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花石》赏析

《雨花石》赏析

《雨花石》赏析

【山亭夏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亭夏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及注释】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1、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2、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3、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

广外研究生翻译作业附译文

广外研究生翻译作业附译文

07级研究生翻译作业(汉译英) 尺素寸心(节选) 余光中 回信,固然可畏,不回信,也绝非什么乐事。书架上经常叠着百多封未回之信,“债龄”或长或短,长的甚至一年以上,那样的压力,也绝非一个普通的罪徒所能负担的。一叠未回的信,就像一群不散的阴魂,在我罪深孽重的心底幢幢作祟。理论上说来,这些信当然是要回的。我可以坦然向天发誓,在我清醒的时刻,我绝未存心不回人信。问题出在技术上。给我一整个夏夜的空闲,我该先回一年半前的那封信呢,还是七个月前的这封信?隔了这么久,恐怕连谢罪自谴的有效期也早过了吧。在朋友的心目中,

你早已沦为不值得计较的妄人。“莫名其妙!” 是你在江湖上一致的评语。 其实,即使终于鼓起全部的道德勇气,坐在桌前,准备偿付信债于万一,也不是轻易能如愿的。七零八落的新简旧信,漫无规则地充塞在书架上,抽屉里,有的回过,有的未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找到你决心要回的那一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数倍于回信本身。再想象朋友接信时的表情,不是喜出望外,而是余怒重炽,你那一点决心就整个崩溃了。你的债,永无清偿之日。不回信,绝不等于忘了朋友,正如世上绝无忘了债主的负债人。在你惶恐的深处,恶魇的尽头,隐隐约约,永远潜伏着这位朋友的怒眉和冷眼,不,你永远忘不了他。你真

正忘掉的,而且忘得那么心安理得,是那些已经得到你回信的朋友。 我的译文: An Excerpt from Unanswered Letters vs Unbounded Friendship By Yu Guangzhong Answering letters does make me flinch; however, not answering them allows me no release at all. Dozens of unanswered letters pile up on my bookshelf, like a sum of debt waiting to be paid. Some have been waiting there for over one year, while some have newly arrived. The pressure from paying off that debt is far beyond what a junior debtor can endure. The stack of unanswered letters are, like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意思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意思“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唐朝诗人高骈的古诗作品《山亭夏日》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晶帘:又名水精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翻译】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 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 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 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

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雨花石的成因之谜

雨花石的成因之谜 雨花石以其色彩斑斓、玉质天成、小巧玲珑、纹理奇妙、包罗万象、诗情画意著称于世。被称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雨花石产自南京及周围六合、仪征的雨花台组砾石层中。雨花石的成因众说纷纭,但疑点很多,通过对化石雨花石的观察研究,笔者提出一个与前人完全不同的雨花石成因观点。 一、前人的雨花石成因观点 南京雨花石协会的第一任会长池澄在《中国南京雨花石收藏家精品大观》一书的绪论中,是这样叙述雨花石的成因的: 1、“火山成因论”,认为雨花石是火山爆发后的产物,雨花石是“火山弹”。 2、“远方来客论,”认为雨花石是长江水从长江上游搬运来的。 3、“远源论”与“近源论”,承认雨花石是长江搬运而来,但一说远在贵州、四川;一说近在秦淮河、滁河上游。 4、“并存论”认为上至贵州、四川,下至秦淮河、滁河流域,均有水冲而下的石子,沉积于南京及其周围地区。 30 年代著名的雨花石收藏家王猩酋在《雨花石子记》中这样论述:“长江发源青海,绕横断山脉,所经高山峻岭,所吸收之灵泉秀水,长川大瑚,纵横数千里间,包罗万象,最为宏富”。以故奇形异状之石子,随江流而东转,以富滞大江两岸者,盖不知其恒河沙数矣。金陵六合之间,为长江尾闾,全部精英荟萃,又近海气之滋润,故均是长江流域,而金陵、六合又特胜于上游。王猩酋的观点是倾向“远源论”的,但也并未排除“近源论”。从近年来研究情况看,倾向于“近源论”的较多。当然这还是一个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水在《自然、天趣、神韵石中皇后雨花石》一书中是这样介绍雨花石形成过程的。“雨花美人”来到人世间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为“孕育”阶段。如果把岩浆岩比作母亲的话,那么,雨花石就是母体中的胎儿。例如玛瑙砾石,最初是岩浆或火山中的岩液,在凝固分异时的空洞中形成原生玛瑙与母体共生在一起,是为了“孕育”。第二为“游子”阶段。孕育于母岩中的胎儿,经过催产婆的帮助,即内动力和外动力的作用,与母体脱离,暴露地表呱呱坠入尘世,从此开始了“游子”生涯。离别故土,历经沧桑,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风化破碎,又经流水搬运,将有棱有角的岩块磨砺成卵石,流落异乡为异客。第三为“落户”阶段,各个地质年代的各路“游子”,隧着江诃长途跋涉,不约而同,来到金陵宝地,与“土著居民”组成“雨花台砾石层”这个大家族,彼此和睦相处,直到地球上有了人类社会后,才开始抛头露面,走向人间。这三个阶段,用地质学的术语说,就是原生形成阶段,次生搬运阶段,沉积砾石阶段。这就是雨花石一生行踪,或可谓之“雨花三部曲”。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刘冠邦教授在《第六届中国赏石暨国际赏石展精粹》一书中发表的“雨花石神话传说与科学”的文章是这样叙说雨花石地质时代和成因问题的。雨花石在南京长江两岸的土地及江北六合地区广泛分布,它代表该地区地质历史一段时间的河流沉积层。除园滑的卵石之外,同时在卵石之间还夹有细的砂砾层。通过观察它的上覆和下伏岩层可知,它是夹在下伏的红色粉砂岩和上覆玄武岩之间。再和周围山区的沉积层的上、下关系对比,它在南京地区地质历史记录中的地位便可确定下来。再通过砂砾层中的化石研究可知,它是属于地球历史新生代较晚时期的中新世河琉沉积,形成于距今大约1200万年前。这里只是说雨花石最后成为沉积层的地质年代,不是所有雨花石岩石本身形成时代,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雨花石还有其自身各自不同的,更早的岩石形成时代。岩石形成之后,地壳上升成山,岩石破碎再被冲刷搬运再沉积,形成了广布于南京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每一块雨花石与周。围山区成层的沉积岩和火成岩相对比,都能找到它们的来源,确定它们各自在该地区地球历史中所占的地层层位及早先形成的时间。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雨花石资料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颠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 (南京著名特产)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一带,是南京著名的特产。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

历史 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据传说在一千四百年之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 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雨花石的颜色和花纹,则是在逐渐分离、不断沉积成无色透明体二氧化硅过程中的夹杂物而已。仔细欣赏雨花石,个中藏有山川云彩、人物神仙、花鸟虫鱼,色彩艳丽,变化万千。人们多爱将其置于水盂中,陈设于书斋、案头,不失为高雅之物。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了。雨花石,是一种天然花玛瑙,主要出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为全国最大的雨花石产地。所产雨花石之质、形、纹、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备,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美丽的雨花石被人们欣赏、收藏已有千年历史,在古风复起时,雨花石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成为馈赠亲友、欣赏、收藏的珍贵礼品。 雨花石为我国特有的美石,在百千种奇石中,堪称石中皇后的佼佼者。提到雨花石,先声夺人的是一则关于雨花石的神话:传说古时雨花台上有一座雨花观,雨花观中有一位雨花真人。 雨花真人端庄睿智、深藏若虚,他经年静坐而绝少宣道,仿佛自己就是一部玄秘古奥的经书。一天,雨花真人开坛讲经。微言大义、悬河流水、探本溯源、咳唾成珠,品格和智慧的魅力震撼了众多百姓乃至感动了上苍诸神,欢悦之中诸神命令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来。五彩天雨比肩接踵杂沓而下,好似一幅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米芾山水长卷。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一粒粒变成了玛瑙般的雨花石。 雨花芳龄南朝梁代以后流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的神话故事。北宋大观年间,吏部侍郎卢襄根据雨花说法的传说给云光法师讲经处命名为“雨花台”。 雨花石产于南京市郊及长江两岸的六合、仪征(真州)、江宁、江浦等地。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称雨花石为“玛瑙石”、“螺子石”。明《一统·南京》称:“雨花台石,聚宝山出”。 雨花石名真正脱颖而出在明末清初。徐荣以《雨花石》为题写了一首七律诗。张岱在《雨花石铭》一文中称:“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代而得十三枚……”。石名随地名更从“玛瑙岗”到“雨花台”从“玛瑙石”到“雨花台石”,再到“雨花石”,从一个美丽的佛教传说到雨花石美名的约定俗成,使绮石、五色石、六合石、灵岩石、江石子、螺子石等雨花石别称均定格为雨花石,并芳名盛播四方。

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篇一】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鉴赏及赏析: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

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篇二】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及赏析: “绿树阴浓夏日长”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倒映着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

《雨花石》教案

《雨花石》教学设计 执教者:芦阳小学王术勇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对祖国的爱恋。 2、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 3、能用二拍子指挥图示边挥拍边演唱《雨花石》。 4、能用轻声、有力的声音有情感地演唱第一乐句的旋律。 教学重点: 通过歌曲的学唱,学生能用抒情优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倚音的唱法,并能正确演唱切分音、休止符。 教学方法: 聆听法、视唱法、创编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电钢琴、铝板琴、双响筒、三角铁、碰铃、指挥棒、雨花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学生视听展现芦山歌曲《一吻千年》进教室。(PPT视频) 2、发声练(分声部由弱到强、有强到弱的练) 5 5 5 5 | 5-- -- -- | 3 3 3 3 | 3-- -- -- | 1 1 1 1 | 1-- -- -- | Lu lu lu lu lu 3、师:同学们,十月是祖国的生日,今年又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请同学们一边聆听童声合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一边欣赏老师设计的图片(PPT课件配音乐图片),让我们一起感受普天同庆的快乐。 师:同学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心情很激动,感到做为一个中国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4、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PPT课件出示南京雨花台图片)这里是南京市有名的雨花台。我们正在欣赏的画面就是雨花台美丽的瞬间,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的人们总是把出产于此的红红的雨花石同烈士的鲜血联系在一起。这些烈士们就像这一颗颗小小的雨花石,平凡而伟大,默默地为人们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请看这座群雕(PPT课件)他们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辛福生活!孩子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先烈们深深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翻译作业点评 what I have lived for

翻译作业点评what I have lived for 词的翻译 1.great wind的理解应结合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风2 飓风17 狂风35 巨风9 强风8 疾风1 暴风2 烈风1 大风7 龙卷风1 强烈的风7 强劲的风3 强大的风1 猛烈的(大)风4 巨大的风1 异乎寻常的风1 微风1 轻风1 和煦的春风1 2.数字的写法套路 中文大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阿拉伯数字1. 2. 3. 4. 罗马数字大小写ⅠⅡⅢⅣⅰⅱⅲⅳ 3.词义的选择 3.1.ground 世间世上 人间尘世 现实现实世界 地上地面地球 3.2.this joy (短暂)喜悦 欢喜欢娱欢愉(的魔力)(片刻)欢乐(时光) 愉悦愉快 快乐 乐趣 (万分)狂喜 沉醉沉迷 转瞬即逝的幸福 短暂数小时 3.3.miniature 缩影缩图图像模型模式角度国度蓝图彩画影像画卷(刘洋)画面(张富强等)象征写照憧憬 缩略图小世界复制品小画像微型画/图 缩小模型微型世界/图像画像缩影天堂画卷(贺梦鸽) 微型的心理潜行者的画潜修者的画像微缩/小复制品微小的天堂 句子的翻译 1.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 英教3:直译为原文被动句式9人,意译为主动句这39人。 被动句式:被…所控制3/掌控2/统治1/支配2/占据1 主动句式:三种感情支配12/统治1/贯穿/掌握/掌控7/控制5/经营/主宰2/统治/指引/影响4/

支撑/着(我的一生) 我为三种激情而生 在我的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有三种…情感 2.“的”字结构滥用 就像是一个颤抖的人站在世界的边缘上俯视着一个寒冷的深不可测的却又毫无生机的地狱般可怕。 减缓那在用颤抖的意识从世界的边缘看向寒冷的死寂的无底深渊时产生的那种可怕的孤独感。 那可怕的孤独能让一个人的意识触到冰冷的无底的绝望的深渊的边缘。 孤独——那种让人陷入冷酷的深不可测的无生命的深渊。 这种可怕的孤独感像一个意识在颤抖的人在寒冷的深不可测的且无生气的无底洞中寻找世界的边缘。 圣人和诗人所想象的神秘的微小的预示的天堂的景象。 有着厌恶的负担的无助的年迈的老人给予他们的儿子。 毫无帮助的老人是他们的儿子的沉重的负担。 对他们的儿子来说是一个讨厌/令人反感的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们。 3. “是”字泛滥 最后是因为我所见过的完整的爱,是一个神秘的缩影,那是圣人和诗人们梦想中的天堂里预示的美景。这就是我所追寻的,即使它看起来似乎对人类生活很美好,但是这就是我最后能找到的。 4. 排比句怎么翻译?语序要整齐吗?要调整吗?要凌乱吗?Children…victims…helpless old people… 5. 在一个完整句中,中途随意变换主语,或舍弃不应舍弃、省略不应省略的主语 这就是我明白的哲理,并且认为它似乎对人们的生活很有好处。 6. 标点符号怎么打? 《三种激情》是选自《伯特兰·罗素自传》的一篇优秀散文。它既是作者心灵的抒发,也是生命体验的总结。作者以深刻的感悟和敏锐的目光,分析了人生中的三种激情,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对爱的渴望,使人欣喜若狂,既能解除孤独,又能发现美好的未来。对知识的追求,使人理解人心,了解宇宙,掌握科学。爱和知识把人引向天堂般的境界,而对人类的同情之心又使人回到苦难深重的人间。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值得为此再活一次的人生。这篇散文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情文并茂,逻辑性和感染力极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散文

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绿树葱郁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荫才能浓。这“浓”除有树荫稠密之意外,还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荫密而且深。人们所谓“烈日当空,树荫匝地”,就是这个意思。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夏日长”的感觉。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荫浓”含蓄的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它写的是一种情趣。 第二句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水晶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这一句可以分两层意思来说。第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彻;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

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的水波下则是随之微微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第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的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诗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观察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爵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的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原先慵懒的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如果没有微风起,芳香就不能送遍全院。 诗写夏日风光,用纯乎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荫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录:《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

立夏最美诗词,与君共欣赏

立夏最美诗词,与君共欣赏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 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 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 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 还当惜徂景。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幵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早夏游平泉回

唐?白居易 夏早日初长, 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平稳, 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 青梅旋摘尝。 一盏冷云浆。 初夏即事宋?杨万里莲叶头巾道样裁,仙桃扇子午时回。扑蝇堕地犹能施,闭合生尘底处来。 初夏睡起宋?杨万里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幵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 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 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 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 高眠正掩扉。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 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 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 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 人间解愠风。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立夏五首其一 宋?方回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南宋?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教学反思——评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写的组诗。这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平生进行回忆反思,处处流露着志不可得的失落。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诗人独居寒江,遥望清早,沐浴着晨曦;黄昏,时隐时现于流岚雾霭之中的夔州城,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之感,因为山城千家的宁静与祥和都是他人的,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日日”羁留于此,这漂泊之情便泛滥开来了……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与诗人一同“信宿”江面的还有渔人和燕。然而渔人信宿,因有鱼可捕,捕鱼归家家尚近;燕子低飞随季节迁徙,也是来去自由的。而诗人,遥望京华,山长水阔;病中衰朽,道阻且长。一个“故”字似乎这燕子“飞飞”是有意而为之,在故意炫耀自己的身轻、自由。实际上是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使燕这一形象人格化了。就像赵执信看山望月时所吟咏的“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一样,山带斜阳之色,月明于

落叶之时,燕低飞于清秋时节,于大自然而言,这一切并无特别之处,只因诗人观之而带有了诗人的情感,用了“常”、“偏”、“故”这饱含温情的字眼,使“寒山”、“新月”、“燕”具有了人的特点。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退一步,诗人又渴望能像刘向那般潜心经学,开馆授徒,将自己“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政治理想传于后学,无奈自己却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立言”又成妄想。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我想诗人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羡慕之情的。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个世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少不了比较,于是人们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缓解这种伤害,所以,人不能一味“比上”,因为那是痛苦的源泉;也不能一味“比下”,因为那是麻醉自我的“奶头儿”。人生需要“比上”,让自己知耻后勇,努力进取;也需要在遭遇坎坷时“比下”,让自己不至于绝望。诗人以稷契、匡衡、刘向自比,“比上”显然不足,所以诗人常常心有所郁结,常怀壮志难酬的苦闷。

雨花石 教学设计

《雨花石》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九册的第 三单元中的《雨花石》。整首作品曲调婉转起伏,节奏富于变化,旋律的进行如波浪般不断向前涌动,高潮在后半部分,音区提高,大跳音程增多,这些手段的运用使音乐显得激情澎湃,将歌曲推向高潮。歌曲短小精悍,抒情优美,表达了主人公淳朴而又高尚的心愿。歌中把殷红的雨花石比作是烈士们挥洒的热血,赋予雨花石以不屈的灵魂。 二、学生分析 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唱唱、跳跳、玩玩、笑笑,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音乐的欣赏形式,而利用各种形态、动作、游戏、歌舞等形式参与欣赏,就可以适当而充分的发挥学生通感的作用。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倾听、再倾听,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尽情地表现,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及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利用他们认识音乐的规律有机的学习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教学资源的选择 ·多媒体教室 ·电子琴

教学目标: 1、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 2、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先烈的敬仰、对祖国的爱恋。 教学重点: 通过歌曲的学唱,学生能用抒情优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掌握倚音的唱法和概念,并能正确演唱切分音、休止符。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南京雨花台图片)这里是南京市有名的雨花台。我们正在欣赏的画面就是雨花台美丽的瞬间,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的人们总是把出产于此的红红的雨花石同烈士的鲜血联系在一起。这些烈士们就像这一颗颗小小的雨花石,平凡而伟大,默默地为人们铺起一条五彩的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