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农大PPT课件

土壤学农大PPT课件

土壤学农大PPT课件

土壤学农大PPT课件

土壤学

高岭石:为1:1型晶层矿物,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 蒙脱石:2:1的晶层矿物,晶层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硅片和铝片的比例为2:1/,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伊利石:2:1晶层结构与蒙脱石相似,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CEC:称作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 ange capacity 即CEC 单位重量的土壤或吸附复合体所能保持的可交换的吸附态阳离子数量 ECEC: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ffici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土壤发生分类: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的以成土因素学说为指导的、以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定性的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系统分类:20世纪中期美国创立的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现代定量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交换性酸:指用过量中性盐(强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KCl、NaCl等)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指用碱性盐(弱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NaAc等)溶液提取土壤,因交换作用,吸附性H+释放至溶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硅氧烷型表面:土壤所暴露的基面是氧离子层紧接硅离子层所组成的硅氧烷(Si-O-Si)。 水合氧化物表面: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团组成的表面。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1.简述土壤氮素、磷素、钾素的大致含量、存在形态、无效化机制和有效化措施。 氮:一般耕地表层土壤含氮量为 0.05% ~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含氮量在 0.5% ~ 0.6%以上,主要受植被、温度、耕作、施肥等影响。 壤中氮素包括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子氨基酸可接被植物吸收,蛋白质、腐殖质中的氮矿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是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不到 5% 为无机态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一般非常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很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速效氮。 有机态氮措施:矿化作用硝化作用 土壤氮素无效化有几个原因:粘粒对铵的固定、形成腐殖质、氨的挥发、硝酸盐的淋失、反硝化脱氮、化学脱氮等。 磷:土壤中的磷来自于成土矿物、有机物质和所施用的肥料。我国大多数土壤的全磷含量为0.04% ~ 0.25%,一般说来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质地粘重的土壤,全磷含量都比较高。土壤磷素含量不仅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而且也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局部变化。从南往北、由东向西,我国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逐渐增加;离城镇村庄越远,土壤含磷量越低 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有机态磷主要是植酸盐、磷脂和核酸,耕地土壤一般占全磷的 20%左右,对作物几乎都是有效的。无机态磷占土壤全磷的 80% 以上,主要有钙(镁)磷酸盐 (Ca - P) 、铁铝磷酸盐( Fe - P 、 Al - P )、闭蓄态磷( O - P )。 大多数土壤都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其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 4 个机制: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和生物固定,主要是化学和吸附固定。磷的释放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土壤 pH 值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质的分解等因素有关。 钾:土壤全量钾一般在5~25g/kg,平均为10g/kg左右,不同类型土壤含钾量有较大差异。 形态: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转变为非交换性钾的过程。与固氮机制大致相同 非交换性钾转变为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过程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土壤 2.土壤肥力 3.自然肥力 4.人工肥力 5.潜在肥力 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7.农业 8.农业生产 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 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 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 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武汉大学张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 考试复习思路 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得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就是世代相传得人类所不能出让得生存条件与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得任务就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 5.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得形成,演变,组成性质…… 第一章 1.土壤肥力就是什么? 答:所谓肥力,就就是土壤同时得不断得满足与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得能力。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得综合反映。土壤肥力就是各种土壤所共有得,也就是区别于自然界其她物质得最本质得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3.土壤就是由固相、液相与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就是矿物 质与有机质。液相物质主要就是土壤水与溶于水中得物质。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她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得肥力特征综述如下: 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所以沙性土常呈现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得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得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得优点。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得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得“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得生长。 7.土壤有机质得组成?简答题 [1]各种形态得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 [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得矿质化过程(了解//) 9.土壤有机质得腐殖质过程(了解) 10.土壤有机质得转化条件?简答题思考题第五题 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详细瞧一瞧) 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别?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得组成有何影响?思考题第 八题。 第二章 1.土壤就是一个复杂得多孔体。土壤孔隙性就是土壤固体颗粒间所形成得不同形状与大小 孔隙得数量、比例及分布状况得总称。

土壤与农作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质。一般可分为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和土壤微生物。 2.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矿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6.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 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7.交换酸:中性盐溶液如K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显示出的酸度。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

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9.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10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风干土的质量。以g/cm3表示。 11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土壤养分:主要依靠土壤提供给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其一般分为两种形态即速效态养分和迟效型养分。 13.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4.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5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有时称致死水量。 16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17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8.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人工灌水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地下水的上升。 19.土壤中主要水分的类型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中重力水可分为两类即自由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及农作物 第一章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 (1)耕作层。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3)心土层。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 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 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 一、土壤及土壤组成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溶液)、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包括作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它是土壤能生长植物的原因,也是土壤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物质的最本质的特征。 2.土壤的形成(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五大成土因素、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质大循环:周期长,范围特别广 生物小循环:时间短,速度快,范围小 土壤的形成的实质是大、小循环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大成土因素: (1)母质: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 (2)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雨量,对土壤的形成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3)地形:地形不同,可以引起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如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产生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过程。 (4)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 (5)生物:最重要的因素(主导)。特别是绿色植物的作用。 五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起主导作用。 土壤的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性:土壤大致与纬度平行随生物气候带演替的分布规律性,主要受水、热控制。 垂直地带性:沿垂直方向随地势的增高而产生的土壤演替分布规律,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随地势改变而造成的。 区域性分布:由于中小地形,地区水、热条件和人为改造地形、耕作活动等影响,使土壤分布也出现一定的规律性。 二、土壤的组成 1.土壤矿物质: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沙土、粘土、壤土的特点) 粒级:土粒大小的不同级别。(石砾、沙粒、粉粒、粘粒) 物理性沙粒>0.01mm>物理性粘粒 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粒级组合的相对比例。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类。(沙土、壤土、粘土) 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80%,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特点——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的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60%,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特点——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特点——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

最新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1.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饲养业)两大部分。 2.基本条件:水、肥、气、热、光。 3.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调件,以促 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5.肥力是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6.土壤形成条件: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主导)。 7.土壤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 8.土壤矿物质的种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无机化合物。 9.土壤中养分的种类与含量与矿物的化学组成、风化程度及气候条件有关。 10.粒级(土粒大小的不同级别):物理性沙粒(0.01~3.0)、物理性粘粒(0.0001~0.01)、石砾和沙粒、粘粒、沙粒。 11.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粒级组合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 而划分的土类。 12.土壤质地:沙土类、粘土类、壤土类。 13.改良:掺粘、掺沙、客土调剂、施用有机肥。 14.蒙金土:上啥下粘,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生长。 15.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土壤微生物。 16.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矿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 17.转化条件: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水热状况);酸碱反应、气候条件、耕作灌排等措施。 18.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能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有明显的间接作用。 19.土壤空气的特点:不连续,空隙中;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季节性;水汽含 量高;组成和数量不均。 20.土壤溶液组成:难溶性(迟效性)养分;有效性(速效性)养分。 21.土壤中有效养分的迁移转化途径: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重新迟效化;随水分从土体中淋 失;转化成气体散失;被土壤胶体所吸附;被植物所吸收。 22.吸收方式:向根液流;离子扩散作用;根系的拦截作用。 1.土壤的孔隙性是土壤固体颗粒间形成的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空袭的数量比例及分布状况的 总称。 2.土粒容重是单位体积(不包括孔隙体积)土壤固体土粒的重量。 3.土壤容重是单位体积的自然装套土壤(包括空隙)的干重。 4.土壤的结构性是指土壤中单粒次生单粒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形状及相互排列和行应的 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5.土壤结构的形成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土壤单粒被黏粒、腐殖质等胶结物质所胶结、 凝聚成次生单粒,然后才通过胶体的进一步胶结,同时在干湿交替、耕作及根系的穿插、挤 压分割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结构体。 6.土壤胶体产生电荷的原因:同晶置换作用、胶体表面离子解离、晶格断裂 7.土壤离子交换作用: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 8.土壤阳离子交换的特点:是一种可逆反应、等当量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力支配。 9.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在中性条件下单位土壤中所吸收阳离子的重量。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 一、第一章 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 (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 (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 (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 (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 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 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 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和作物合理用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农田水利学和从事农业水利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打下有关的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土壤学﹑农作学与农业水利的关系;掌握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性质和任务。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与肥力;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组成。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状 6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与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的酸碱反应;理解土壤的空隙性与结构性、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掌握土壤的热状况与土壤养分状况。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四章土壤水分 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理解和掌握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能态。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五章主要低产土壤的特性与改良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盐碱土、渍害水稻土、红壤土的形态和性质。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六章作物与水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作物水分生理、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农业生产的实质: (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 (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 (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 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 (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 (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 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 (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 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 1、土壤的定义: (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 (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 (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 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其中,水、 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 (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6、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区别及联系: (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互为联系,但并不相等。 (2)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所谓发挥 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是土壤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人为耕作、栽培等管理措施。 (3)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因此,高产的土壤必定是肥沃的,但 肥沃的土壤并不一定高产。 7、岩石的风化过程:地球表面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破碎, 并使岩石等的成分和性质等改变的过程。 8、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试卷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2.土壤盐基饱和度 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3.土壤缓冲性 土壤缓冲性: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4.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在不受地下水影响时, 土壤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 5.作物需水临界期 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对水分胁迫特别敏感的生长发育阶段。 6.溶质势 溶质势: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土—水系统移到没有溶质的、其他状态都与其相同的同一个系统时所能做的功。 7.蒸腾效率 蒸腾效率:植物消耗1kg水所能积累的干物质克数。 8.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土壤中的植物根系、食碎屑动物、真菌和细菌等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D)。 (A)气侯(B)地形(C)母质(D)生物 2.下列土壤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是(B)。 (A)正长石(B)高岭石(C)白云母(D)角闪石 3.当土壤水吸力为20hPa时,此时的土壤水分是保持在当量孔径(B)的土壤孔隙中。(A) <0.3mm (B) <0.15mm (C) >0.3mm (D) >0.15mm 4.一般来说,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势最高的是(A)。 (A)土壤(B)植物根系(C)植物叶片(D)大气 5.土壤胶体的主要类型是(C)。 (A) 无机胶体(B) 有机胶体(C) 无机-有机复合胶体(D) 粘土矿物胶体 6. 在相同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是。 (A) 砂土(B) 壤土(C) 粘土(D) 不一定 7.根据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山东省的地带性土壤为(A)。 (A) 棕壤(B) 暗棕壤(C) 黄棕壤(D) 黄壤 8.用过量的中性盐将土壤胶体上的H+和Al3+交换到土壤溶液中而表现出来的酸度称为(C)。 (A) pH值(B) 活性酸度(C) 交换性酸度(D) 水解性酸度 9.下列结构体对土壤肥力作用最好的(D)。 (A) 片状结构体(B) 核状结构体(C) 柱状结构体(D) 团粒结构体 10.下列不是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的是(C)。 (A) 可逆反应(B) 等当量交换(C) 受能量守恒定律支配(D) 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11.对于旱地土壤,下列___水吸力下的水分是有效水。 (A) 6.5×104Pa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期末复习思路

大学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 考试复习思路 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的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是世代相传的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的任务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 5.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组成性质…… 第一章 1.土壤肥力是什么? 答:所谓肥力,就是土壤同时的不断的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肥力是各种土壤所共有的,也是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物质的最本质的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3.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其中固相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和 有机质。液相物质主要是土壤水和溶于水中的物质。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他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的肥力特征综述如下: 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所以沙性土常呈现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的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的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的优点。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的“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7.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简答题 [1]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 [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了解//) 9.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过程(了解)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简答题思考题第五题 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详细看一看) 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别?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的组成有何影响?思考题第 八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论文

编号: 河海大学 土壤学与农作学实验课程论文 文章题目:土壤学与农作学实习报告______ 所属课程:土壤学与农作物学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姓名:柏 *______________ 所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1班)_____ 联系电话: 151*********__________ 任课老师: **** ***__________ 河海大学教育中心制

前言 12月8日,我们有幸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进行了参观实习,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农水的学生,《土壤学与农作学》是我们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之一,而土壤这部分内容也与我们今后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学好这门课掌握其基本知识理论对我们来说大有裨益。通过此行也无疑给我们上了一节实践课,虽然没有去野外实习那么带劲,但研究所的土壤标本还是极大地展现出土壤剖面的原貌,巨大的土壤分布模型让全国土壤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让我们很是震惊。在感叹土壤学如此博大精深之时也有了对土壤有了一个感性的人认识,尤其是在找到家乡土时,让我激动不已。 我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因此对土而言也有一份特殊的亲和力。在以下的实习报告中,我将把在土壤研究所所见及所悟如数呈现出来,但由于个人知识有限,因此也查阅了有关资料。在此报告中我将对我国土壤分布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概述,以及对我家乡的土壤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小小的一纸实习报告固然无法承载我所有的收获和感受。然而,作为我大学生涯中一次不平凡的经历,必将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报告册中定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老师修改、指正。 一.我国土壤地带性分布状况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维持植物生长的疏松表层,是地球系统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作用的产物和他们的交汇界面。可以说,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维系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 我国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近40个纬度,从东到西包括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区,近60个经度。从宏观地形上来看,自西向东可以分为三大“台阶”,第一级是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第二级是自青藏高原向北和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山脉、云贵高原东面一线,其中的盆地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第三级在我国东部,主要有低山丘陵和平原组成,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国土壤类型的高度多样性和土壤资源十分丰富。 在土壤研究所别的大认识谈不上,但研究所的14个土纲的介绍牌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一系列土壤剖面标本的上面都会有介绍牌很直观地介绍该土壤所属类型及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为了不让此行白费,因此我也做了比较详细的笔记。现呈现如下: 1.铁铝土(ferralosols):形成于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区域,原生植被为雨林或季雨林,形 成过程中矿物强度分解,盐基彻底淋失。进行着高度富铁铝化作用,黏粒部分富含高岭石类矿物和铁铝氧化物,无火山灰特性,无灰化淀积层的土壤。铁铝土有湿润铁铝土一个亚纲,并分为暗红湿润铁铝土,黄色湿润铁铝土和简育湿润铁铝土三个土类,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各省(区)的部分地区。 2.富铁土(ferrosols):主要形成于热带、亚热带,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形成过程中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研重点

《土壤学》期中复习题 参考书目:《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一.概念题 1.土壤:【第7页】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2.土壤圈:是指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表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之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米,面积约为1.3×108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3.土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含着一个广泛的概念。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作为最活跃的生命层,事实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即土壤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其主要生产者,消费者是动物,分解者是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 4土壤肥力: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经常不断地、同时适量地提供并协调作物所必须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氧)、热量(温度)以及不存在毒害物质的性能。 5.自然肥力:土壤肥力有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前者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后者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他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可见,只有从来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壤才仅具有自然肥力。 6.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7.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P22) 8.粘粒矿物:是指在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层状硅铝酸盐矿物和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具体见教材P30) 9.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基本结构是由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所构成。其排列方式是以3个氧离子构成三角形为底,硅离子位于底部3个氧离子之上的中心低凹处,第四个氧位于硅离子的顶部,恰恰把硅离子盖在氧离子的下面。像这样的构造单位,如果连接相邻的3个氧离子的中心,可构成假象德个三角形的面,硅离子位于这4个面的中心,所以我们称这种结构单位为硅氧四面体。{P23} 10.铝氧八面体(24页):简称八面替,其基本结构是由一个铝离子和六个氧离子所构成。六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排列成两层,每层都由三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排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错批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孔穴内。像这样的构造单位,如果连接相邻的三个氧离子的中心,可以构成假想的八个三角形的面,铝离子位于八个面的中心,所以我们称这种单位为铝氧八面体。 11.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铝氧片: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一种基本结构单位,是由六个氧原子或氢氧根(-OH)围绕一个铝原子,形成具有八面构造而得名。一系列的铝氧八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互相联结成平面,排列成片状的八面体层,或称铝氧八面体或水铝片。 13.硅氧片:在形成硅酸盐粘土矿物之前,硅氧四面体之间聚合,在水平方向上通过共用底部氧的方式在平面两维方向上无限延伸,排列成近似六边形蜂窝状的四面体片。 14.2 :1型粘土矿物: 蒙蛭组又叫2:1型膨胀性矿物,包括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蛭石等。 具有特点:○12:1型的晶体结构 2 :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动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 :1层状硅酸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