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技术成熟度曲线【可编辑】

2018技术成熟度曲线【可编辑】

2018技术成熟度曲线【可编辑】

gartner最新技术成熟度曲线图详细分析教学内容

Gartner hype cycle 2011 Gartner Gartner .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成立于1979年,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克州斯坦福。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IT产业,就IT 的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市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协助客户进行市场分析、技术选择、项目论证、投资决策。为决策者在投资风险和管理、营销策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上提供重要咨询建议,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抉择。 hype cycle(发展规律周期) 模型由Gartner网站发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行业发展的周期预测。hype cycle描述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并将现有各种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标注在图上,为一些行业的发展作出很好的预测 Gartner 2011技术成熟度曲线

主流采纳时长两年内 hosted virtual desktop—托管虚拟桌面。是一个完整的,客户端用户环境(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在服务器上作为一个虚拟机(VM)运行并通过一个远程设备上的窗口进行远程访问。所有软件的执行在托管VM的服务器上运行,而且仅有VM的表示层被发送到远程设备上。 mobile application store--手机应用商店。 E-book readers—电子书阅览器 predictive analytics—预测分析。 location-aware applications—位置感知应用。 多年来主流采纳时间为二到五年 Cloud web platforms—云网络平台。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

Gartner:2017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Gartner:2017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2017年7月,Gartner发布了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报告总结了新兴技术的三大趋势,分析了技术成熟度曲线较2016年版的主要变化,列出了新兴技术的优先矩阵,并针对技术成熟度曲线各阶段的每一项新技术进行了评析。 一、突出的新兴技术趋势2017年新兴技术最为突出的三大 趋势为: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透明化身临其境的体验、数字化平台。(编译者注:2016年对应三大趋势为感知智能机器、透明化身临其境的体验、平台革命)1、无处不在的人 工智能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成为“最具破坏性”级别的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卓越的计算能力、近乎无穷的数据量,以及深度神经网络领域取得的空前进展。这些将使人们利用AI来处理数据,以适应新条件,解决各种新问题。期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寻求发展机会的企业,应评估下列技术:深度学习,深度强化学习,通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认知计算,商用无人机,对话式用户界面,企业知识分类与本体管理(Enterprise Taxonomy and Ontology Management),机器学习,智能微尘,智能机器人,智能工作空间。2、透明化 身临其境的体验技术发展将更加以人为本,人、企业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会更加透明化。技术的演进将更加适应工作场所、家庭以及与企业和他人互动的要求,使各方联系更加紧密、

流畅,并相互交织。在此领域中,值得考虑的重要技术包括:4D打印、增强现实、脑机接口、互联家庭、人体增强(Human Augmentation)、纳米管电子、虚拟现实,立体显示。3、数字化平台新兴技术对基础支持环境提出了革命性要求,即大数据、先进的计算能力和无处不在的技术生态。从分立的技术结构向生态化数字平台的转换,为新的商业模式——搭建人与技术之间的桥梁——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基于平台的商业模式的理解,调整战略以创建相应模式,探索平台内在和外在的构造,从而借助平台产生更多的价值。企业必须追踪的关键平台技术则包括:5G,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平台,神经形态硬件(Neuromorphic Hardware),量子计算,无服务器PaaS,软件定义安全。如图1所示,三大趋势中:● 涉及透明化身临其境体验的人本技术(如智能工作空间、互联家庭、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脑机接口)是拉动另外两大趋势的前沿技术。●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刚刚越过曲线高峰(处于狂热期),是推动透明化身临其境体验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数字平台在曲线上处于快速上升期,其中的量子计算和区块链将在今后5—10年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图1 新兴技术趋势如何沿成熟度曲线移动二、2017年版技术成熟度曲线的主要变化 2017年版新兴技术的成熟度曲线如图2所示。图2 新兴技

2020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

2020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 导语 包括边缘计算、工作流协作、电商直播、数据中台、中台架构、云安全技术、区块链技术。 新兴技术是支持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主要引擎。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了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今年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新增了一些在中国逐渐崛起的新技术和新业态,包括边缘计算、工作流协作、电商直播、数据中台、中台架构、云安全技术、区块链技术。 一、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描述了一种分布式计算拓扑,其中信息处理被放置在离生产和/或消费该信息的人或物很近的位置。边缘计算用于将流量和处理保持在网络边缘,而不是集中的云或数据中心。 2020年,中国运营商开始启动建设独立的5G核心网络的项目。与此同时,多接入边缘计算基础设施计划与5G核心一起建设,引发了新一轮5G和边缘计算的市场炒作。此外,公共云提供商一直在扩大自己的云足迹,以与边缘应用竞争,比如阿里巴巴云的边缘节点服务。此外,亚马逊网络服务(AWS)中国将在2020年将集中云扩展到分布式云,以服务边缘云。 新冠肺炎的爆发是推动企业采用边缘计算的另一个催化剂,因为它们需要进一步将边缘的业务操作(如分支机构和/或现场操作等)数字化。这样做可以减少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有利于在工作中保持社交距离。 二、工作流协作 中国的工作流协作技术集成了通信、协作、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等技术,相应工具则为用户提供了自助服务和横跨整个平台的开箱即用体验。用户利用这些工具可以进行实时的内部和外部协作,从任意地点用任意设备向客户交付服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作流协作成为支持企业机构日常沟通、会议和其他业务运营的关键能力。因保持社交距离的需要,钉钉、华为云WeLink和腾讯会议等工作流协作工具在中国得到广泛采用,用于维系业务的连续性。 三、电商直播

技术曲线成熟度报告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Gartner《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报告》发布 前不久,Gartner公布了一份关于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HypeCycles)的报告。自1995年起,Gartner就开始关注伴随着每一次的新技术和创新出现而来的炒作与幻灭,并开始跟踪技术沿着周期发展的趋势,研究其间的共同模式,以此为各类组织何时在哪里进行技术部署提供指南。 Gartner总结的技术成熟曲线分为五大阶段:技术萌芽期(TechnologyTrigger),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谷底期(Trough ofDisillusionment),稳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实质生产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 这份报告涵括的前沿技术种类多达1900种,分布在92个领域。Gartner指出,在今年,大数据(BigData)、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内存计算(In-MemoryComputing)、云服务中介(CloudServiceBrokerage)、呼叫中心基础设施(Contact Center Infrastructure)、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umanCapital Management Software)、战略业务能力(Strategic BusinessCapabilities)、未来货币(TheFutureofMoney)、操作工艺冲击(OperationalTechnologyImpact)以及绿色IT技术(GreenITandSustainabilityinChina)成为这一曲线关注的对象。上图是

华为认证HCIA-5G题库 H35-660

华为认证HCIA-5G题库 (考试代码:H35-660) 1. 以下哪个电网业务对终端数量要求是最高的?(单选题,2分) A. 分布式配电自动化 B. 精准负荷控制 C. 低压用电信息采集 D. 无人机电网巡检 答案:C 试题解析:低压用电信息采集为mMTC业务,对终端数量要求高。 2. 以下哪个措施可以很好的满足未来智能电网的业务多样化需求?(单选题,2分) A. 业务按需部署 B. 资源隔离 C. 端到端SLA保障 D. 运维自动化 答案:A 试题解析:业务按需部署可以很好的满足未来智能电网的业务多样化需求。 3. 关于智能电网特点,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2分) A. 清洁友好发电 B. 安全高效输电 C. 集中式配电 D. 多样互动用电 答案:C 试题解析:配电自动化而不是集中式配电。 4. 以下电网业务中,属于eMBB类型的业务是哪个?(单选题,2分) A. 分布式配电自动化 B. 精准负荷控制 C. 电网视频监控 D. 智能抄表 答案:C 试题解析:电网视频监控属于eMBB业务;分布式配电自动化、精准符合控制为uRLLC业务;智能抄表为mMTC业务。 5. 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联网指的是什么?(单选题,2分) A. C-V2X B. DSRC C. ADAS D. D2D 答案:A 试题解析:C-V2X蜂窝车联,是基于3GPP全球统一标准的通信技术,包含LTE-V2X和5G-V2X。LTE-V2X支持向5G-V2X平滑演进。 6. 车辆远程控制技术需要达到体验优良的水平,时延必须低于多少?(单选题,2分) A. 1ms B. 4ms

C. 10ms D. 20ms 答案:B 试题解析:车辆远程控制技术需要达到体验优良的水平,时延必须低于4ms。 7. 智能电网中,以下哪个业务属于uRLLC业务?(单选题,2分) A. 远程抄表 B. 自动配电 C. 线路视频监控 D. 全网用电信息采集 答案:B 试题解析:自动配电属于uRLLC业务;线路视频监控属于eMBB业务;远程抄表、全网用电信息采集属于mMTC业务 8. C-V2X的网络技术包括什么?(单选题,2分) A. 4G或者5G B. 只有5G C. 只有4G D. 3G 答案:A 试题解析:C-V2X蜂窝车联,是基于3GPP全球统一标准的通信技术,包含LTE-V2X和5G-V2X。LTE-V2X支持向5G-V2X平滑演进。 9. 以下哪项是车联网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单选题,2分) A. 人工驾驶 B. 辅助人工驾驶 C. 有条件自动驾驶 D. 全自动驾驶 答案:D 试题解析:全自动驾驶是车联网发展的最高阶段。 10. 实现车与网络通信的车联网场景是什么?(单选题,2分) A. V2I B. V2V C. V2P D. V2N 答案:D 试题解析:车与路(V2I):车载设备与路侧基础设施(如红绿灯、交通摄像头、路侧单元等)进行通信;车与车(V2V):通过车载终端进行车辆间的通信;车与人(V2P):弱势交通群体(如行人、骑行者等)使用用户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与车载设备进行通信;车与网络(V2N):车载设备通过接入网/核心网与云平台连接。 11. 实现车与路通信的车联网场景是什么?(单选题,2分) A. V2I B. V2V C. V2P D. V2N 答案:A 试题解析:车与路(V2I):车载设备与路侧基础设施(如红绿灯、交通摄像头、路侧单元

实验八 焊接热循环曲线测定

图8-1 低合金钢堆焊焊缝邻近各点的焊接热循环 (注:t -电弧通过热电偶正上方时算起的时间) 实验八 焊接热循环曲线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焊接热循环过程对焊接接头质量的影响; 2、熟悉焊接热循环测试相关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学会用热电偶测定焊接热循环曲线的方法; 3、掌握典型焊接热循环曲线的特征及其主要表征参数。 二、实验原理 焊接热循环是指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某一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用T(x,y,z)=f(t)这一函数关系来描述。按此关系所画出的曲线称为该点的热循环曲线。 在焊接过程中,热源热量所及的焊件上任一点的温度,都经历由低到高的升温阶段,达到最大值后,又经历由高到低的降温阶段。在距离焊缝不同位置的各点所经历的这种热循环是不同的(见图8-1),离焊缝越近的点,其加热速度越大,峰值温度越高,冷却速度越大,并且加热速度比冷却速度要大得多。焊接热循环曲线包含了焊接接头温度变化和冷却相变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了解焊接冷却相变过程、接头组织、应力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焊接热循环参数是分析HAZ 组织与性能的重要数据,也是制定、评定和优化焊接工艺的重要依据。因此,测定焊接热循环曲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焊接热循环曲线可以利用软件通过数值仿真计算的方法获得,但由于计算时所采用的假定条件与实际焊接条件出入较大,计算所得的理论热循环曲线对比实际测得的曲线仍有很大误差,故实际上多用实测的方法来获得热循环曲线。 测定焊接热循环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非接触式测定方法是利用红外测温及热成像技术,其测温原理是从熔池背面摄取温度场的热像(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然后把热像分解成许多像素,通过电子束扫描实现转换,在显像管屏幕上获得灰度等级不同的点构成的图像,该图像间接反映了焊接区的温度变化,经过图像处理和换算,便可得出某一瞬间或动态过程的真实温度场。接触式的测温原理是利用热电偶两端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热

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 .doc

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 现在许多企业正根据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带来的部署速度、经济效益以及可定制性,开始改变购买行为。不过,知名调研公司Gartner提醒,企业还远远谈不上完全抛弃部署在企业内部的计算模式和应用程序,改用云计算。 我们对Gartner的2012年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 for Cloud Computing)分析后发现,如果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非常具体的战略,并且期望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加快获得业绩,就能获得最佳成效。从明确各个目标的战略性框架开始入手,这加大了基于云的平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有些企业一门心思寄希望于云平台来削减成本,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云计算的潜力。 2012年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如下所示: 图1:2012年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 云粉饰和过高的企业期望 虽然围绕云计算的炒作似乎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云粉

饰(厂商标榜自家产品是云计算产品的做法)继续在企业顾客当中引起混淆和过高的期望。当更直接的销售可能导致更多的试点项目、销售以及可能更庞大的市场时,这完全减慢了销售周期。有些云计算厂商拥有通过按时按预算交付云平台而获得的专长,推荐客户表明云计算确实带来了成效,这些厂商开始压倒使用云粉饰手段作为其销售策略一部分的那些厂商。 Gartner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另外给出了下列信息: 云业务流程管理(bpmPaaS)市场预计以25%的幅度同比增长,从事BPM的公司当中40%已经在云端使用BPM。Gartner列出了30余种bpmPaaS应用程序和平台,并且给这个类别所下的定义是云端模式驱动型BPM平台,为带来差异化优势和创新的系统构建下一代以流程为中心的应用程序。 云电子邮件预计到2014年会在企业达到10%的采用率,这比Gartner的2011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预测的20%有所下降。这表明增幅一度,2011年这个类别的云计算服务其采用率在5%到6%之间。

实验3焊接热循环曲线的测定

实验3焊接热循环曲线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一)了解焊接热循环曲线的特征和主要参数; (二)了解焊接规范对热循环曲线的影响; (三)掌握测定焊接热循环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一)钨极氩弧焊机1台 (二)电容储能式热电偶焊机1台 (三)镍铬—镍硅或铂铑—铂热电偶丝(φ0.3~0.5mm)5对 (四)氩气1瓶 (五)X-Y/函数记录仪1台 (六)试件300×200×20mm低碳钢板2块,20Mn材料 (七)0~300(A)直流电流表、秒表、φ5mm钻头、φ5mm平头铰刀、深度尺等三、实验原理 图1低合金钢手弧堆焊时焊缝附近各点的热循环 (t-从电弧通过测温点正上方时开始算起的时间) 焊接热循环是指焊件上某点经历焊接过程时的温度变化,它可以用T=f(t)这一函数关系来描述。按此关系所画出的曲线称为该点的热循环曲线。焊接过程中,焊件上直接被热源加热的部位将被熔化形成熔池。连续相接的熔池冷却凝固后即成为焊缝。焊缝以远的部位则保持固态,焊件上各点由

于在焊件上所处位置不同,受到焊接热的作用不同而经历着不同的热循环,它们的热循环曲线也就不同。图l为低合金钢手弧焊时焊件上热影响区不同点的焊接热循环曲线。从该图可以看出:离焊缝熔合线越近的点,加热速度越大,峰值温度越高,冷却速度也越大,并且所有各点的加热速度都比冷却速度要大得多。这表示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的金属都经历了一个自发的、特殊的热处理过程,产生了相变、晶粒长大、应力和变形等变化,从而对焊件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发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测量并正确控制焊接热循环对于控制接头热影响区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焊接热循环曲线固然可以借助焊接热过程的理论公式T=f(x,y,z,t)计算出来,但由于计算时所采用的假定条件与实际焊接条件出入较大,计算所得的理论热循环曲线对比实际测得的曲线仍有很大误差,故在实际上多用实测的方法来获得热循环曲线。 测定焊接热循环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类。在非接触式测定法中,近年来发展了红外测温及热成象技术。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从弧焊熔他的背面,摄取温度场的热象(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然后把热象分解成许多象素,通过电子束扫描实现光电和电光转换,在显象管屏幕上获得灰度等级不同的点构成的图象,该图象间接反映了焊接区的温度场变化,经过计算机图象处理和换算,便可得出某一瞬间或动态过程的真实温度场。这种测定方法的优点是测定装置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不会搅动和破坏被测物体的温度和热平衡,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并且可以连续测温和自动记录。目前在国内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但由于这种测定法需要较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所以尚未大量推广。另一种方法为接触式测温,例如目前最常用的热电偶测温。它是建立在热电偶两端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热电势的基础上。测温时把热电偶的热结点焊在被测点上,热电偶的另一端接在X-Y函数记录仪上,焊接时由于热结点受热产生热电势,并把这个电势作为X-Y函数记录仪的输入信号,经放大后由记录仪表笔自动记录下来,然后利用热电势温度换算表进行换算,即可得到被测点的热循环曲线。这种测温方法由于热电偶的联接,会影响到被测物体的温度及热平衡,有时将降低测温的精确度,而且由于记录仪的机械惰性等原因,对于微小体积的快速温度变化响应速度也慢。但是,它的突出优点是简单、直观、测出的温度有一定的精确性,因而仍是

【演讲稿】评析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2016技术预见)

【演讲稿】评析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在第十一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2016-10-20陈兵 【内容提要】 一、需要泛化“技术预见”概念 当前需要将“技术预见(专用词汇)”拆成“技术”“预见”来理解,泛化其概念理解有助于拓展其开展形式和研究方法,这有助于更接地气、更具成效地开展这项工作。 总理对技术预见是哪种理解?民众对技术预见又是哪种理解?技术预见是按其字面意思理解,还是按照专用词汇理解?不同人,在这个概念认识理解上,是有差异的。比如(1)作为专用词汇,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方法体系,有它程式化的一面。(2)也有理解成“预测未来技术趋势,抢占先机”。(3)我偏向理解成“在综合分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若仅仅按照第(2)点理解“抢占好先机”,如果资源配置不当,基本领域没发展好,先机抢占好了,也没什么用。如果偏离了“优化资源配置”这个初衷,只是为做技术预见而做技术预见,这可能没有意义,还可能误导社会。 二、持续跟踪分析,是开展技术预见工作的基本需要 真正有现实价值的结论,应该是不断被论证,不断出强有力的依据和结论,来引导决策者实实在在地朝着指引的方向行动起来。 当然,让大学、研究机构持续跟踪产业技术,从做研究上来说比较理想,现实来说想法有些苛刻,这毕竟不是他们的主业。但可以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来实现。比如研究机构与企业、产业组织合作开展,研究机构做前期研究、设计,企业承接后期跟踪工作,持续下去。其实这种模式,早在几年前,广东就做的不错,产业组织、产业联盟开展产业路线图研究,成果交由企业应用。这一模式值得推广。只是当初,广东省产业开拓能力基础好,一般省市差一些,不太好做,经过这几年发展,很多省市基础好了,这一模式值得考虑。 三、不能忽视“服务业”领域资源配置需求 技术预见工作多多少少能够影响政府决策、能够引导产业资源流向,比如Gartner公司“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也许对投资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我觉得中国当前急需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领域,当前国家也很重视,但资源投入毕竟还是很分散,在服务业领域有多大力度,是否与其需求相匹配,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我们做技术预见,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技术主题,这些主题领域,倒是不排斥服务业,比如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等,这些领域也有服务业,但新兴领域,我们习惯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发力,二产有了一些基础,三产的市场才会出来,这使得社会资源投入的重心,依然是聚焦于工业领域。 服务业,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环境支撑力量,可以看成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技术预见针对是领域主体,对于主题内部的产业生态需求分析,涉及的不多,这里面其实也存在着一个取舍、轻重缓急的决策问题。 前面北京专家提到日本最新的第十次技术预见新增了“服务化社会”这个大领域,表明他们也发觉到了我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说明服务业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推动机制都不可忽视。 资源如何引导,决定着区域未来的发展。技术预见的初衷,是优化资源配置,把握好未来。如果偏离了这个初衷,只是为做技术预见而做技术预见,这可能没有意义,还可能误导社会。 四、技术预见方法思考:职业预测师 技术预见工作是一项比较有难度、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开展技术预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出一大本书了,但这些方法,需要灵活运用,需要结合需求和实践,把握好,能不能用

gartners_技术成熟度曲线2011

G0******* Gartner's Hype Cycle Special Report for 2011 Published: 2 August 2011 Analyst(s): Jackie Fenn The 2011 Gartner Hype Cycle Special Report evaluates the maturity of more than 1,900 technologies and trends in 89 areas. New this year are application services and outsourcing, cloud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cloud security, privacy and smart cities. Analysis Gartner's 2011 Hype Cycle Special Report provides strategists and planners with an assessment of the maturity, business benefit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over 1,900 technologies, grouped into 89 distinct Hype Cycles. The Hype Cycle graphic has been used by Gartner since 1995 to highlight the common pattern of overenthusiasm, disillusionment and eventual realism that accompanies each new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he Hype Cycle Special Report is updated annually to track technologies along this cycle and provide guidance on when and where organizations should adopt them for maximum impact and value. Each Hype Cycle document also contains a second graphic, the Priority Matrix, that compares the relative benefit and maturity of technology candidates. In addition to the two graphics, each Hype Cycle report contains an introduction that highlights key trends, such as 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changes in the provider marketplace. Each technology or trend featured in the Hype Cycle and Priority Matrix is also profiled in more detail, including a definition, assessment of business impact, advice on adoption and sample vendors, where applicable.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how to interpret and apply the Hype Cycle reports, see "Understanding Gartner's Hype Cycles, 2011," which has been updated and restructured this year, including the addition of a new 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section. The Hype Cycles in this report include a broad range of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opics, as well as industry and geographic views. The entries featured in each Hype Cycle are mostly technologies, but also include services, frameworks, architectures, regulations, management disciplines and higher-level trends (such as consumerization), as we have observed that these categories also commonly follow the Hype Cycle. New Hype Cycles for the 2011 Special Report are: ■Application Services and Outsourcing. The "Hype Cycle for Application Services and Outsourcing, 2011" showcases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 areas such as IT and operational technology convergence, social media and mobility. It helps organizations discern th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