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知识树(全)

初中物理知识树(全)

初中物理知识树(全)

初中物理九年级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 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b.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C)(2)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比热容只决定于物质本身,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与物质的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形状、位置等都没有关系。但是,物质的比热容不但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比热容与吸热本领,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两个角度物质的吸热本领物质的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具体说明比热容大,吸热本领强比热容大,温度难改变 比热容小,吸热本领弱比热容小,温度容易改变实例汽车的发动机用水做冷却剂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3)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1摄氏度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梳理思维导图(为了增强互动性和实用性,关键字进行挖空。答案在最后)

17. 镜陡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物体 18.镜能观察遥远的用空 显微镜 和卍远傥 焦距 I.俶点到的距离。 14.通过改变的形状. 便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像都 能成在上。 15. 近觇眼看远处物体时成像透镜制成YFJ近视镜侨正。 16. 远觇眼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視网腹的方.%0cl4l 透镜制成的远视鏡娇正。视力侨止 /:焦距〃:像距说明V:像距 透镜 2?中间_、边缘的透镜。 殳镜3.对光有作用. 凹透镜 4 ?中间_■边缘_的透檢。 5.对光右作用. 眼睹 和眼镜 凸透镜成 像规律 生活屮的透镜 6? ______ < 7.投繆仪辛 —A* 9?“>2/时?成倒的实像?、I /vo 10.i/= 成倒立、 的—像.\\ it 像.J 11/<>/<2#f.成倒立、的 v>2f.此时财V化 12 〃V 成_______ ■_的_像。* 27.物隨由_态变成_誉。28?联牛是一个—热的打程. 25 ?物质山态变成念. 26J华是?个一热的过程? 22 ?物质山_态变成_态? 23 ?液化扯一个_热的过程. 24.和町以使F体液化? 17.物质由_态变成_$? 1K囁发是发生?? >级慢的汽化现农?蒸 发的快趾液体的、—以及液血上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W 19 ?沸腌足在液体—和_同时发生的的 汽死现彖。液体在沸㈱过程中?温度? 20.液体沸脇时的隘度叫做? 21 ?汽化是一个_热的过程。 14.物质由态变成态? 】5?品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厦L. 16.凝固是?个热的过程。温度 含义 1 ?茨示物体的___ 程度. 2. ______ ?用"C农示. 覚3?观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_ 的位的温度规定为0匸?_的硕厂 为100-C. o*C到ioo?C中间分为100 等份,毎-等份就是—X:. 4?用途:测就 ____ 的工具。 5.原理:利用液体_______ 的性质制成。 6 ?认清■程和_____ ? 7 ?使用时液泡不能接触 使用一?——* 韶戻计8?读散时.视线要 刻度线?液泡—离开被测液 体。 9 ?所测温度不能超过 注总10.体温计的晴程是 ? 分度假是—?徒数时离开 人体c 】1?物质由_态变成_态? 12.品体在熔化过程中,曲度: 非品体任熔化过程中.温度。 】3.熔化是一个热的过程.

初中物理知识树

力 的 概 念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作用是相互的,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之分)。作用力、反作用力、施力物、受力物。 力 的 单 位 牛顿 N 力 三 要 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 图 示 法 用单位线段长度表示大小、圆点表示作用点、箭头表示方向。 力 的 测 量 工具——弹簧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 物体发生 形变 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受平衡力和受非平衡力的运动状态各如何? 参照物 改变运动 状态 两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缺一不可),同一直线的两力合成。 重 力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受力物重心。大小:G = m g 摩 擦 力 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向反。作用点:在相互接触面。 压 力 方向:垂直物体表面。作用点:在受力物体表面。作用效果用压强表示。 压强计算 浮 力 、 升 力 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在受力物重心。浮力、升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计算 质 量 是物质的属性(不变),单位:Kg , 天平的使用方法。 密 度 是物质的属性,ρ = m / v , 单位:kg / m 3 , 密度的应用。 惯 性 是物质的属性,保持原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杠 杆 五 要 素 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功的原理 杠杆平衡 条件 F 1 ×L 1 = F 2 ×L 2 △ 动力对机械做功(总功)等于机械 定 、 动 滑 轮 定、动滑轮的优缺点,滑轮组的绕线法。 克服所有阻力做功(有用功、额外功) 机 械 效 率 η η = W 有 / W 总×100 % ,滑轮组效率测定。 W 总 = W 有 + W 动滑 + W 各种阻力 机 械 功 W W = F ×S ,单位(焦 J )做功的两个条件。 △ 一组公式:W 总= F ×S 、W 有 = G 物× h 功 率 P P = W / t , 单位(瓦w )表示做功快慢。 F 拉 = 1/n ( G 物 + G 动 ) 、S = n × h 机 械 能 E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 W 额 = G 动滑× h + 其它阻力做功 电 量 Q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C ), 1库仑 = 6.25 ×1018 个电子电量 电 阻 R 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可变电阻的原理及连接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电 流 I I = Q / t ,单位(安培A ),测量工具——电流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电 压 U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单位(伏特V ),测量工具——电压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电 功 W 定义式:W = Uit 推导式:W = I 2 Rt = U 2 t / R ,单位(焦J ),实用单位(千瓦时 1kwh = 3.6×106 J ) 电 功 率 P 定义式:P = W / t 推导式:P = UI = I 2 R = U 2 /R ,单位(瓦w ),实用单位(千瓦)U 2 额/P 额=U 2 实/P 实 串 联 电 路 特点:I 总 = I 1= I 2= ┅ U 总 = U 1 + U 2+ ┅ R 总 = R 1+ R 2+ ┅ 初 并 联 电 路 特点:U 总 = U 1 = U 2= ┅ I 总 = I 1+ I 2+ ┅ 1 / R 总= 1 / R 1 + 1 / R 2 +┅ 中 欧 姆 定 律 I = U / R 表示同一段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电器的电阻一般视作不变) 物 焦 耳 定 律 Q = W = I 2Rt ; 当 I 相等时,Q 与R 的关系 Q= I 2Rt ; 当U 相等时,Q 与R 的关系Q = U 2 t / R 理 电流的磁 效应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右手螺旋定则:判别直导线和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知 磁场对电流作用 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电动机原理)。受力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别,应用实例——电动机。 识 电磁感应 现象 法拉第实验:闭合电路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方向右手定则,发电机。 匀速直线运动 V = S / t 平均速度 V = S / t 固体压强计算 P = F / S 液体压强计算 P = ρ g h (均匀ρ ) 气体压强计算 在2km 以内…… 阿基米德定律 F 浮 = G 排 = ρ 液gV 排 当漂、悬浮时 F 浮 = G 物 即 ρ 液 g V 排 = ρ 物 g V 物 判断沉浮方法 1,比较G 物和F 浮2,比较ρ 物和ρ 液(实心物) 摄尔修斯(瑞)—摄氏温标 开尔文(英)—热力学温标 牛顿(英)—牛顿第一定理 托里拆利(意)—测定标准大气压值 阿基米德(德)—阿基米德定理 奥斯特(丹)—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英)—电磁感应 贝可勒尔(法)—首先发现放射现象 焦耳(英)—焦耳定理 欧姆(德)—欧姆定理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资料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组 2012.3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一、知识树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与解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对于凹透镜,只要求认识它的发散作用;对于凸透镜,除了会聚作用外,还要学习它的成像规律。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凸透镜教学中应该强调实际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属于“知道”的水平,要求并不高。教学中要更侧重于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 2、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及其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章是光现象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光学仪器,重点是通过探究来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有能力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已有了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是学习这一章物理知识的优势。另外,通过前面物理课的学习,已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有了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眼睛和眼镜 凸透镜成像 生活中的透镜 透镜 常见光学仪器

的欲望。而这一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这些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建议 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透镜是其他各节学习的基础,该节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综合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有效地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节实验课,教师应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清晰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该节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边学边实验或计算机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在参与、投人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的原理、构造及调节方法等有较清楚的认识;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主要介绍了眼球的构造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这一节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的教育。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各章知识网络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网络 m\dm\cm\mm 单位:国际单位制 米(m ) 常用单位:km\ m\mm\μm \nm 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 使用前观察:0刻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放对:沿着、贴紧 圆的直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正确使用 使用时 读对:正对刻度线 间接测量 细铜线直径 记对:数字和单位 地图两地距离 记录到最小分度值得下一位 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和错误 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单位:国际单位制秒(s )常用单位:h\min\ss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实验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 运动的描述 【最普遍的运动】 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除自身以外的物体、 常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械 速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υ=s/t 变形【s=υt : t=s/υ】 运 运动的快慢 单位及换算:国际制m/s 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大,速度快 比较快慢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速度大 时间、路程都不同,求平均速度 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最简单的运动】 概念:速度在发生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的计算:υ=s/t 【总路程;总时间】 实验三: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车由甲 至乙 车由乙 至丙 车由甲 至丙 路程(cm) 42 时间(s) 2 平均速度 m/s 0.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