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13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 A型题 1、出生时那个骨骺及骨化中心已经出现 A、股骨头 B、股骨远端 C、肱骨小头 D、月骨 E、钩骨 2、脊椎中可见到乳突和副突的是: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E、尾椎 3、MARFAN综合征的X线表现中,找出一项是错的 A、蜘蛛指 B、干骺端多发小的透亮区 C、骨的长度增加 D、疝 E、主动脉瘤 4、长管骨骨折的检查,通常要求: A、正位和侧位片 B、两侧正位对比 C、正位和侧位片,并包括邻近关节 D、正侧和斜位 E、根据骨折不同部位,选择部同照像方法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 A、肱骨 B、尺骨和桡骨 C、第二、三跖骨 D、股骨 E、胫腓骨 6、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形成骨痂的转机是: A、骨折端骨膜增厚 B、血肿机化后钙质沉着 C、成骨细胞活跃 D、在血肿内肉芽组织生长的同时,内外骨膜也产生骨样组织,而后骨化 E、骨折端外骨膜产生新骨 7、测量脊椎滑脱最常用的方法是: A、MESCHAN氏法 B、GARLAND氏法 C、MEYERDING氏法 D、MC RAE氏法 E、MC GREGOR氏法8、下列诸病中,哪一种不是骨软骨病 A、PERTHES病 B、OSGOOD—SCHLATTER病 C、POTT病 D、第一种KOHLER病 E、第二种KOHLER病 9、颈椎病照片是为了解: A、正位片上锥间隙是否变狭窄 B、侧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C、侧位过伸过屈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D、侧位片上锥间隙是否狭窄,锥体前后缘有无骨质增生 E、脊髓碘油造影,观察间隙有无狭窄 10、骨瘤好发于: A、颅骨、颜面骨、下颌骨 B、长骨 C、短骨 D、扁骨 E、软骨 11、良性骨肿瘤的化验检查: A、血色素正常,白细胞计数高,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B、雪色素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C、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近于正常 D、血色素偏低,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E、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12、骨软骨瘤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 B、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C、10~20岁发病多 D、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E、可侵蚀附近骨,形成骨质破坏 13、找出一项不符合骨样骨瘤的表现

20例多发性脑脓肿的治疗

20例多发性脑脓肿的治疗 王学廉高国栋李永林潘宏学田应德赵振伟张宝国秦怀洲 多发性脑脓肿占细菌性脑脓肿的10%~50%[1]。在如何掌握其处理原则方面仍是神经外科医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我院1987~1998年常规应用头颅CT后,共收治多发性脑脓肿20例,占同期住院脑脓肿的12.5%,采用了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 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5~15岁6例;16~35岁10例,36岁以上4例。明确或可疑病因有:双侧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肺部炎症2例,皮肤疖痈6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风湿心3例,脓毒血症合并双肺、肾多发性脓腔者1例。另2例原因不明。就诊时间:发病10天内4例,11~30天14例,1个月以上2例。 1.2 临床表现: 癫痫12例,头痛、呕吐、视物模糊10例,肢体无力6例,轻度意识障碍1例,精神异常3例,第V对颅神经麻痹1例,轻度发热1例。双眼底视乳头水肿10例。 1.3 CT检查: 20例患者均由头颅CT检查确诊,病灶均表现为多发性环形增强影。6例分布于单侧大脑半球,14例分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其中额、颞、顶叶6例,颞、顶、枕叶4例,枕叶、基底节2例,顶叶3例,顶叶、基底节3例,颞叶2例。脓肿直径为1.5~4.5 cm,脓肿最多者达8个。 1.4 实验室检查:本组 行脓液培养者9例,仅2例阳性,分别为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肝菌。 1.5 治疗:本组单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5例,抗菌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12例,单纯手术治疗3例。药物治疗为大剂量静滴青霉素加甲硝唑,青霉素最大剂量1?000万U/d,甲哨唑液500 mL/d,疗程1~3个月,平均1.5个月;急性炎症期加用氯霉素1 g/d,但应用氯霉素疗程一般不超过20天,无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即停药,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若临床症状好转,复查头颅CT全部脓腔均有缩小者,则继续应用上述抗生素治疗。若脓腔无明显缩小,则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复达欣,罗氏芬等,2~3 g/d,加甲硝唑,疗程1个月,在应用抗生素时,如有明显颅压增高或全身情况较差,则同时应用脱水剂并积极行营养支持治疗,注意纠正全身情况。药物总疗程2~4个月,平均3个月。用药2~4个月后病情稳定,但复查CT显示仍有脓腔较大且难以消失的表浅脓肿,则行手术切除。如较大脓肿位于脑深部则行CT立体定向引导下穿刺抽脓。本组3例多发脓肿位于单侧半球,位置表浅且邻近,入院前未进行系统抗菌治疗,于入院后1周内1次手术切除全部病灶。 1.6 结果:本组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出院时CT复查示全部脓腔均消失;②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神经系统障碍(如癫痫),出院时CT复查部分脓腔消失,部分脓腔较前缩小;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CT复查示全部脓肿大小无明显变化。单纯药物治疗组,治愈3例,好转2例;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组,治愈9例,好转3例;单纯手术治疗组均治愈。

脑脓肿病人护理之欧阳歌谷创作

脑脓肿病人护理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定义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入侵脑组织引起的化脓性脑炎、脑化脓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并形成局限性脓肿。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症状 病人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速、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表现。颈部抵抗或脑膜炎症,通常不超过2-3周,由于应用广谱抗菌素,这些症状大多数好转消失。 2.颅内压增高症状 随着脑脓肿形成和增大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尤以小脑脓肿呕吐频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意识障碍。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脉压增宽,呼吸变慢等征象,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 3.脑局部定位症状 脑脓肿位于半球者可有对侧中枢性面瘫,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或锥体束征阳性;位于优势半球者出

现失语,也可有癫痫发作。脓肿位于小脑者出现强迫头位,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 4.脑疝形成和脓肿破溃 随着病情发展,颅内压增高严重致脑疝,病人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脓肿接近于脑表面或脑室,自动或穿刺破裂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病情迅速恶化,表现突然高热、昏迷、抽搐,血象和脑脊液白细胞剧增,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 (三)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语言沟通障碍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四)观察要点 术前观察要点: 1.颅内压增高症状。 2.有无开放性颅脑损伤,及临近部位感染灶,如中耳炎等。 3.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脑膜刺激症等。 术后观察要点: 1.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有无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摘要】已经应用了一个多世纪的常规 X 线检查,被公认为是肺结核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不可缺少的、简单的方法; 20 世纪 80 年代后出现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断层显像(US) 、放射性同位素扫描(RI) 四大影像学诊断技术,更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最准确可靠的手段。 影像学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虽对肺结核有很准确的发现诊断与定位诊断作用,但定性诊断作用不大,单靠影像学检查诊断肺结核的误差可高达 20%~30%。 【关键词】肺结核诊断影像学一肺结核影像学检查病变的特点胸部影像学检查,肺结核病灶普遍显示以下特点,病灶的特点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1. 病灶部位多发生在肺的上部与后部,即上叶后段或尖后段,其次是下叶背段及下叶后基底段。 2. 病灶范围多局限于一个肺段或多个肺段。 3. 病灶多形性肺部同时存在多种性质的病变,如渗出、增殖、干酪、纤维化、钙化。 4. 空洞多多数病例形成各种性质的空洞,如无壁空洞、薄壁空洞、张力空洞、干酪厚壁空洞、纤维厚壁空洞等, 1 / 6

各具结核性空洞的影像学特征。 5. 支气管播散在病灶的远端或对侧肺部,可发生支气管(管道) 播散,是肺结核的一大特征。 6. 胸膜病变多影像学尤其是病理学检查,肺结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胸膜病变,如胸膜浸润、渗出胸液、肥厚、粘连。 7. 球形病灶即结核球,单发的多,多发的少;肺结核球多,胸膜结核球少;直径多在 3cm 以下;周围有卫星灶,近心端有引流支气管形成,这种特征可与肺部其他疾病的球形病灶相鉴别。 8. 动态变化结核病灶的吸收、消失或增大均较缓慢,一般在 1个月内发生变化的很小。 二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1. 常规 X 线检查诊断胸部 X 线透视是线索检查方式与因症就诊方式筛选并早期发现肺结核病人的通用方法;胸部正位片与侧位片能诊断绝大多数肺结核,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达 95%;胸部断层片对微小病灶、小空洞、胸内肿大淋巴结显影更清晰,发现率更高;在CT 出现之前,若同时拍胸部正位片、侧位片、断层片检查,有相当于 CT 检查的诊断作用,目前胸部透视与拍胸片,仍然是诊断肺结核的首选和常规方法。 2. CT 检查诊断 CT 对肺结核的发现诊断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 100%,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却较一般 X 线差。

脑脓肿

脑脓肿(Brain Abscess) 脑脓肿是较常见的颅内局限性化脓性疾病,发生率约占神经外科总住院病人的1~2%,实际发病率可能还要高。脑脓肿主要临床表现有三:局部或/和全身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局灶症状。除感染症状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表现很难与颅内肿瘤相鉴别,特别是在隐源性脓肿和慢性脓肿。虽然CT及MRI应用后脑脓肿的正确诊断率可达92~100%,但仍有部分病例是以颅内肿瘤诊断收治,在手术中发现为脓肿。急性暴发性脑脓肿,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救治不及时常迅速导致死亡。脑脓肿仍是神经外科临床的重要问题。 一、脑脓肿的发生学 脑脓肿根据其感染来源可分为:耳源性、鼻源性、外伤性、血源性和隐源性。以前耳源性脑脓肿最常见,约占住院病人的1/2~2/3,其次为血源性,约占住院病人的1/4。其它3种较少。近20年来,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诊治水平的提高,隐源性感染明显升高,而耳源性和血源性感染则相对下降。例如1970年以前一组281例脑脓肿病人中,耳源性92例,占32.74%,血源性97例占34.51%,隐源性37例占13.16%,1980年后一组140例脑脓肿病人中隐源性感染57例占40.71%,血源性23例占16.43%,邻近病灶播散(包括耳源性、鼻源性及邻近软组织)52例占37.14%。 耳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颞叶和小脑。鼻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额叶。多为单房性,位置表浅,为外科治疗提供了良好条件。血源性和隐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包括额、顶、颞叶及大脑深部,多发及多房性脓肿较多见。此类病人有原发感染灶,发病过程典型者诊断不难,但隐源性或慢性脓肿,常给诊断带来困难,易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多发性脓肿、多房性脓肿,尤其位于脑深部者,临床处理也较困难。 二、脑脓肿的实验研究 70年代初CT应用于临床后,为了了解CT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对脑脓肿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及其CT表现进行了大量研究。 过去一般将脓肿的发展分为三期: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期。70年代后期,Briff、Enzmann等将致病菌接种动物脑内,形成脑脓肿动物模型,利用连续CT扫描及脑组织切片,观察脑脓肿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将其分为四期: ⒈早期脑炎期接种后1~3天,主要变化为接种区有炎性渗出,病灶中心有组织坏死,并有细菌扩散,周围血管出现炎症反应,小血管栓塞,周围白质出现明显水肿。临床上相应此期病人表现有显著的全身感染性反应,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数、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 ⒉晚期脑炎期接种后4~9天,炎症中心区多个液化坏死灶扩大并相互融合,出现不断扩大的坏死区,周围为炎性细胞、巨嗜细胞、胶质母细胞组成的炎症反应带包绕,外周出现新生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开始有炎性肉芽形成。此时病人全身感染表现逐渐缓和好转,

脑脓肿的治疗

脑脓肿的治疗 …… 一、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使脑脓肿的病死率由61%降到30%一40%。早期应用可防止脑炎转化为脓肿,出现症状小于一周比大于一周的病人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抗生素的效果依赖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疗程、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及药物在脓肿中的浓度等。 脓肿穿刺液培养出结果前,应选择性应用抗生素。鼻源性脓肿主要为羧酶性链球菌,它对青霉素敏感但对甲硝唑耐药。耳源性脑脓肿通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早期青霉素、甲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是必需的。万古霉素加第三代头抱菌素对先心病的患儿有效。 由于耐青霉素的厌氧菌在脑脓肿中占主导地位,故用药应考虑到对病原有效而又能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包括甲硝唑、羧噻吩青霉素(替卡西林)伍用克拉维酸、第三代头孢菌素、复方亚胺硫霉素(泰能)、新青霉素、磺胺增效剂等。应谨慎使用泰能,因为大剂量会导致惊厥发作。应用青霉素时应与甲硝唑合用。近年来头孢噻肟和优力新(舒巴坦和氨节青霉素联合制剂)联合应用或头孢噻肟和甲硝唑联用已被广泛采用。 抗生素治疗脑脓肿通常需大剂量静脉输入4-6周,继而口服抗生

素2-6个月,治疗期间CT扫描至少每周一次,治疗不连续后改为每月一次。经CT动态观察,脑脓肿体积缩小需2-8周,脓腔消失需3-6个月,病灶完全消失需8个月以上(增强扫描)。在多数病例,因为影像学脓肿消退所需时间远较抗感染疗程长,所以CT增强后残留对比强化不应作为需要额外治疗的指标。应注意的是对比增强的加重通常见于停激素的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脓肿的再长。 二、激素的应用 对脑脓肿应用激素治疗仍存在争议,虽有报道激素治疗脑脓肿并不影响其病死率,但多数学者认为类固醇激素减弱宿主的抗感染防御机能,可延长包膜形成、增加坏死并减少抗生素进入脓腔,而且可产生停药时的反弹效应,故主张激素短程疗法用于减轻脑脓肿时的脑水肿,如因有明显占位效压而导致神经体征的病人,激素应一直用至神经体征稳定并在临床状况许可下逐渐快速减量。但合适的激素剂量、疗程及对病程的影响尚不清楚。 三、脑脓肿的外科治疗 (一) 穿刺吸引可在脑脓肿的任何阶段进行,尽管在早期脑炎阶段可能无脓性物,任可提供阳性培养结果。许多外科医生已采用经穿刺吸引术后直接将抗生素滴入脓腔的方法,然而尚无明确的证据说明此法确可促进脓肿的吸收,且认为早期脑炎阶段滴入抗生素可能是有害的,可促进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并可引起惊厥发作。有些神经外科医师指出,多发脓肿、深部和功能部位脓肿、

正常踝关节与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讲座?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邓宇 李新春  梁荣光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 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1年至今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2006 年9月至今攻读广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踝关节(ankle j oint )是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榫眼状关节。踝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固定,有趾、拇屈、伸肌腱、腱鞘及胫前后动脉环抱(包绕)。踝关节与距跟舟关节互有韧带连接,互相协调活动,因此,踝关节是运动创伤、肌腱、腱鞘磨损、关节退变、骨折脱位和感染病变的好发部位 [1]。一、踝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解剖1.X 光摄影[1-4] (图1)。(1)正位片:踝关节间隙显示清晰,呈八字或鞍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由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构成。两侧斜行部,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整个关节间隙连续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宽度约3~4mm 。内踝下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深方可见两条高密度的带状阴影,向前下方延至跗横关节附近,前内侧者为胫骨后肌及其肌腱,外侧为趾长屈肌及肌腱。两条肌腱附近的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外踝软组织层次不如内踝明显,皮下组织较薄,在外踝下方皮肤和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腓骨长、短肌腱及其腱鞘的带状阴影,其内侧为密度较低的囊外脂肪垫。(2)侧位片:踝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内、外踝与距骨相重叠。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前后长度远大于胫骨下关节面。踝关节前方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构成的带状密影,其后方为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前脂肪层)。踝关节后方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较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腱,跟腱前方及跟骨上方可见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跟上脂肪垫(后脂肪层),是四肢大关节中关节外较大的脂肪垫,向上延伸至比目鱼肌腹。脂肪垫前方梭形密影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腓骨长短肌腱重叠而成。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 肺结核是最常见的胸部疾病之一。近年来肺结核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免疫损害患者的增多是结核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肺结核的影像检查方法有常规X线胸片、CT、HRCT等。本文着重介绍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 一、肺结核的基本病理表现 认识肺结核的病理表现是理解其影像的基础。肺结核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渗出性改变、增殖性改变和干酷性坏死。此三种病变,尤其是前两种,常同时存在。渗出性病变为肺泡内的结核性炎性渗出,经治疗后可残存不同程度的纤维瘢痕组织,增殖性病变是结核肉芽肿,即结核结节。干酪性坏死为特异性坏死性病灶。 对于免疫功能尤其T细胞免疫未形成者,吸入肺内的结核菌经淋巴管达胸膜及肺门淋巴结,引起胸腔积液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未被肺门淋巴结阻留的结核菌可发生血行播散。 结核菌的初次感染引起了机体T细胞的免疫状态,再次的结核感染引起的病变为继发性结核感染。继发性结核感染可由再次进人体内的结核菌引起,或来自支气管内的初次感染的病灶。含有结核菌的分泌物经由支气管播散,形成局灶性的渗出性成增殖性病灶。病变内的干酪性坏死灶液化后经由支气管排出则形成空洞肺结核经治疗可痊愈。病变可残留纤维化,继而形成痰痕。严重的瘢痕组织引起支气管牵拉性扩张及病灶周围肺气肿。对于空洞性病变。可因支气管闭塞,空洞内充满干酪性物质而形成包裹性的干酪灶。若空洞仍残存,洞壁的肉芽组织消失,形成薄壁空洞,称为开放性治愈。若空洞消失及纤维化,称为瘢痕性愈合。 二、肺结核的X线诊断 1、原发性肺结核:在肺结核发病率较高的地区或年代,原发性肺结核几乎均见于婴、幼儿。近年来成人原发性肺结核患者有所增加。肺结核初发感染的X线表现为胸腔积液,多组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肺结核的诊断标准为:PPD实验较为阳性,既往无结核病史,淋巴结肿大、胸水、以往的X线表现正常。可为合并多脏器病变的粟粒性肺结核。 2、成人继发性肺结核:有慢性支气管感染及结核中毒症状,在此基础上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容易确定诊断。其典型的X线表现为:病变位于肺结核的好发部位,即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阴影形态为斑片、浸润、结节及融合影像,病变可按肺段分布,常伴有播散及空洞。肺结核的临床确诊方法为痰培养及涂片检查。 三、肺结核的CT诊断 1、胸内淋巴结核 无论是原发性肺结核或继发性肺结核均可有淋巴结肿大,结核病变多发生于4R、4L、7、11R、11L等区淋巴结。病变淋巴结一般小于2cm,但可融合成较大的结节,活动性的淋巴结核病变中央部可有干酪性坏死,CT增强扫描干酪性坏死部位不强化,仅有边缘强化。陈旧性或愈合的淋巴结结核病变可见钙化,其形态为斑片或全部钙化。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此型肺结核为大量结核菌在短期内进入血内所致,基本病理形态为位于肺间质内的结核结节。主要的HRCT表现为: (1)肺内弥漫分布的粟粒状结节影像:结节的大小基本一致,多数为1-3mm,少数结可达5mm,约占所有结节的5%-10%。有的结节可增长较大,或融合。结节具有间质性结节边缘清楚的特点。在肺内结节呈弥漫分布,可位于小叶中心、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及胸膜下。 (2)毛玻璃密度:此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较常见的HRCT表现。形态为斑片状,其内可见血管影象。病变分布不均匀。支气管活检为镜下多发干酪结节,其内有少量抗酸杆菌。也有的作者认为毛玻璃密度由多种因素所致,如多发的小的肉芽肿所致,肺的间隔间质增厚,肺泡腔的细胞浸润和水肿等。在一组25例血行播散型结核病例中有毛玻璃密度23例。

肺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一)

肺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一) 【关键词】肺结核病影像学 肺结核是人类一种古老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占发病人数9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发病人数在1984~1986年、1989~1991年间连续以>20%的速度上升。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负担最重的22个国家之一。结核病在我国的流行趋势不令人乐观。而且随着结核病流行病学的变迁,成人原发肺结核增多,耐多药肺结核以及在免疫损害者中并发肺结核者日益增多,都给诊断及鉴别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在肺结核的诊断中,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核菌痰检、影象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胸膜活检是诊断依据,影象学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占重要地位〔3〕。胸片是诊断肺结核的基础影象检查方法,但在已被证实为肺结核的患者中15%胸片正常。胸片在检出早期粟粒性肺结核及艾滋病中并发的肺结核也不敏感〔4〕。CT 常可检出被胸片漏诊的病变,明确胸片上的可疑病变和评价有无合并症,高分辨率CT(HRCT)在了解肺结核的病理过程及决定病变的活动性上都具有平片无法比拟的优势〔5〕。在原发型肺结核中CT有助于检出和证实肿大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CT有助于有检出原因不明发热而胸片正常患者中的血型播散性肺结核中的粟粒性肺结核;在继发性肺结核中CT可检出胸片上不明显的实质性病变、小空洞,可评价胸片不能判断的受累的支气管是狭窄还是完全阻断,了解支气管管壁和周围软组织或周围淋巴结及狭窄远段管腔内情况,后者为直接支气管镜所不及。尤其要强调的是CT对判断继发性肺结核的活动性较平片敏感,胸片只能发现其中的腺泡结节,而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上的“树芽”征、小叶中心结节、较大的腺泡和小叶结节都是活动性表现。总之80%的活动性病变和89%的非活动性病变可由CT正确区别〔6〕。 1原发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可见于各年龄段,以青年患者为主。肺内炎症浸润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原发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支气管播散病灶及淋巴结强化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肺内病变:原发肺结核的典型表现是均匀、致密、边界清楚的肺段或肺叶实变影。也可见斑片状、结节状、线形影及“磨玻璃影”。病变进展时约10%病人可发生空洞或脓肿。原发综合征的肺内表现可为多种表现形式,与患者免疫状态和病变进展时期有关〔7〕。淋巴结结核:原发肺结核与继发肺结核最大的区别在于纵隔淋巴结的肿大。以右上气管旁和隆突下多见〔8〕。有的患者可见多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程度与范围常与原发病变不成比例。CT增强扫描对于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密度和边缘情况从而判断淋巴结病变性质有着重要意义。短径大于2cm的淋巴结多有粘连,周围脂肪消失;1~2cm的淋巴结大部分边界清晰。环状强化在淋巴结结核中最为常见,却并非其特征性表现,因大于2cm的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可见到环状强化。小于2cm的淋巴结环状强化更支持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增强淋巴结内大的低密度影或分隔样强化,虽不多见,却可作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表现。淋巴结的强化与淋巴结结核所处的病理时期密切相关。病理上淋巴结结核分4期,1期为结核性肉芽肿,2、3期为淋巴结内干酪坏死累及包膜引起多个淋巴结粘连,4期为液化坏死物破入周围组织〔9〕。 2粟粒性肺结核2%~6%的原发肺结核可通过淋巴血源性播散发生粟粒性肺结核,多见于小儿、老年及免疫损害者中。发病后3~6周胸片上可见弥漫性微结节,由于它是多个在胸片分辨率以下的微结节叠加的结果,故难以正确评价每个结节的大小、边缘、内部特征〔10〕。CT可较胸片更早地显示1~2mm的微结节,便于及早地治疗。在HRCT上本病可有以下表现:微结节:96%的病人两肺可见弥漫分布的微结节,大小均匀,直径多为1~3mm,结节随机分布,单多于小叶间隔、血管支气管鞘、小叶中轴间质、胸膜下间质有关,而与支气管无关。经过正确治疗后2~6个月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钙化。故治疗3个月后复查可决定病变是否仍有活动性,既治疗是否有效。磨玻璃状影:92%病人肺内可见磨玻璃状影,呈斑片状,随机分布。绝大多数病人同时可见到微结节。若磨玻璃状影面积很大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粟粒

外科辅导:脑脓肿的治疗措施

2009年外科辅导:脑脓肿的治疗措施 外伤性脑脓肿的治疗,原则上与耳源性或血源性脑脓肿相同,一般在脓肿还未形成前,仍处于化脓性脑炎阶段,可以采用非手术方法,给予大剂量的强效抗菌药物治疗。特别是对多发性小病灶或部位较深不宜手术切除的病例,保守治疗亦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不过,对外伤后颅内异物残留而成为有感染核心的脑脓肿,即使在化脓性脑炎期,是否能完全防止脑脓肿的形成,还值得怀疑。对已有包壁形成的脓肿,应及时施行手术治疗。通常对病程短、脓壁薄,位于脑重要机能区的脓肿,多采用穿刺引流术;对病程长、脓壁厚,位于非功能区的脓肿,或包裹有异物的脓肿,则宜行手术予以摘除。 1.穿刺引流术:根据脓肿的定位,选择近病灶的非功能区,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或锥孔后使用脑针穿刺脓肿,进入脓腔时往往有明显的落空感,将脑针再稍深入1~1.5cm,以防脱出。然后用空针缓缓抽出脓液,待2/3的脓液排出后,即可以等量的抗菌盐水,每次5ml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液转清。随后拔出脑针,经原穿刺孔的方向和深度插入硅橡胶管或导尿管。此时因脓腔内尚存有冲洗液,故可仔细调整引流管在引流位置,再经头皮刺孔出颅外并固定之。钻孔切口如常分层缝合,不放引流。术后每日或隔日用庆大霉素4万~8万u,及生理盐水溶液冲洗脓腔。全身继续抗菌治疗,定期复查CT,待脓腔闭合即可拔管。 2.脓肿切除术:全麻下施术,于病变区行骨瓣开颅,弧形切开硬脑膜,选择近病灶的菲功能区。若颅内压不甚高,可直接通过脑皮层切口分离至脓肿壁,完整将其摘除才能避免脓液外溢造成污染。若颅压甚高或脓肿巨大时,则需用空针先行穿刺排空脓腔,再注入庆大霉素4万~8万u,并用双极电凝封闭穿刺孔之后,紧靠脓壁周围的水肿组织钝性分离摘除脓肿。脑部创腔需用庆大霉素(1500u/ml)或杆菌肽(500~1000u/ml)溶于生理盐水中反复冲洗。术毕分层严密缝合,不放引流。术后继续抗菌治疗至体温正常及脑脊液阴转后1~2周为止。

治疗脑脓肿的两种手术方法

关于手术时机,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一旦确诊为脑脓肿即应手术,另一种主张用抗生素治疗1~2周,待包膜形成完善手术。多数人偏向后一种意见,但当病情恶化时,应立即手术。手术方法有: 1. 穿刺抽脓术简便安全,既可诊断又可治疗,适用于各种部位的脓肿,特别对位于脑功能区或深部脓肿(如丘脑、基底节)或老年体弱、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及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开颅术者适用。穿刺法失败后,仍可改用其它方法。因此随着脑CT的应用,穿刺法常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甚至用于多房性脑脓肿。对深部脑脓肿(如丘脑脓肿),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或脑CT简易定位法,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但是缺点是疗程较长,对厚壁脓肿、脓腔内有异物者不适用。穿刺抽脓时,应根据脓肿部位,选最近脓肿而又不在脑功能区或大血管部位钻孔。穿刺入脓腔后,应保持针尖在脓腔中央,把脓液尽量抽吸出来,并反复小心地用生理盐水作脓腔冲洗,防止脓液污染术野。最后向脓腔内注入含抗生素的硫酸钡混合悬液,作脓腔造影,以便以后摄头颅正侧位片随访和作为再穿刺的标志,也可不作脓腔造影,单纯注入抗生素,而用脑CT随访来指导穿刺。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脓腔造影或CT 显示脓肿缩小(直径小于1.5cm)、皱缩,则说明脓腔已闭合,可停止穿刺。但临床还应定期随访半年至1年。 2.脓肿切除术经穿刺抽脓失败者、多房性脓肿、小脑脓肿或脓腔内有异物者均应行脓肿切除术,对脓肿溃破者也应紧急开颅切除脓肿,并清洗脑室内积脓。术时应注意防止脓液污染伤口。本法治疗彻底,颅内减压满意,但它要一定的医疗技术和条件。可见,上述两法各有利弊,应根据病人情况合理选用。一般而论,手术方法与术后癫痫发生率、脓肿复发率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之间并无显著关系。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在脑干尚未发生不可逆的继发性损伤以前清除病变,解除脑受压,并配合应用适当的抗生素、脱水治疗,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肺结核诊断标准

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肺结核诊断依据、诊断原则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肺结核的诊断、报告。 2、诊断依据 2.1 流行病学 结核患者发病时,大多不易查出其传染来源。当易感者和具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时被感染。 2.2 临床表现 2.2.1 症状 咳嗽、咳痰≥2周,或咯血为肺结核可疑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变进展,患者可表现咳嗽、咳痰、咳血痰或咯血,盗汗,疲乏,间断或持续午后低热,背部酸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患者可伴有月经失调或闭经,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症状,儿童还可表现发育迟缓等。 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特别是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以及结核性胸膜炎时,多伴有中、高度发热,胸痛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 当有支气管结核时,咳嗽较剧,持续时问较长;支气管淋巴瘘形成并破人支气管阻塞气道或支气管结核导致气管或支气管狭窄,可伴有气喘和呼吸困难。当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时,还可表现肺外器官相应症状。 当肺结核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时,多有中、高度发热,咳痰性状则会有相应变化,如咳黄、绿色痰等。 少数患者还可伴有结核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表现,包括: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结核风湿症等。 患者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症状为主要表现,有少部分患者即使肺内已形成空洞也无自觉症状,仅靠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2.2.2 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当病变为大叶性干酪性肺炎时,局部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有空洞合并感染或合并支气管扩张时,可闻及干或湿性啰音。 少部分患者延误诊治时间较长或合并一侧肺不张时,可表现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健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叩诊为过清音等。 当病情严重时,患者除呼吸系统体征外,还可表现面色萎黄,结膜、甲床和皮肤苍白以及消瘦等相应部位体征。 当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时,早期于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随着胸腔积液的增加,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叩诊呈浊音至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至消失。当积液吸收后,若有胸膜增厚、粘连,则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可塌陷,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 2.3 胸部影像学检查 不同类型肺结核的典型胸部影像学表现如下: 2.3.1 原发性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病灶及胸内淋巴结肿大或单纯胸内淋巴结肿大。 2.3.2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大小、密度一致的粟粒状阴影;亚急性或慢性者病变以上、中肺野为主,病灶可相互融合。 2.3.3 继发性肺结核胸片表现多样,轻者可仅在肺尖部呈现斑点状、索条状阴影或锁骨下浸润、或边缘清晰的结核瘤,重者可呈大叶性浸润、空洞形成、支气管播散、大叶或小叶性于酪性肺炎。反复进展至晚期病变,胸片常显示单发或多发纤维厚壁空洞及病龄不同的新旧支气管播散灶,多伴胸膜增厚、心脏气管移位、肺门上提、肺纹理呈垂柳状、代偿性肺气肿等改变。 2.3.4 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及渗出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X线无明显阳性征象。渗出性胸膜炎可有小量胸腔积液,影像学表现为横隔阴影增厚、肋膈角变浅。若出现中等量或大量胸腔积液,可表现为外高内低分布均匀大片致密阴影。 2.4 实验室检测 2.4.1 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检查(见附录A.1.2)及分枝杆菌分离培养(见附录A.1.3)是常用两种检查方法。每例初诊患者应至少涂片检查3份痰标本,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查。

脑脓肿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一)

脑脓肿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一) 摘要目的分析脑脓肿临床特征、提高对其CT和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或随诊为脑脓肿患者行CT和MRI检查,男21例,女9例,临床特征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结果CT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增强后脓肿包膜呈均匀环状高密度带,脓肿中央密度不变:MRI表现脓肿中央区在T1和T2加权成像均为低信号,包膜则为边界清楚的高信号环,所有脓肿壁上均有一光滑的低信号“暗带”,增强扫描见脓肿壁呈厚度均匀的环状强化,内缘光滑。结论脑脓肿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敏感、准确、快睫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各部位的脑脓肿。 关键词:脑脓肿;特征;CTMRI 脑脓肿为外界感染通过血行扩散、直接蔓延、外伤感染等途径侵入脑组织所致,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感染,近年来,虽然总体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1],但仍有一些缺乏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病例因诊断不明延误治疗,现将我院收治30例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993年4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脑脓肿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9-68岁,平均年龄316岁,就诊时间发病3d-2个月,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临床明确诊断为脑脓肿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抗感染治疗结果对照证实。脑脓肿病源:耳源性脑脓肿6例,血源性4例,鼻源性2例,外伤性8例,隐源性10例。 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14例46.66%),发热(15例50%),肢体偏瘫(6例20%),其他症状有意识障碍、颅神经麻癖、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及精神异常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10~20)×109/L13例,大于20×109/L6例,正常14例(43%)。 脑脊液:30例经脑脊液检查,异常6例,外观呈化脓性改变3例,菌体抗原检测8例均阴性,脑脊液培养5例均阴性。 4、脑电图检查,异常11例(35%),表现为双侧导联慢波(5例)或限局性慢波(6例)。 结果 30例患者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10例经MRI检查,而得到定位及(或)定性诊断。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占位效应不明显,6例(20%);注射造影剂后,无明显强化2例(6.66%),斑片状、脑回样强化4例(13.3%);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20例(66.66%),其中6例(20%)内伴液气平面,周围伴较规则等级稍高密度厚壁,壁厚薄不一,壁厚1~3mm者18例(60%),壁厚3~6mm者12例(40%),最外围为片状低密度水肿区,注射造影剂后,包膜呈环形强化,圆形厚壁空洞影。图(1-4)。MRI 平扫示病灶中央呈低T1W1、高T2W1信号有环形的高或稍高信号的壁,增强后壁强化明显,更加明确,病灶中央无强化图(5-8)。 影像学检查脑脓肿部位:均以顶叶及各叶交界区为主。位于额叶12例,顶叶7例,颞叶6例、枕叶3例、小脑半球2例。30例中单发脓肿21例(70%),多发9例(30%);脓肿直径<1.5cm21例,1.5~4cm4例,>4cm5例。 讨论 脑脓肿的病原学较过去数十年有较大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脑脓肿下降,而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所致脑脓肿的发病率增加2],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感染,自从CT问世以来,由于其能早期诊断、准确定位和动态观察,使脑脓肿的死亡率从40%下降至5%-10%左右3]。

脑脓肿治疗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4211216;修订日期:2004212217作者简介:郑峥(19772),男,福建省人,在读硕士。 宿英英(19532),女,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重症神经疾病监护与治疗研究。通讯地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ICU ,北京100053。联系电话:(010)6301335522475。(通讯作者) 脑脓肿治疗研究进展 郑 峥,宿英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ICU ,北京100053) 摘要: 抗菌药物、手术切除和穿刺引流术是目前脑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时机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几年,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脑脓肿治疗策略的改进和治疗方案的完善进行了报道,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脓肿;抗菌药物治疗;立体定向穿刺;手术切除 中图分类号:R65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963(2006)0120059204 目前脑脓肿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治疗、穿刺抽脓引流治疗等,临床医师面临 合理抗菌药物的选择、适当外科手术技术的选择和适宜手术时机的选择。选择时应考虑病情的轻重急缓,脓肿的部位、大小、分期和脓肿壁的厚度,致病菌的种类和毒力,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诸多因素[1,2]。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对脑脓肿病理演变过程已有更多、更新的认识,治疗的选择亦更趋合理。 1 脑脓肿病理分期和影像学特点 111 病理分期 脑脓肿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幕上或幕下),以皮质与皮质下交界区最多见,常 为单发,也可单发多房或多发。脑脓肿可同时合并局限性蛛网膜炎、浆液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传统的脑脓肿病理演变过程分为3个时期:急性化脓性脑炎(或脑膜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国外有学者根据脑脓肿病理组织学特点提出4个分期:早期脑炎期(1~3d )、晚期脑炎期(4~9d )、早期包膜形成期(10~15d )、晚期包膜形成期(14d 以上)。脑脓肿包膜一般于感染后10~14d 初步形成,4~8周完全形成。脑脓肿包膜的厚薄不一,在近大脑皮质处,因血管丰富而包膜形成较厚,在白质深处的脑室旁包膜薄而脆。因此,形成了脑脓肿易向脑室破溃的特点[3]。 112 影像学特点[4,5] 脑膜脑炎期:C T 表现为界 限不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有斑点状或脑回样增强;MRI 在T1WI 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区,T2WI 上为片状高信号区,与周围水肿区融为一体,注射Gd 2D TPA 后呈不规则强化。化脓期:CT 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无环状影,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可引起中线移位,增强后有不规则环形增强影;MRI 在T1WI 上为低信号,T2WI 上为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包膜形成期:C T 可见病灶中心为均匀低密度区,周围环形高密度影,增强后环形影明显增强,厚薄较均匀,形态规则完整;MRI 显示包膜在T1WI 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完整、薄壁、厚度均一的环形强化。破入脑室的脑脓肿,通常在C T 或MRI 上发现脑室旁脓肿壁较薄,以及脑室壁局部强化。 2 抗菌药物的选择 211 抗菌药物治疗指征 首选药物治疗脑脓肿 的指征各文献强调侧重点不同。Rousseaux 等认为若患者意识清楚,CT 示脓肿直径<3cm ,无明显占位征象者可单用抗生素治疗[6]。马云富等通过对89例脑脓肿治疗认为首选药物治疗的指征是:病灶体积在1cm ×1cm ×1cm 左右,病灶部位较深,颅内压增高征轻(或无),全身感染症状轻(或无)[7]。吕光华等研究指出,处于脑炎期的、位于脑

脑脓肿的药物治疗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脑脓肿的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脓肿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对于脑脓肿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方案。 【关键词】脑脓肿药物治疗 脑脓肿是指各种病原菌侵入颅内引起感染,并形成脓腔,是颅内一种严重的破坏性疾患。脑脓肿由于其有不同性质的感染、又生长于不同部位,故临床上表现复杂,病人可能是婴幼儿或老年,有时有危重的基础疾病,有时又有复杂的感染状态,因此,对脑脓肿的判断,采用什么方式治疗,以何种药物干扰菌群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临床表现 脑脓肿的症状和体征差别很大,与原发病的病情、脑脓肿的病期、脑脓肿的部位、数目、病菌的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均有关。 1.原发病的变化 脑脓肿都是在常见原发病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在耳咽鼻喉、头面部、心、肺及其他部位的感染,或脓肿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就应提高警惕,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如原来流脓的中耳炎突然停止流脓,应注意发生有脓入颅内的可能性。 2.急性脑膜脑炎症状 任何脑脓肿都是从脑膜脑炎开始,最早可表现为头痛伴发高热,甚至寒战等全身不适和颈部活动受限。突出的头痛可占70%~95%,常为病侧更痛,局部叩诊时有定位价值,更多的是全头痛,药物难以控制。半数患者可伴颅内压增高,表现尚有恶心、呕吐。常有嗜睡和卧床不起。 3.脑脓肿的局灶征 4.脑脓肿的危象 (1)脑疝综合征:脑疝是脑脓肿危险阶段的临界信号,都是脑脓肿增大到一定体积时脑组织横形或纵形移位,脑干受压使患者突然昏迷或突然呼吸停止而致命。关键是及早处理脑脓肿,识别先兆症状和体征,避免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避免不适当的操作,特别要严密和善于观察意识状态。必要时应积极锥颅穿刺脓肿或脑室,迅速减压。. (2)脑脓肿破裂:脑脓肿的脑室面脓肿壁常较薄,在不适当的穿刺、或穿透对侧脓壁,或自发性破裂,破入脑室或破入蛛网膜下腔,出现反应时,立即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一)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一) 【摘要】已经应用了一个多世纪的常规X线检查,被公认为是肺结核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不可缺少的、简单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断层显像(US)、放射性同位素扫描(RI)四大影像学诊断技术,更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最准确可靠的手段。影像学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虽对肺结核有很准确的发现诊断与定位诊断作用,但定性诊断作用不大,单靠影像学检查诊断肺结核的误差可高达20%~30%。【关键词】肺结核诊断影像学 一肺结核影像学检查病变的特点 胸部影像学检查,肺结核病灶普遍显示以下特点,病灶的特点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1.病灶部位多发生在肺的上部与后部,即上叶后段或尖后段,其次是下叶背段及下叶后基底段。 2.病灶范围多局限于一个肺段或多个肺段。 3.病灶多形性肺部同时存在多种性质的病变,如渗出、增殖、干酪、纤维化、钙化。 4.空洞多多数病例形成各种性质的空洞,如无壁空洞、薄壁空洞、张力空洞、干酪厚壁空洞、纤维厚壁空洞等,各具结核性空洞的影像学特征。 5.支气管播散在病灶的远端或对侧肺部,可发生支气管(管道)播散,是肺结核的一大特征。 6.胸膜病变多影像学尤其是病理学检查,肺结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胸膜病变,如胸膜浸润、渗出胸液、肥厚、粘连。 7.球形病灶即结核球,单发的多,多发的少;肺结核球多,胸膜结核球少;直径多在3cm以下;周围有卫星灶,近心端有引流支气管形成,这种特征可与肺部其他疾病的球形病灶相鉴别。 8.动态变化结核病灶的吸收、消失或增大均较缓慢,一般在1个月内发生变化的很小。 二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1.常规X线检查诊断胸部X线透视是线索检查方式与因症就诊方式筛选并早期发现肺结核病人的通用方法;胸部正位片与侧位片能诊断绝大多数肺结核,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达95%;胸部断层片对微小病灶、小空洞、胸内肿大淋巴结显影更清晰,发现率更高;在CT出现之前,若同时拍胸部正位片、侧位片、断层片检查,有相当于CT检查的诊断作用,目前胸部透视与拍胸片,仍然是诊断肺结核的首选和常规方法。 2.CT检查诊断CT对肺结核的发现诊断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却较一般X线差。 CT检查对肺结核有以下诊断价值:①CT能发现一般X线难以发现的胸部10个隐蔽部位的病变,如气管内、肺尖区、肺门旁、脊柱旁、心脏后、胸膜缘、膈面上、膈面后、胸水掩盖处;②CT尤其是薄层CT能清楚显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粟粒样病灶的分布、大小与密度均匀,即“三均匀”的特征,此特征可与其他弥漫性肺病相鉴别;③对肺或胸膜的结核球与其他孤立性球形病灶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作用;④能区别结核性空洞的类型,对结核性空洞与非结核性空洞有鉴别诊断作用;⑤对囊性病灶与实质性病灶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作用;⑥CT 尤其是纵隔窗层面,能发现很小的钙化灶,若发现钙化灶,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依据;⑦对胸内淋巴结结核有很好的发现与诊断作用,淋巴结结核直径多在15~20mm之间,大于20mm者多为肿瘤,胸内淋巴结结核有“六多”表现,即单侧多、右侧多、单组多、单个多、肺门多、肿瘤型多,CT还能发现体检难以发现的锁骨上窝与腋窝淋巴结核;⑧对支气管结核的肉芽型和瘢痕狭窄型显示很佳,对不能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有很好的诊断作用,对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和结核性瘘管的诊断,CT可以取代支气管或痿管的造影检查;⑨对胸膜结核的诊断,CT发现胸水的敏感性仅决于B超检查,对少量(150ml)、包裹性胸液、叶间

相关主题