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里安第七章显示偏好理论

范里安第七章显示偏好理论

范里安第七章显示偏好理论

范里安第七章显示偏好理论

显示性偏好实际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 显示性偏好的概述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 (P.Samuelson)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该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虽然公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需求理论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显示行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该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如果我们有A、B、C 到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 B 多于 C ,如此类推。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Z 。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性偏好的内容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 1,p 2 )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 1 ,x 2 ),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 1 ,y 2 )满足 如下条件: 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 对(x 1,x 2 )的偏好大于(y 1 ,y 2 ),即(x 1 ,x 2 )是(y 1 ,y 2 )的直接显示偏好。 。 在 管 行 调 整 确 保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4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显示性偏好理论 1.何谓显示性偏好 (1)假定: ①人们的偏好在观察期内保持不变,且具有一致性。 ②人们的偏好具有传递性。即A B >,B C >,则A C >。 ③偏好具有凸性。任何两个组合的加权平均所形成的新组合均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 ④消费者作为理性的人始终追求其效用最大化。 (2)直接显示性偏好 假设某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1X 和2X 。令()11 12,X X 为消费者在收入I 并以价格()12,P P 所 购买的最佳消费组合,()2212,X X 是在同等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能够支付但未被选择的消费组 合,且()()11 221212,,X X X X ≠,这就意味着:221122P X P X I +≤,111122P X P X I +=。从而,有: 1122 11221122P X P X P X P X +≥+ 由此认为,()11 12,A X X 是显示地被偏好于()2212,B X X ,而且,这是一种直接显示性偏好。 即:对于A 组合和B 组合,消费者在现行价格下用既定的收入都买得起,而在实际购买中选择了A 组合,这对消费者来说,A 组合显示出优于B 组合,消费者更为偏好A 组合。 图4-1 直接显示偏好 (2)间接显示性偏好 假定某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下,面临三组消费组合分别是:()11 12,A X X ,

汽车理论考试必备资料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 7.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结构形式。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 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 3.确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充分发挥、足够的后备功率储备、受驾驶性能限制和综合考虑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4.某厂生产的货车有两种主传动比供用户选择,对山区使用的汽车,应选择传动比大的主传动比,为的是增大车轮转矩,使爬坡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空载行驶时,由于后备功率大,故其燃油经济性较差。 5.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变速器使用的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越低,燃油消耗率越高。 6.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称为比功率,发动机提供的行驶功率与需要的行驶功率之差称为后备功率。 7.变速器各相邻档位速比理论上应按等比分配,为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8.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是因为:就动力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9.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的动力装置参数有两个,即最小传动比和传动系挡位数。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是:(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评定指标是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汽车的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操纵制动控制装置(制动踏板)到汽车完全停止住为止汽车驶过的距离,它的值取决于制动踏板力、路面附着条件、车辆载荷和发动机是否结合等因素。 3.决定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即附着力(或最大制动器制动力)和起始制动车速。4.汽车在附着系数为Φ的路面上行驶,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Φo,若Φ<Φo,汽车前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后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前后轮同时抱死。 5.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有两个:(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_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偏好与效用)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 第2篇 选择与需求 第3章 偏好与效用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画出下列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并判断它们是否是凸状的(即边际替代率MRS 是否随着x 的增加而递减)。 (1)(),3U x y x y =+ (2)(),U x y x y =? (3)(),U x y x y =+ (4)()22,U x y x y =- (5)(),xy U x y x y = + 答:(1)无差异曲线如图3-7所示,为一组直线。边际替代率为:/3/13x y MRS f f ===,为一常数,因而无差异曲线不是凸状的。 图3-7 完全替代型的无差异曲线 (2)无差异曲线如图3-8所示,为性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为: ()() 0.5 0.5 0.5///0.5/x y y x MRS f f y x y x -== =,随着x 的递增,MRS 将递减,因而有凸的无差异曲线。

图3-8 凸状的无差异曲线 (3)无差异曲线如图3-9所示。边际替代率为:0.5/0.5x y MRS f f x -==,因而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是凸状的,此为拟线性偏好的效用函数。 图3-9 拟线性型的无差异曲线 (4)无差异曲线如图3-10所示。 边际替代率为:()0.5 22220.5/0.52/0.5()2/x y MRS f f x y x x y y x y --==-?-?=,因而边际替 代率递增,无差异曲线不是凸状的。 图3-10 凹状的无差异曲线 (5)无差异曲线如图3-11所示。 边际替代率为:()()()() 22 22 ///x y x y y xy x y x xy MRS f f y x x y x y +-+-===++,因而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是凸状的。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软件需求需求相似理论 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企业不可能去生产一个国内不存在扩大需求的产品。 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高尔夫球在欧美是普及运动,但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是代表性需求。 三.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 林德还认为,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或如他所声称的“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产品。按其所述,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问题所激发;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也只有在为国内消费者所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带来显著的成本降

偏好与显示性偏好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1.偏好的完备性:A﹥B,或者B﹥A,或者A~B 2.偏好的非对称性:若A﹥B,则不存在B﹥A 3.偏好的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4.偏好的单调性(非饱和性):若A=(X1,X2),B=(X*1,X*2),如果X1≥X*1,且X2≥ X*2,则A≧B,通俗地说,偏好的单调性就是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数量“多多益善”。 5.偏好的凸性:A~B,C=[tA+(1-t)B],(0

汽车理论第三章

3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该小题后的括号内) 1、 汽车动力装置的参数系指( )。 A.发动机的功率、传动系的传动比 B.发动机的功率、传动系的效率 C.发动机的转矩、传动系的传动比 D.发动机的转矩、传动系的效率 2、 确定汽车传动系的最大传动比时,需要考虑( )。 A.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最低稳定车速和附着率 B.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最高车速和附着率 C.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最低稳定车速和最高车速 D.汽车的加速时间、最高车速和附着率 3、 若使汽车的最高车速 max a u 大于发动机最大功率对应的车速p u ,则( )。 A.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好 B.汽车的动力性变好,燃油经济性变差 C.汽车的动力性变差,燃油经济性变好 D.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差 4、 若使汽车的最高车速 max a u 小于发动机最大功率对应的车速p u ,则( )。 A.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好 B.汽车的动力性变好,燃油经济性变差 C.汽车的动力性变差,燃油经济性变好 D.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差 二、判断题(只判断正确与错误,在正确的小题后括号内画“T”,在错误的小题后括号内画“F”) 1、 最大传动比与最小传动比之比值越大,挡位数应越多。( ) 2、 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 三、填空题 1、 一般说来,汽车主减速器传动比越小,汽车行驶的后备功率越 ,动力性越 。 2、 一般说来,汽车主减速器传动比越大,汽车行驶的后备功率越 ,动力性越 。 3、 在确定汽车传动系最大传动比时,除了要考虑最大爬坡度之外,还应考虑 及 。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第6章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1.请给出一个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绘图说明)。 答:(1)显示偏好弱公理的定义为:设(x1,x2)是按价格(q1,q2)选择的消费组合,(y1,y2)是价格为(q1,q2)时可选择但实际上并未被选择的另一消费组合,则(x1,x2)就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并且如果(x1,x2)已被显示偏好于(y1,y2),则(y1,y2)就决不会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2)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如图6-1所示。如果在预算1时,消费者选择了(x1,x2),而在新的预算2下,消费者又选择了(y1,y2),则消费者的行为就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因为,在预算2下,(x1,x2)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消费组合。这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图6-1 不符合显示偏好弱公理的消费行为 2.请说明显示偏好弱公理在分析跨期消费行为时是如何应用的。 答:(1)跨期消费行为与显示偏好弱公理 给定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和他对两个时期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就能找到这个消费者在两期之间的最优消费组合。根据这个最优的行为模式,能够利用显示偏好弱公理,可以确定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动范围,从而推断出在利率变动后消费者将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 (2)如图6-2所示。如果消费者最初是贷款者,从显示偏好弱公理可知,当利率上升时,新的消费组合不可能移至禀赋点E的右边。如果消费组合移至E的右边,那么消费者

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违背了显示偏好弱公理。因为在初始的预算线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禀赋点右边的消费组合,但是他实际上没有选择,这说明,初始消费点显示偏好于禀赋点右边的点。而在新的预算线下,消费者选择新的消费组合,而初始的最优消费组合依然是可以获得的,因此,新的最优消费组合一定位于初始预算集的外面,这也就意味着他一定位于禀赋点的左边。所以,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一定还是贷款者。 图6-2 利率上升后贷款者的消费选择 类似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借款者,如果消费者一开始是借款者,那么当利率下降时,他一定依然是一个借款者。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某人是一个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者;如果某人是一个借款者,那么,利率下降时他仍然是一个借款者。此外,如果某人是一个贷款者,当利率下降时,他有可能转变成一个借款者;同样,当利率上升时,一个借款者也有可能转变成一个贷款者。但后两种情况都只是一种可能性,是否能够转化,还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利率变动的幅度等。 3.当价格为(p1,p2)=(1,2)时,消费者选择的消费组合为(y1,y2)=(2,1);当价格为(q1,q2)=(2,1)时,消费者实际选择的消费组合是(y1,y2)=(2,1)。请问这种行为是否与最大化行为模型相一致?

偏好理论

第四章偏好理论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预算方程和预算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基数效用理论; 序数效用理论; 偏好的公理及其假设; 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 二、教学内容: 4、1 预算线及其预算方程 一、预算线的定义: 预算线是一条表明在假定消费者收入(M)和两种商品的价格(P X1,P X2)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的两种商品的最大组合的轨迹。 二、预算方程X2 预算线的数学表达方式:M=X1P X1+X2P X2 三、预算线的变化 (一)收入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增加,预算线 向外平移(预算线的斜率不变);反之,预算线向 内平移。 (二)单一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消费者收入和X2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O (X1)的价格上升,预算线向内旋转;反之,向外旋 转。X2 (三)收入和价格均以同一比例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线保持不变(预算线的斜率和横 纵截距均保持不变)。 四、预算线的性质: 1、预算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其经济含义 为在给定消费者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的条件下, 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同时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O X1 品的消 费量; 2、预算线的斜率还可以用来表示机会成本; 3、预算线的横(纵)截距的经济含义; 4、2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定义(见教材P121)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增加,所得到的心理满足程度呈递减趋势。 4、3序数效用理论(偏好理论) 一、有关偏好的三个公理: 1、偏好的完备性; 2、偏好的非对称性;

中级微观经济学考题

《中级微观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 绪论 1、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中认为,市场经济是商业完全自由的经济制度,如果没有外在干预的影响,它会自然地、有序地发展下去。李嘉图指出:“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国家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预,既不要鼓励生产的一个源泉,也不要抑制另一个源泉。对此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予以系统论述。 2、微观经济学研究极大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但这真的是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吗?比如,假设人民需要不好的东西,如吸毒、酗酒等等。尽可能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仍是切合实际的吗?微观经济学对人们的需要的假设有什么问题?你认为应怎样改进? 3、对大多数经济政策问题,人们可以发现经济学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这能证明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吗? 4、在评价经济学家的论述的准确性时,你是否能够区分:(1)经济学家的那些论述是描述性的?(2)那些是它们关于究竟应采取何种政策的论述。 5、西方有一种“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两个模型预测的准确度相同,我们应选择不太复杂的那个?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你如何去判断一个模型的复杂程度? 6、为什么一个不能通过经验事实来验证的理论不是一个好的理论? 第二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1、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价格控制?政府干预市场价格的后果是什么? 3、短期弹性与长期弹性的区别? 4、影响需求弹性与价格弹性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5、假定需求函数为N MP Q -=,其中M 不是收入,P 表示水平价格,N (N>0)

为常数。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和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6、若某商品市场是有100个消费者,其中,60个消费者购买该市场1/3的商品,且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3;另外40个消费者购买该市场2/3的商品,且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6。 求:按照100个消费者合计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多少? 7、画图说明蛛网模型的三种情况。 8、若商品X 的市场供给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该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会随其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吗?为什么? 9、根据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理查德·狄特玛斯的说法,英国人不必对医院为他输血治疗支付任何费用,而献血者也得不到任何报酬。而美国则要对献血者支付报酬,但在英国供病人输血用的血浆却比美国多。可以用什么假说来说明这个问题? 10、如果某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 Q P 2100-=,P 为产品价格,D Q 为需求量。这种产品的实际价格为70。如果这种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 Q P 350+=,S Q 为供给量,你能预期价格将上升或下降吗?如果能,上升或下降多少?为什么? 11、奢侈品被定义为一种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请证明,对于只有两种商品的经济,两种商品不能都为奢侈品。 12、假定一个老人嗜书如命,晚年的收入都用来买书和吃饭。有一年,其收入增加了,他在伙食和书籍上也都花了更多的钱,但他声称,食品对他来说是劣质品。如果真是这样,食品对书籍的相对价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图示说明食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3、证明:若效用函数为)0(>=r Y X U r ,则恩格尔曲线是一条直线。 14、假定某人把一天的时间用来睡觉(s )、工作(w )和消费(c ),在睡觉和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函数为75.025.0),(c s c s U =,假定此人在消费是每小时花费6元,在工作时每小时可以赚4元,而且他消费时的收入来源于其工作所得。试问: (1)若此人想使效用最大化,应花多少时间来睡觉、工作和消费?(2)睡觉和消费的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教材-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教材-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 教材原文## !!!货币金融学导论刘明 第二节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早期是剑桥学派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和倡导者,他在数量论传统思想框架下深入探讨了货币存量变化的影响,这体现在他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通论》(1936)的出版表明凯恩斯实现了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扬弃。即一方面继承剑桥学派经济学(隐含的)对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的区分,并引入利率因素讨论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却背离了古典货币数量论,与数量论的假设相反,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一般不存在充分就业,均衡不是经济常态,货币供给会影响产出和货币流通速度。我们主要讨论凯恩斯在《通论》中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 一、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凯恩斯把庇古所谓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改称为“动机”,并明确区分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大体对应于庇古的提供便利目的和安全目的。提出投机动机更具有创新意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变动也就源于这一动机。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是指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凯恩斯将交易动机进一步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收入动机是指家庭用以度过从获得收入到支出这一段时期的支付需求;业务动机指企业用以度过业务上从支出费用到获得销售收入这一段时间间隔的支付需要。前者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间隔的正常长度,后者取决于现期生产量和进货量。 凯恩斯假设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吸收的现金量主要对收入水平变动做出反应,对利率的改变不敏感。把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结合起来用M tr代表,凯恩斯假设 M tr=M tr(Y) (10-14) 且有,M tr 随Y增加而增加。 为了从数量上说明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就必须同时确定交易货币需求的流通速度。假如Y/M tr 是交易货币需求余额的流通速度。凯恩斯针对庇古推理[式(10-13)]的简化形式指出:没有理由认为V(=Y/M tr )是一个常数,它的数值取决于银行业务、社会习惯、社会收入分配,

汽车理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1、试说明轮胎滚动阻力的定义、产生机理和作用形式? 答:1)定义:汽车在水平道路上等速行驶时受到的道路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称为滚动阻力。 2)产生机理:由于轮胎内部摩擦产生弹性轮胎在硬支撑路面上行驶时加载变形曲线和卸载变形曲线不重合会有能量损失,即弹性物质的迟滞损失。这种迟滞损失表现为一种 阻力偶。 当车轮不滚动时,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的分布是前后对称的;当车轮滚动时,由于弹性迟滞现象,处于压缩过程的前部点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就会大于处于压缩过程 的后部点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这样,地面法向反作用力的分布前后不对称,而使他们的合力Fa 相对于法线前移一个距离a, 它随弹性迟滞损失的增大而变大。即滚动时有滚 动阻力偶矩T f F z a 阻碍车轮滚动。 3)作用形式:滚动阻力F f fw F T f f (f 为滚动阻力系数) r 1.2、滚动阻力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滚动阻力系数与路面种类、行驶车速以及轮胎的构造、材料、气压等有关。 1.3、确定一轻型货车的动力性能(货车可装用 4 档或5 档变速器,任选其中的一种进行整 车性能计算): 1)绘制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 2)求汽车的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及克服该坡度时相应的附着率。 3)绘制汽车行驶加速倒数曲线,用图解积分法求汽车有Ⅱ档起步加速行驶至70km/h 的车速-时间曲线,或者用计算机求汽车用Ⅱ档起步加速至70km/h 的加速时间。 轻型货车的有关数据:汽油发动机使用外特性 的Tq—n 曲线的拟合公式为 Tq 19 .13 259.27( n 1000 ) 165. 44( n 1000 ) n n 2 3 ) 40.874( ) 3.8445 ( 1000 1000 4 式中, Tq 为发功机转矩(N·m);n 为发动机转速(r/min)。 发动机的最低转速nmin=600r/min ,最高转速nmax=4000 r/min 装载质量2000kg 整车整备质量1800kg 总质量3880 kg 车轮半径0.367 m 传动系机械效率ηт=0.85 波动阻力系数f=0.013 2 空气阻力系数×迎风面积CDA =2.77 m 主减速器传动比i0=5.83 飞轮转功惯量If =0.218kg· 2 m 二前轮转动惯量Iw1=1.798kg· 2 m 四后轮转功惯量Iw2=3.598kg· 2 m

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1、什么是偏好相似理论?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企业不可能去生产一个国内不存在扩大需求的产品。 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高尔夫球在欧美是普及运动,但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是代表性需求。 三.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 林德还认为,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或如他所声称的“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产品。按其所述,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问题所激发;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

汽车理论第一章课后答案

余志生汽车理论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1.1、试说明轮胎滚动阻力的定义、产生机理和作用形式? 答:1)定义:汽车在水平道路上等速行驶时受到的道路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称为滚动阻力。 2)产生机理:由于轮胎内部摩擦产生弹性轮胎在硬支撑路面上行驶时加载变形曲线和卸载变形曲线不重合会有能量损失,即弹性物质的迟滞损失。这种迟滞损失表现为一种阻力偶。 当车轮不滚动时,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的分布是前后对称的;当车轮滚动时,由于弹性迟滞现象,处于压缩过程的前部点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就会大于处于压缩过程的后部点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这样,地面法向反作用力的分布前后不对称,而使他们的合力Fa 相对于法线前移一个距离a, 它随弹性迟滞损失的增大而变大。即滚动时有滚动阻力偶矩 a F T z f = 阻碍车轮滚 动。 3)作用形式:滚动阻力 fw F f = r T F f f = (f 为滚动 阻力系数) 1.2、滚动阻力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滚动阻力系数与路面种类、行驶车速以及轮胎的构造、材料、气压等有关。 1.3、确定一轻型货车的动力性能(货车可装用4档或5档变速器,任选其中的一种进行整车性能计算):

1)绘制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 2)求汽车的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及克服该坡度时相应的附着率。 3)绘制汽车行驶加速倒数曲线,用图解积分法求汽车有Ⅱ档起步加速行驶至70km/h 的车速-时间曲线,或者用计算机求汽车用Ⅱ档起步加速至70km/h 的加速时间。 轻型货车的有关数据: 汽油发动机使用外特性的Tq —n 曲线的拟合公式为 4 32) 1000 (8445.3)1000(874.40)1000(44.165)1000(27.25913.19n n n n Tq -+-+-= 式中, Tq 为发功机转矩(N ·m);n 为发动机转速(r /min)。 发动机的最低转速 n min =600r/min ,最高转速n max =4000 r /min 装载质量 2000kg 整车整备质量 1800kg 总质量 3880 kg 车轮半径 0.367 m 传动系机械效率 ηт =0.85 波动阻力系数 f =0.013 空气阻力系数×迎风面积 C D A =2.772 m 主减速器传动比 i 0=5.83 飞轮转功惯量 I f =0.218kg ·2m 二前轮转动惯量 I w1=1.798kg ·2m 四后轮转功惯量 I w2=3.598kg ·2 m

习题 1-3章 消费者理论

第1-3章:消费者理论 一、形式化表述分析消费者偏好的性质 (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严格单调性,严格凸性等等) *二、效用函数存在性证明。 请参考教材 三、表述显示性偏好弱公理及显示性偏好强公理,并用于分析下面问题。 考察一个对物品1和物品2有需求的消费者,当物品价格为=1p (2,4)时,其需求为=1x (1,2)。当价格为=2p (6,3)时,其需求为=2x (2,1),该消费者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如果=2x (1.4,1)时,该消费者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解答:81*42*2x p 102*41*2x p 2111=+=>=+= 消费束1偏好于消费束2 151*32*6x p 122*31*6x p 2212=+=<=+= 消费束2偏好于消费束1 违反了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如果=2x (1.4,1)时: 8.61*44.1*2x p 102*41*2x p 2111=+=>=+= 消费束1偏好于消费束2 4.111*34.1*6x p 122*31*6x p 2212=+=<=+= 消费束1在价格2的情况下买不起。符合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四、效用函数121),(x x x u =,求瓦尔拉斯需求函数 解答:w x p x p t s x x x u =+=22111 21..),(max 从效用函数121),(x x x u =可知商 品2对消费者没效用,因此最大化效用的结果是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购买商品1,对商品2的需求为0,02=x ,1 1p w x =

或者由w x p x p t s x x x u =+=22111 21..),(max ,可得到 )(0max ),(max 1 12112221源于消费束的非负限制,,此时p w x x p w p x p w x x u ===-=实际上,这是一个边角解, 五、设效用函数 ρ ρρ12121)(),(x x x x u +=,其中10<≠ρ;这就是常(或不变)替代弹性(CES )效用函数。求: (1)瓦尔拉斯需求函数; (2)间接效用函数; (3)验证间接效用函数关于价格与收入是零次齐次的; (4)验证间接效用函数关于收入y 是递增的,关于价格p 是递减的; (5)验证罗伊恒等式; (6)求希克斯需求函数; (7)求支出函数; (8)从它对应的间接效用函数推导出支出函数,及从支出函数推导出间接效用函数。 (9)验证)),(,(),(u p e p x u p h i i = (对偶定理) (1)求瓦尔拉斯需求函数 列出拉格朗日函数: )()(),,(221112121x p x p y x x x x L --++≡λλρ ρρ 三个一阶条件: 1x 2x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章节习题精编详解(显示偏好)【圣才出品】

第7章 显示偏好 一、判断题 1.某消费者行为为理性偏好,且他的偏好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某一年,他在能买得起x 消费束的时候却买了y 消费束。另一年,如果他买了x 消费束,那么说明他当时一定买不起y 消费束。( ) 【答案】T 【解析】消费者偏好是理性的,在x 、y 均满足预算约束的情况下,选择y 消费束,说明对消费者来说,y 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 ;由偏好弱公理可知,另一年没有买y 而买了x 消费束,是因为y 消费束不在他的预算集内。 2.某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其不具有良性偏好且无差异曲线为凹状,那么他的行为不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 ) 【答案】F 【解析】追求效用最大化必然表明行为满足显示偏好强公理。 3.第2时期相对于第1时期的拉氏价格指数化等于用时期2的价格买时期1的消费束与用时期1的价格买时期1的消费束所需费用的比值。( ) 【答案】T 【解析】1122 1122 t b t b P b b b b p x p x L p x p x +=+,题中所述正是拉式价格指数的概念。

4.拉氏价格指数不同于帕氏价格指数的原因是:拉氏价格指数保持价格不变而使数量发生变化,而帕氏价格指数则保持数量不变而使价格发生变化。( ) 【答案】F 【解析】拉氏价格指数不同于帕氏价格指数关键在于:拉氏价格指数以基期的数量作为权数;帕氏价格指数以t 期的数量作为权数。 5.显示偏好强公理表示:如果一个消费者在他能够买得起y 的时候选择了x ,在他能够买得起z 的时候选择了y ,那么在他能买得起z 的任何时候他都会买x 。( ) 【答案】F 【解析】假定x 消费束是以价格()12,p p 购买的,y 是以价格()12,m m 购买的,z 是以价格()12,q q 购买的。那么:11221122p x p x m y m y +≥+,11221122m y m y q z q z +≥+。根据偏好的传递性可得:11221122p x p x q z q z +≥+。消费者在买得起x 的任何时候都会买x ,但是在买得起z 的时候不一定买得起x 。 5.有两种商品:香蕉和土豆。香蕉的价格上升,土豆的价格下降。如果在这种价格变化以后,一个消费者(其偏好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正好能够买得起旧的消费束,那么即使土豆是吉芬商品,她将至少消费和以前一样多的土豆。( ) 【答案】T 【解析】如果她减少土豆消费而增加了香蕉消费,那么新的消费束将位于原预算线的下方,这一选择将违反显示偏好弱定理,因此,她将至少消费和以前一样多的土豆。 6.显示偏好弱公理不能保证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

汽车理论 第三章

第 三 章 改变1.3题中轻型货车的主减速器传动比,作出i o 为5.17、5.43、5.83、 6.17、6.33时的燃油经济性一加速时间曲线,讨论不同i o 值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和采用不同变速器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汽油的密度是0.7g/cm 3) ) 答:①17.5i 0=时,※百公里消耗燃油: (以最高档,较高转速(n 取3403r/min ),最经济负荷(即90%负荷大约18Kw )行驶时油耗): 此时:o g a i i rn u 377.01= h Km /07.9117 .5*13403*367.0*377.0== 443322101B b e e e e P B P B P B P B ++++= )/(3.4311h Kw g b ?=? 将1b ,1a u 代入下式得: g u b P a e ρ02.1Q s = L Q s 17.12=? ※加速时间: (这里以最高档〈四档〉、速度由0加速到96.6Km/h 的时间) 因与题1.3第三问求法相同,这里不在累述,可直接有计算机求得: 加速时间t=684.97s ②43.5i 0=时,※百公里消耗燃油:

同上可得:L Q s 78.12= ※ 加速时间t= 665.78s ③83.5i 0=时,※百公里消耗燃油: 同上可得:L Q s 72.13= ※加速时间t=643.91s ④17.6i 0=时,※百公里消耗燃油: 同上可得:L Q s 52.14= ※加速时间t=630.14s ⑤33.6i 0=时,※百公里消耗燃油: 同上可得:L Q s 90.14= ※加速时间t=624.77s 由以上数据可做出燃油经济性一加速时间曲线如下: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摘要: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对自利假设的质疑促进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基于理性假设的公平偏好、互利偏好、社会公平偏好理论将心理学和社会学一起纳入效用函数,从而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修正。国内外学者纷纷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不同的效用函数为表现形式,以总结一个简约的、定量的并能精确预测的理论模型为目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以公平偏好理论模型为起点,分析了基于结果公平的FS模型的参数取值问题,梳理了公平偏好理论的延续发展过程,阐述了社会偏好理论逐步走向综合的趋势。最后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公平偏好、FS模型、效用函数 一、引言 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立在自利假设之上,认为人只会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这一修正为西方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开始不断探求界限内的个人行为决策的新驱动力。 实验经济学家结合心理学,将人的自利、公平、利他等心理分解,通过博弈实验中简单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自利假设的系统结构提出质疑。响应者在最后通牒博弈(Guth 等.,1982)中的拒绝正的物质收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自觉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等,1979)和惩罚行为(Fehr等,2000),独裁实验(Forsythe等,1994)中的给予行为,礼物交换博弈(Fehr等,1996)中的互惠行为等著名的博弈都反应了一个结论:人具有社会偏好。社会偏好结论建立在自利偏好之上,但并未否定自利假设,它认为人们不仅仅自利,在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仍关注他人的物质利益。 社会偏好包括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社会福利偏好等,在博弈实验中,公平偏好尤其引人关注,许多行为经济学家以此为出发点得到新的理论。公平偏好分为动机公平和结果公平①,Rabin(1993)被公认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动机公平的心理博弈模型,Fehr 和Schimidt(1999)指出了该模型中完美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的优点,批评了该模型的人数限制问题(双人模型)。有鉴于此,Dufwenberg和Kirchsteiger(2004)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将Rabin的分析框架延伸到了扩展博弈中。早期Loewenstein(1989)、Bolton(1991)等都在结果公平方面做出了先导性的贡献,Fehr 和Schimidt(1999)以及Bolton和Ockenfels(2000)分别提出了FS模型与ERC模型,标志着基于注重结果公平的公平偏好模型的成熟。在 ①公平偏好又称为不公平厌恶(Fehr 和Schmidt,1999),注重结果公平在国内相关文献中也有的描述为“差异厌恶偏好”(陈叶烽,2008),注重动机公平也可称为“互惠偏好”和“对等意图”(阮青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