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支原体肺炎(实用课件)

小儿支原体肺炎(实用课件)

小儿支原体肺炎(实用课件)

小儿支原体肺炎(实用课件)

儿童支原体感染诊疗常规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疗常规: 1肺炎支原体感染概述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其特点为无细胞壁、可独立存活,是已知的可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目前临床研究可知,可对人体致病的支原体主要包括3种,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解脲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mycoplusnm pneunxniae,MP)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约占小儿呼吸道感染总数的10%,且除呼吸系统疾病外,肺炎支原体还可造成机体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如肝炎、脑炎、肾炎以及心肌炎等。 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2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 2.1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人体随飞沫吸入肺炎支原体后,其可通过滑行进入纤维毛细胞的隐窝中,并紧密结合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神经氨酸受体,从而可有效抵挡人体中的纤毛清除作用以及避免吞噬细胞将其吞噬。 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并将其破坏,且可释放多种有毒代谢产物,如蛋白酶、过氧化氢、氨以及神经毒素,使患者呼吸道发生病变。 研究表明,虽然大部分肺炎支原体于人体细胞外发挥致病性,但少数肺炎支原体还可入侵宿主细胞或将其融合,从而发生病变。 2.2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主要对人体呼吸道产生致病作用,因此患儿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或气管炎等临床疾病。 研究表明,患儿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下呼吸道相关疾病临床表现与其年龄密切相关:①若患儿年龄偏大,则疾病早期表现为阵发性干咳,且干咳程度剧烈,可对其睡眠质量造成一定应先个,后期则痰量显著增加,且痰液较黏稠,偶尔可见少量血丝,若患儿病情较重则可能发生喘息情况; ②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表现可未具有典型特征,多伴有呼吸困难或喘息现象。有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除可引起肺部损伤外,还可对患儿肺外系统造成一定损伤,如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关节和肌肉损害等。 2.3诊断鉴别

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疗效对比

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研究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患儿152例,将其分成两组进行治疗并对比其效果。结果使用阿奇霉素的研究组在痊愈、有效例数、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差异;在喘鸣、咳嗽、肺部啰音的平均消失时间方面,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具备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方面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以及皮疹、肝功能异常等方面,总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为32.9%,显著高于研究组的13.2%。结论阿奇霉素具有胃肠道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少,患儿依从性好,使用便捷无需皮试,用药时间短、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 标签:肺炎支原体;抗生素;阿奇霉素;感染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已知能独立存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作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其所引发的肺炎往往具有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往往伴有肺外并发症,因此存在误诊的可能[1]。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支原体肺炎属于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多发于2~10周岁儿童,且由于其所致肺炎临床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致,同时伴有肺外症状,且因低龄人群并不能进行完全无障碍的沟通,易导致误诊,而延误治疗,给患儿造成伤害[2]。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小儿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往往造成小范围流行。临床研究表明,支原体往往会对呼吸道、泌尿、生殖黏膜及关节等部位或器官进行波及,且经过空气媒介传播导致感染。而支原体肺炎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表现较为敏感,临床上往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而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的抗菌谱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同,但对于各种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的抗菌效果则明显差于红霉素,对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属和脆弱类杆菌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同时对于细胞内的病原体例如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的抗菌作用也相似于红霉素[3]。临床上主要将阿奇霉素应用于因敏感菌所导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衣原体所导致的传播类疾病。为探讨研究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作用,本文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患儿152例,将其分组治疗并对比其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患儿1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68例,患儿的年龄区间为10个月~10周岁,平均年龄(4.9±1.1)岁,其中包括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为54例(35.5%),大于3岁的患儿为98例(64.5%)。患儿从发病到入院就诊间隔时间为2~31 d,平均间隔时间为(12.9±5.1)d。 所有患儿均参照教材标准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且经实验室检查证实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显示阳性。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的呼吸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发热、刺激性干咳、咳痰、呼吸急促、肺部湿啰音、喘鸣音、咽喉及胸部疼痛。79例存在肺外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以及皮肤系统的症状表现。同时符合如下纳入标准:(1)均为本院初诊无转院患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1T17:21:35.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作者:黄敏 [导读] 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检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检测方式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结果:所有患者中,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93.3%(112例)。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漏诊误诊;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088-02 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多发人群为儿童,在临床症状上多与肺部感染相类似,无其它特异性表现,因此,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小儿支原体肺炎占小儿肺炎比例较高,即为20%,其原因多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相关,进而导致了菌群失调。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进一步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手段和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患儿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2)岁。在临床症状上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具体包括发热、高烧、干咳、恶心、腹泻和呼吸困难,且由于部分患儿年龄较小,情绪波动大,有食欲减退等问题。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诊断方法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即将试剂打开,滴加洗涤液2滴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将膜完全湿润后加入50μl血清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充分吸入,再滴加洗涤液2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滴加金标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最后滴加洗涤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后于3分钟内观察结果,其有两个红点视为阳性[1]。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所有患者中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93.3%(112例),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表现上多为肺部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呕吐等,且部分首发患者症状以肺外表现为主要形式,在诊断上有漏诊、误诊等情况。与此同时,及时的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防止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现阶段,我国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上采用的方法较多,包括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冷凝集试验法等,但是由于MP-IgM检测阳性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儿免疫功能、年龄等,因此加大了检测的难度和准确性。据相关实验表明,血清中肺炎支原体异性IgM抗体通常发生于感染后的一周,并在3~4周达到峰值,在9~12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因此,需格外关注该疾病的潜伏期,特别是IgM抗体尚未达到检测水平的情况,其结果多显现为阴性。 在本次实验中选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出率最高,且具有费用低、操作便捷的优势。但是,该检测也存在不定量的缺陷,即难以对比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数值。与此同时,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不能被判断为本次疾病感染所致,而抗体一旦出现则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在疾病的判定上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此外,当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即检测结果会受到患者免疫力(其他疾病使用的药剂所致)的影响,可呈现为假阴性。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数据不能被认定为疗效的最终结果和绝对的判定指标,需要在数月后的复查中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其他检测方式进行了了解,即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方面的方法包括:超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冷凝集试验法等。其中,超高倍显微镜法通常需要对患者的咽后壁深部的咽腔分泌物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将分泌物涂于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置于超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即可见支原体呈现为蜂窝状排列,并为细小的黑色颗粒状[3]。当患者上皮细胞有支原体;白细胞或吞噬细胞内吞噬数量不等时,可判定为阳性。微生物快速培养法需要在口腔咽喉处采取分泌物,使用无菌咽喉拭子放于瓶内对着瓶壁进行挤压后取出,将其放置在37℃恒温箱内进行24小时观察,当培养基液变成清亮的淡黄色液体时则判断为阳性。冷凝集试验法对阳性滴定效价在1:32以上,且为恢复期效价的4倍增加更具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2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φ兆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比例为(36.03±9.92)%,淋巴细胞绝对值为(3.17±1.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62±0.0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6.25±3.47)×109/L,白细胞计数为(10.68±5.94)×109/L,单核细胞比例为(4.45±2.06)%,单核细胞绝对值为(0.47±0.22)×109/L,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后患儿的血常规会明显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01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感染MP所致肺炎的患儿在全部肺炎患儿中的比例约为20%。MP感染患儿的高发季节为秋冬季,潜伏期约为2.5w,

可损伤患儿支气管、气管、上呼吸道等,使患儿表现出咽痛、咳嗽等症状,甚至损伤重要器官、系统,影响其生长发育[1]。因此,及早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了MP感染后小儿的血常规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MP感染患儿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表现出咳嗽等症状;经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冷凝集素IgM或MP抗体呈阳性。124例患儿中,男、女分别为60例、64例;年龄1~11岁,平均(4.89± 2.53)岁;病程3~70d,平均(35.59±6.88)d。并选择同期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男、女分别为57例、67例;年龄1.5~12岁,平均(5.14±1.26)岁;病程5~65d,平均(36.07±5.45)d。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检测方法抽取两组空腹时2ml静脉血,经EDTA抗凝处理后,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等。分析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结果,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方差(),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348例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3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19T10:51:23.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殷琼辉王香云李玲弟[导读] 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及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结果。 殷琼辉王香云李玲弟(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湖南长沙 410005)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94-02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及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和分析我院从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348例临床资料。其中肺外脏器受累临床表现124例。结果 348例患儿均有呼吸道症状,124例(35.6%)患儿有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泌尿系统45例(36.3%);血液系统26例(21.0%);心血管系统20例(16.1%);消化系统19例(15.3%);神经系统12例(9.7%)等系统多见;其它2例。所有病例临床治疗比较顺利,经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及对症处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支原体感染不仅损害呼吸系统,还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外脏器受累儿童 肺炎支原体(MP)所致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是儿科较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1]。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损害呼吸系统,尚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受损[2]。现对我院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34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48例中,男198例,女150例,发病年龄2~3岁89例,4~6岁121例,7~12岁138例,有肺外脏器受累的12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3]。 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肺部有干湿罗音142例,呼吸音低45例。 1.3 肺部X线表现右上肺炎34例,右下肺炎65例,左上肺炎12例,左下肺炎10例,支气管肺炎55例,胸腔积液11例,肺脓肿2例。 1.4 实验室检查,采用SERODIA-MYCOII明凝集法检测血MP-IgM,MP-IgM≥1:80为阳性,1∶320以上者为多数,1∶640以上者为数不少。 1.5 肺外脏器受累临床表现分析 1.5.1 泌尿系统共45例,占36.3%,35例出现尿常规异常(RBC≥3/Hp),10例出现一过性尿蛋白(±~+),血抗O,肾功能均无异常。 1.5.2 血液系统共26例,占21.0%,16例外周血白细胞胞升高,为15~25×109/L,10例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为(0.88-1.4)×109/L,3例血小板减少。 1.5.3 心血管系统 20例,占16.1%,5例患儿诉心悸、胸闷,18例示心肌酶谱异常,其中10例CK-MB升高,12例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心动过速,ST-T改变。 1.5.4 消化系统共19例,占15.3%,12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7例患儿腹痛、腹泻,均无肝脏肿大等表现。 1.5.5 神经系统 12例,占9.7%,10例头晕、头痛、呕吐,2例出现抽搐,均脑脊液检查大致正常,脑电图检查无异常。 1.5.6 其它2例,为关节一过性游走性疼痛。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临床治疗比较顺利,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症处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为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引起肺炎的病原体。MP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目前倾向于MP感染后免疫功能紊乱发病机制,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体过氧化氢损伤和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学说[4]。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B细胞免疫功能亢进,分泌IgG、IgA、IgM增加,导致免疫功能损伤,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5]。肺外脏器受累多认为是由于MP抗原与人体的心、肝、肺、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当MP感染后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呼吸道外的其它靶器官病变,从而出现相应的肺外脏器系统受累的表现[6]。国外报道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高达45%[7],而且MP感染神经系统受累的比列近年有增高趋势[8]。在我院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348例MP感染患儿中,肺外脏器受累124例(35.6%),与国外报道比较接近。主要累及泌尿系统,其次为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本组病例有神经系统12例,占肺外脏器受累的9.7%。在本组临床病例分析中,MP肺外脏器受累大多出现在MP感染的同时,少数出现在MP感染1~3周,大多以肺外脏器损害为首发或主要表现就诊。因此对不典型或治疗不理想的呼吸道感染病例应重视MP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测。目前国内大多采用血清学抗体检测法。明胶凝集法测定MP-IgM是诊断临床MP感染较为可靠的方法之一[9]。其它MP的辅助检查包括痰MP-PCR、痰MP培养、冷凝集试验等。其中冷凝集试验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均较低,痰MP 培养需时较长,阳性率不高,临床应用受限,MP-PCR杂交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10]。本组124例MP感染患儿明胶凝集法MP-IgM均阳性。由于MP-IgM的早期检测阳性率较低,在发病1周内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MP-IgM的检出率为10~20%,约2周达到高峰[11],因此,检测时机较早,可能出现漏诊,临床上也应该注意。本组MP感染患儿经及时大环内酯类抗感染及积极对症处理,治疗比较顺利,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第四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9,33(3):168. [2]王慕狄.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3-284.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 [4]赵淑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小儿急救医学,2002,9(3):129. [5]刘应波,程冬兰,等.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9(6):419-420. [6]崔振泽,李辉.肺炎支原体患儿细胞免疫的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5):287-289. [7] Cassell GH,Cole BC.Mycoplasmas agents of human disease.N Eng1 J Med,1981,304:80-86.

孩子久咳 别忽视支原体感染

孩子久咳别忽视支原体感染 案例一 3岁的明明已经被咳嗽折?v了近半个月,药也吃了,针也打了,可至今仍然咳个不停。在医生的建议下,明明做了支原体检查,结果诊断是支原体感染。对症治疗3天后,明明的症状明显好转。 点评 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发病时多数患儿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伴有咳嗽。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咳嗽,早期大都无痰,而且持续时间特别长,治疗一两周也可能不见明显的好转,反而逐渐转为顽固的剧烈咳嗽,夜间尤其严重。另外,即便在后期,痰液依旧不多,可能只有少量黏痰,孩子同时会出现喘憋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支原体肺炎患者虽然自感症状较重,但胸部体检一般无明显的异常体征。约半数患者有干性或湿性哕音,轻度鼻塞、流涕,咽部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颈淋巴结可肿大;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除呼吸系统的表现外,

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如皮肤斑丘疹、呕吐、腹泻、肝功损害、溶血性贫血、心肌炎等。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久咳无痰,家长就得警惕了,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对孩子的痰液进行支原体培养,或抽血检测支原体抗体、抗原等,才能得出正确诊断,必要时还要拍胸部的X线片。由于支原体肺炎早期没有明显的肺哕音,所以特别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等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导致大叶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比较顽固,一般治疗主要是应用抗菌药,疗程多为两周左右。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故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无效,而有效的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尤其是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优于红霉素,而且对血管刺激小,消化道反应少,被认为是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可适当给予小剂量的镇咳剂,如可卡因;祛痰治疗能减少合并细菌感染机会;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应及时给氧;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口服。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支原体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2 例治疗体会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2 例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10-11T16:37:41.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王晓华 [导读] 支原体入侵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支原体感染[3-4]。 王晓华( 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人民医院儿科青海河南 811500) 小儿肺火为小儿科的主要常见病之一。其中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肺炎占小儿肺炎总数的60%左右[1]。发病年龄较小的患者同时可引起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2]。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 年1 月1 日至2011 年12 月31 日122 例确诊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进行临床用药治疗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1 年1 月1 日至2011 年12 月31 日122 例经确诊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其中男性66 例,女性56例,年龄为1 个月至14 岁之间。122 例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制定的关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122 例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且患儿发热类型并不统一,发热时间持续为三至二十六天,且在患儿发生发热症状的同时伴有刺激性咳嗽,部分患儿甚至出现稠痰及血丝等现象。一些年龄偏大的患儿出现胸闷、咽痛、胸痛等现象所有患儿肺部均无明显异常。 1.3 治疗方法122 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抗生素治疗,并给与辅助支持疗法。患儿入院经临床确诊为小儿支原体感染型肺炎后应立即采用阿奇霉素通过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给药。阿奇霉素用量为10mg/ kg,一天一次,连续给药七至十天。 2 结果 2.1 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进行X 射线检测肺部,结果见表一。 表一 122 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进行X 射线检测结果 结果例数比例 单侧大叶性肺炎 86人 70.49% 两侧肺出现斑片状阴影 30人 24.59% 肺门影增浓现象 6人 4.92% 对所有122 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X 射线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单侧大叶性肺炎86 例,占总数的70.49%,两侧肺出现斑片状阴影30例,占患儿总数的24.59%,患儿出现肺门影增浓现象6 例,占总数的4.92%。即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单侧大叶性肺炎占大多数。 2.2 122 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经过治疗后,结果见表二。 表二 l22 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疗效分析 由表二可知,利用抗生素阿奇霉素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患儿体温及肺部阴影X 射线显示均有所下降。122 例小儿肺炎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支原体入侵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支原体感染[3-4]。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患儿发病过程缓慢,咳嗽现象剧烈且具有持久性,病程往往较长,小儿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均未发育成熟,身体免疫系统较为薄弱,更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因。原核生物界中最小的具有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即为支原体。由于支原体细胞中并没有细胞壁,因此对万古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致病菌的抗生素具有不敏感性。因此,应根据支原体的特性合理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蛋白质丰富,适宜选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本组患儿均采用阿奇霉素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陶会霞,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124 例l 临床观察[ J ]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28. [2] 寇东灿,张军辉,王宏权.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快速检测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31. [3] 高晓旭,马风霞,曲琳琳,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149. [4] 李从哲, 李雁,张晓娟,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1):3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_陈正荣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MP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MP 感染的重要表现,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10%~ 40%由MP感染所致,其中18%左右需要住院治疗[1-2]。近年来,MPP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重症与难治性MPP比例增高[3],但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误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因此掌握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对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MP感染的人口分布特征、区域特征、气候特征、疾病特征、MP耐药、混合感染、定植状态等内容进行阐述,供临床医生参考。1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广义上讲,MP肺炎是一种传染病,每隔3~8年流行1次,有时可造成暴发。MP感染患者或隐形感染者为传染源,其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且人群普遍易感。MP感染患者的鼻、咽、气管、痰液中均存在有活性的MP,通过咳嗽而播散,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如学校、幼托机构、军队、医院等,MP往往首先在家庭成员中传播。因为MP 黏附于脱落的上皮细胞,所以相对较大的溶胶小滴易于传播[4]。一般来讲,MP繁殖复制时间为1~3周,而爆发流行时繁殖复制时间可缩短为4d[4]。根据 MPP1蛋白主要黏附基因的不同将MP分成I型和Ⅱ型。来自日本、法国和智利的分型研究发现,MP感染存在P1-Ⅰ型和P1-Ⅱ型之间交替流行的现象[5-7]。国内张立和徐巧等证实浙江和天津地区的MP流行 讲座 文章编号:1005-2224(2015)03-0180-04 DOI:10.7504/ek2015030607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陈正荣,严永东 摘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之一,每隔3~8年有一次流行,在密闭环境中如学校、幼托机构等可造成暴发。MP感染无性别差异,但年龄特征明显,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婴幼儿也不少见。全年均有散发,我国北方以冬季多发,南方则以夏秋季较多,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重症和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日趋增多,混合感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和MP定植不容忽视。联合使用血清学和PCR方法能提高诊断阳性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志码:A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CHEN Zheng-rong,YAN Yong-dong.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oochow University Affiliated Chlidren Hospital,Suzhou215003,China Abstracts:Mycoplasma pneumonia(MP)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which occurs cyclically every3-8years.MP infection may break out in the airtight environment such as school or child? care institution.No gender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MP infection,but age characteristics are obvious.MP infection is more commonly observed in preschool and school-age children,even in children under5years of age.MP infection is sporadic throughout the whole year,with a higher incidence in winter in north china,more common in summer and au?tumn in south china,and climate factors have certain influence as well.In recent years,severe and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s increasing,and co-infections,macrolide-resistance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coloni?zation should not be ignored.Combination of serology and PCR ma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positive rate. Keywords:mycoplasma pneumonia;infection;epidemiology;child 资助基金:苏州市科技局(SYS201435);苏州市卫生局 (lczx201409)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江苏苏州215003 通讯作者:严永东,电子信箱:yyd3060@126.com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全网发布:xx-06-23 20:23 发表者:张伟 (访问人次:16100) 一般治疗 (1)呼吸道隔离: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之久,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2)护理:应注重休息、护理与饮食。必要时可服小量退热药,及服用中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温在18~20℃,相对湿度在60%为宜,供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消除黏稠分泌物。 (3)氧疗: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方法与一般肺炎相同。

对症处理 (1)祛痰: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但有效的祛痰药很少,除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外,可选用溴己新(必嗽平)、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等祛痰药。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将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2)止喘: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药,如氨茶碱口服4~6mg/(kg·d)6h一次;亦可用沙丁胺醇(舒喘灵)吸入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病原治疗 概述 以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轻微且有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双盲对照研究显示,抗生素治疗可以使体温下降更快,住院天数缩短,并减轻咳嗽症状。 支原体因其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不敏感,而对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如大环内酯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改变。本病病程较长,特别是后期,咳嗽缠绵难愈,常表现为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情。 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多数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咳嗽、全身不适、明显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咳嗽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无痰或伴有少量黏痰,特别是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发生支原体肺炎的儿童占全部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的3 %~10 %。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能引起呼吸道以外其他器官的病变,如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肾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耳炎、肠炎等。支原体感染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婴幼儿也不少见。其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支原体肺炎诊断依据 1.好发于秋冬季节,一般呈散发,也可发生小流行。 2.起病缓慢,常有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厌食、乏力等。咽痛、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有时咳嗽迁延日久。少数患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症。 3.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小水泡。 4.X线所见多有肺浸润性阴影。 5.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尤其是滴度逐步增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7.痰、咽拭子培养有肺炎支原体生长。 8.青霉素治疗无效。 祖国医学并无支原体肺炎这一病名,相当于中医文献中所述的“肺闭喘咳”、“肺风痰喘”、“火热喘急”,总归属于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肺气闭郁,肺失清肃,主要病理产物是“痰”。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致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而发病,故“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其治疗大法。 中西医结合组常规静脉点滴阿奇霉素,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前人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肺炎1--4号方治疗支原体肺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初期邪气在表,尚未传里,临床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辨证属于风寒闭肺证。 服用肺炎1号方 炙麻黄3 g、杏仁10 g、半夏6 g、细辛3 g、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几个方法分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几 个方法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存在其他部位急慢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研究方法 纳入本研究后所有患儿均完善血细胞分析、胸部X线等相关检查,给予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胶囊(齐鲁制药有限公司,H10970061,),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64485,150mg)150mg,2次/d治疗。治疗7d后复查胸部X线,并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 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3]:(1)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均消失,胸部X线示肺部炎症完全吸收;(2)好转: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连续3d腋温软件包进行。采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见表2。 3 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多亚急性起病,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发热一般无定型,咳嗽症状较重,多为刺激性干咳,胸部X线改变多为下叶单侧病变[4-5]。流行病学研究发现[6],支原体肺炎是小儿住院疾病的主要原因,且是引起)。可见支原体感染可全年发病,且无差异。提示小儿支原体肺炎需要全年有效预防,并及时治疗,避免反复发作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生。 既往研究已证实[9],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明显的耳毒性、肾毒性,并可以严重影响骨骼的发育。临床上针对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作为首选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为其首选。研究发现[10-11],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与核糖体蛋白质的结合,进而起到抑制细菌蛋白质结合的作用。本研究分析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阿奇霉素治疗患儿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红霉素治疗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及%;且阿奇霉素治疗

小儿支原体肺炎护理个案

小儿支原体肺炎护理个案

目录 ?摘要 (3) ?前言 (3) ?临床资料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4) ?诊断 (4) ?治疗 (5) ?护理诊断 (6) ?护理目标 (6) ?护理措施 (7) ?

一、摘要 通过临床病例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整体护理,了解引起支原体肺炎的常见原因及掌握其临床表现特点,增加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愈率,促进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 二、前言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旧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mycoplasma,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它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三、临床资料 现病史:患儿:陈晚秋,女、2岁。咳嗽20天,高热4天以小儿支原体肺炎于2013年9月23日收住院。患儿12天前,受凉后发热咳嗽,在私人门诊静脉点滴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热退。过几天后又发生咳嗽、发热。后反复治疗4天无效后转我院门诊治疗。在我院门诊经支原体血检、胸部ⅹ线拍片检查后,诊断为小儿支原体肺炎,收住院。 家族史:母亲无母体疾病;无接触毒物;孕早期无感染;无孕期用药;无妊娠溶血史、习惯性流产史、剖宫产史、死胎史、畸胎史、出血史、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父母均体健,非近亲结婚,无心、肾、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家族无传染病、遗传病史。父母血型不详。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116次、呼吸26次。全身大汗,精神差,皮肤无缺血点和黄疸,表浅淋巴结不舯大。咽部轻度充血、扁桃腺Ⅱ度,无脓性分泌物。心率11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两下肺可闻干湿性罗音。腹平软,肝脾不肿大。无病理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1012/L、Hb120g/L;WBC ×109/L,N 0. 62,L 。肝肾功能正常。肺炎支原体lgM阳性(+)。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呈网状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