性、辐射化工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食品工业辐照加工等。 2.核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